开篇

记得小时候最讨厌的作业便是作文了,到了初中,语文老师建议看一些文学性的课外书,记忆中有《文心雕龙》,好像只翻了几页,但确实看了几本小说,记得有《骆驼祥子》和《老人与海》,那时也只是一种盲从,觉得对写作有益罢了。但确实激发了对于读书最初的兴趣。

而到高中,接触到更多一些,学校图书馆藏书也较多,细细回顾也确实看了一些书,但大多没什么印象了,那时候学校每周有节专门的阅读课,可以去阅览室看些杂志,什么《读者》、《意林》是从那时候开始的。那时候的我,由于性格的原因,就喜欢一个人思考,开始喜欢哲学类的东西,觉得有哲理的句子特别优美,高中的语文课也是挺喜欢,记得有一学期专讲诗词的,那时候我既爱读也爱背,但是自己却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语文老师要求每周写两篇随笔,格式任意,而我很多时候写成了心情日记。我其实挺喜欢这个方式,写作水平也略有提升。但对比我那时候的同桌,那还是差的很远。他那种散文类的写法,意境缠绵的句子,我是一时学不来的。现在想想那种类型的文章就像那个时候的流行元素,试图像现代作家那样表现意境及背后的含义,文句虽优美但是让人觉得空洞,至少那时候的我读的时候感觉很难理解。

到了大学,也看了些书,《三国演义》居然在那时候看的,记得有段时间喜欢看古代军事家的人物传记,孙膑、伍子胥、管仲等。开始跟风看网络小说,夜晚熄灯后的精神食粮。而对于写作,很少有提笔之时了。

工作后受一位同事的影响看了几本南怀瑾老师的著作,他老人家的10本全集除了一些佛学的著作,其他的都翻了一遍,对于我的改变是巨大的。很多想法,一些之前就困惑的问题至少获得一些认知的角度。也让我看事情的角度更加全面,确立了我人生目标的一个方向。当中很多内容是值得反复看的,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之处。其实一直想写些读书心得,但是无从下笔,那些道理用我的文字写出来总是不如原文所讲的深刻,庞大的知识体系又很难概括和整理,但却让我找到我要的方向。或许在往后的日子里,在记录自己的思考的过程中,回忆过去,慢慢整理自己的人生哲学,也是一件值得高兴,值得去做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