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开

       文/马少军       图/马少军

牡丹花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唐人李濬在《松窗杂录》中就记述过唐玄宗喜欢牡丹的事。据说当时在后宫种了不少,有红、紫、浅红、通白者,名字就唤作牡丹。

    在一个朗月高照的夜晚,沉香亭前牡丹盛开,唐玄宗夜召杨贵妃赏花。李龟年手捧檀板,率梨园弟子欲歌之。不料被玄宗摇手制止:“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于是召李白进宫再作新词。

       李白承旨,进《清平调》词三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晓露华浓。若非羣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李白援笔立就,李龟年一展歌喉,杨玉环持杯酌酒,唐玄宗调笛和之,月光下的牡丹也竞相开放,成一时之盛况。

     不过读了清平调三首,我才明白了当年仗剑出川,欲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李白,在宫中原来是干这事的。他借着雍容富贵的牡丹花把杨玉环的美貌写到了极致,说看到看到杨玉环的衣服就想到了天上的云彩,看到杨玉环的脸庞就想起了盛开的牡丹花,而当花面和人面交相辉映之时,无论是赵飞燕还是巫山女,都要自惭形秽。

     唐玄宗的时候有此关于牡丹的盛事,可见他的奶奶武则天当年以开花迟为由把牡丹花全部逐出长安贬至洛阳的事,真的只是个传说。

     有了这香艳的故事,神秘的传说,加上此后一千多年来文人墨客不厌其烦地吟诵咏叹,以及牡丹花自身无与伦比的国色天香,便毫无争议的成了花中之王。

     前几天一位在湖南工作的朋友,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的一小盆牡丹。但只勉强地开了一朵花,而且叶子已经全部耷拉下来了。为了防止这仅有的一朵花之马死去,她干脆把花剪了下来,插在水瓶中,让其苟延残喘,为的,只是闻一下久违了的牡丹的异香。

     把牡丹养在盆里,我感到很奇怪,湖南土地肥美,哪里种不成牡丹!结果她说在湖南,是没有牡丹的,她这盆还是从网上买的,结果还是半死不活。

    于是,我又一次找到了自信:我所在的这个城市虽在荒远之地,但还是不错的,起码有牡丹花。比如这几天,正是牡丹盛开的时节。校园里从前到后,有六座古庙,四个果园,在高大而浓密的乔木诸如槐树、榆树、松树、杨树、柳树下面,是一丛一丛刺梅、丁香、迎春、榆叶梅,一直搭在墙上、爬在树上、绕在廊柱上的金银花和爬山虎。果园里除了梨树、杏树、枣树、桃树、李树和梓树、桑树、玉兰、银杏、柽柳之外,最多的还是苹果树。因为要给日益长大的各种圆柏、侧柏、刺柏让出空间,苹果树的树冠每年要被修整一次,不使它长高长大。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树冠基本被剥光的老苹果树,一到春天,便吐露出极为鲜嫩的果叶,浅浅的,黄黄的。每当太阳打斜,日光从侧面照过来时,每一片苹果叶基本全是透亮的,一闪一闪的。园子里的小径,成了拉响的琴弦,每一片鲜嫩的果树叶,便是跃动的音符。

     之所以要写这些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树,我是要说,这个奇特的园子太过奢侈,它是用牡丹填满了林间的空隙。

牡丹花开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于是,在每一块比较开阔一些的地方,总要努生出一丛一丛的牡丹。有时候一丛花就有炕面那么大,碧绿而稠密的叶子上,排列着一朵一朵雪白的牡丹,晃人眼目。有时候你走着走着,忽然异香扑鼻眼前一亮,从两株高大而浓密的圆柏之间,伸过几朵碗口大小的牡丹花来。在有月亮的夜晚,或在花下默坐,或在花边徜徉,都是及有趣味的事。当然,如果能在花下独酌,对影自怜,那更是极为美妙的人生体验。

     而我家就在一楼,在寂静的月夜,等到人们都呼呼睡去时,只要打开窗户,便会有夜香袭来。

      要知道,这是在河西大漠,不是蜀中之天彭,中州之洛阳。紫塞严疆,陇头路断,在人们的印象中,要么是一望无际的黑戈壁,要么是铺天盖地的漫漫黄沙,这样一个地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和和娇贵的牡丹联系起来的。

      雍正年间,杨应琚来酒泉,就是吃过一惊的。为此,他写了一首比较长的诗,题目就叫《公余,同赵方伯、姚观察出城,喜见牡丹》,来表达他的惊喜之情。其中“主人终岁在城市,辜负侬华绝可怜”一句,让人也颇生感慨。

我在注他那首诗时,曾翻阅了《肃州府志》,里面记载:“(肃州)牡丹有红、白、黄、紫色,叶虽差小,甚是香艳,欧阳修花谱,以延安为产之杰者,殊未知河西有佳。”

      所以杨应琚在酒泉乡下的篱笆墙边见到几株浓艳的牡丹时,见其“细蕊繁香”,是无论如何也不想离开了。但没想到,离开以后风雨大作,他一下子忧心如焚,这么娇美香艳的牡丹,禁得起如此风雨吗?

牡丹花开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牡丹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