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吗非要一样

假期结束,把儿子送去幼儿园,我又获得了几个小时的自由时间。打开电视,一眼看到《摔跤吧爸爸》免费首播,这可是我几个月前就想看的,主演阿米尔·汗,我唯一认识并且大爱的印度演员,从《三傻》开始我就爱上他了。

电影一如既往的长,两个多小时,还得时刻追着字幕,但是我认真地看完了。爸爸对女儿们的训练和培养的确很让人感动,无论他做这一切是为了完成自己未竞的心愿还是为了让女儿们远离锅碗瓢盆的主妇生活,结局都很好,他成功了。

但引起我思考的不是这些,让我在感动之余觉得无比讽刺的是印度国家体育学院的那位长相猥琐的教练。

这里先把他的长相和人品放到一边,只说教学水平。大女儿吉塔是在赢得全国冠军之后进入体育学院的,也就是说她的教练必然是印度国内最牛最强最高大上的,会给她们最顶尖最科学最前沿的训练,因为这些姑娘们是为了当世界冠军才来到这里的。

吉塔也以为自己受到了最好的训练,她开始瞧不起爸爸那些过时的训练方法。她用教练教她的所谓“技巧”打败了体力在走下坡路的爸爸,更加坚信自己所受的训练没有问题。

很快,打脸时刻到了。一直接受爸爸训练的妹妹巴比塔参加全国大赛赢得冠军,而吉塔则跌入谷底,一连数次在国际比赛中惨败。吉塔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主动与爸爸和好,请求他的鼓励和帮助。

我和吉塔有着同样的疑问,高大上的教练为什么不如“土八路”爸爸?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爸爸的解答让我恍然大悟——“你的优势是进攻”,最了解女儿的还是爸爸,爸爸会根据女儿的自身情况来指导女儿,在爸爸眼里,自己的女儿一定能赢得金牌;而教练,也并非水平差,只是没有因材施教,他对十个姑娘的训练都是一样的,因为在他眼里,这十个姑娘并没有不同之处,谁能拿到金牌于他而言都是一样的,他的地位和奖金都不会受到影响。

这不就像我们的应试教育吗,拼命地把棱角分明的孩子们往一个标准模具里面塞,把不同的都改造成相同的。

前不久儿子的幼儿园老师严肃地跟我谈到一个问题——儿子吃饭是用左手拿勺子。她们看到了就会纠正他,还希望我在家也注意纠正,这事我早就知道但是没觉得有多严重,看到老师那严肃认真的态度,我不敢掉以轻心了。

上百度搜索了一番,看到一个让我兴奋的观点:多用左手可以开发右脑,充分发挥大脑潜力,右脑在美术、音乐、审美等抽象思维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现在社会上很多打着“开发大脑潜力”旗号的培训机构,正是通过训练孩子多多使用左手来开发右脑的。

天哪!幸亏看到了这些,不然我可能会失去做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妈妈的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干吗非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