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长招生”到发展兴趣性特长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逐步压缩义务教育阶段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继续清理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尚未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的地方,要从2018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

特长生招生政策为变相择校提供了一个“终南捷径”。许多家长并不真正关心孩子是否对某些项目感兴趣,而是从提高升学概率出发,要求孩子掌握某些特长。被升学绑架的孩子,最终目的不是发展某些特长,甚至绝大多数也不会发展和保持这一特长。何况,这些孩子在练习特长项目时,主要依靠市场上的培训机构,而这些培训机构主要提供的是如何更快获得证书,而不是真正培养孩子对特长项目的兴趣。所以,特长生招生政策与真正的文化艺术教育并没有实质的联系。

还有,近年来,一些山寨离岸社团举办了五花八门的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赛事: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大中华”杯全球华语大赛……比赛不仅山寨成分高,更与培训、旅行产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青少年比赛产业链。花钱即能得奖,发奖就是掘金圈钱。这样的山寨国际比赛项目,就是寄附在家长们“让孩子多一次锻炼机会”的心态和用狂热的教育投入买心安化焦虑上。事实上,对此趋之若鹜的一些家长,无非是心怀侥幸或虚荣,想着多个证书多个综合素质“加分”机会,或是拿出去炫耀。

那么,与其为了特长生多加几分而把大把精力专注到一个方面,倒不如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正如一个金字塔能建多高,塔基的宽度非常重要。

取消特长生加分,不等于不去培养孩子的特长。小学和初中的孩子还没有定性,也许今年喜欢音乐,明年喜欢体育,后年又迷上了绘画,也只有在这样的逐步探索和体验中,他们才能渐渐的找准未来的方向。摒弃功利的目的,才可能促进孩子依照自己的兴趣更自由的发展。

据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最新公布的学科竞赛评估榜单,以“可公开获取的客观数据”和教育部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发布的大学生竞赛资助项目和竞赛影响力为主要依据,遴选了19项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竞赛项目,上海交大以满分的成绩,在这项评估中排名第一。

纳入评估的竞赛项目诸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竞赛等等。比如,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几乎没有哪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是缺席的。这种高水平比赛本身就是理想的孵化器,可以锻炼和培养具备优秀意志品质和科学素养的全能型创新人才。

这样的竞赛项目是真正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许,对家长、对学校,都提供了发展学生兴趣性特长的借鉴。(18.02.27《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特长招生”到发展兴趣性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