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虚荣,是我最爱的原罪。

【南美】虚荣,是我最爱的原罪。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Ellie和Yang是我在伊瓜苏的青旅遇到两个华裔,一个留美10年,一个小学时就全家移民英国,前段时间两人先后辞去工作后,结伴来南美旅行。

这些拥有良好家庭背景的“天之骄子”确实拥有令人称羡的资本,每每他们操着那一口地道的美式英式发音时都不免自惭形秽,可见平凡如我也无法摆脱“冒充者综合征”的怪圈。

几天的接触发现这两个小学同学之间似乎并未留存太多情感维系,明面上的和睦遮掩不了言语中的冷嘲热讽,流露出的尽是根植于中国人潜意识中的攀比心态,暗潮汹涌的对话令人避之唯恐不及。

看两个女人字字珠玑的反唇相讥不啻一场深宫苑戏,无心体会其言语中的深层意味,却对她们谈话中“中国男人旅游比例”的话题颇感兴趣,不禁意间联想起早年在大陆到处游览时的发现,即中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旅游的比例远比男性要高,而这一现象扩大至国外愈加显著,当时并未深究,如今却有了些许感悟,尝试做一些分析。

如若细心留意朋友圈,大部分旅游的照片来自女人,这不意味着男人没有拍照的欲望或他们不愿示众,也不意味着这些女人的家庭条件更好或是她们比男人更爱玩,而是现实社会对男性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与期望要远高于女性,他们肩负着整个家庭的使命。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普通家庭的女性也可以无所顾忌的辞职旅游,而在相同条件下,鲜少有男性可以抗住各方的舆论压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其实大部分有旅行愿景的男人的普遍轨迹是这样的。


读大学的时候空有一颗浪迹天涯的心,却苦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并且由于传统“男孩要穷养”观念,每月的零花钱也是相形见绌,只好在寝室里“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毕业后在父母亲戚的严格监督催促下,往往徘徊于工作与相亲之间,旅行的心只得无奈的延后搁置。

待得婚后,人生的重心便转移到了孩子身上,除了各种家庭琐事以及例行公务缠身外,上进者还须游走于应接不暇的社交活动中才能在职场上打拼出自己的一席之地。

人到中年又是另一番景象,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已然没有年轻时那么强烈,于是乎,只有在各大景点处的旅行团中才能看到他们的萧瑟的身影。

男人在家庭中扮演独挑大梁的角色,却没有得到与之匹配的对待。

信息爆炸的时代,朋友圈里充斥着各种教恋爱中的女人如何防范小三,如何防止男人出轨,婚后的女人如何巩固家庭的主导地位,这些公众号为了吸引点击量在文章里不断的添油加醋,将男人贬得一文不值,丧尽天良,好让自己的立场得以成立,而敏感的女人无不奉其为金玉良言积极践行,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她”。

诚如此前被炮轰的柏万青的节目《新老娘舅》,所谓的“调节”是无端放大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令人产生恐惧后整天疑神疑鬼,原本稀疏平常的生活变成了易爆的火药桶,殊不知这才是导致感情破裂的罪魁祸首。

前两天在熊太行的《人际攻略》中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为什么不能收走老公的工资卡》其中写道:“打游戏、听音乐,有些事本身就能带来愉快,这些活动中人们受到的是内部激励,大部分人工作仍需要外部激励,就是名和利,剥夺配偶的收入,只给少数的零花钱,他的工作就失去了激烈,就不再努力了,一条废柴大叔之路就在眼前。”

长期处于无反馈或弱反馈状态,再努力的人都会逐渐惰怠,可惜至今还是很多人天真的以为管住了钱就保住了婚姻,相信这是家庭地位的实力表现并引以为荣,笃信上一辈的“经验之谈”不啻于将婚姻推向通往坟墓的列车。


这很容易让人联系到“女权”。


如今讨论“女权主义”的普遍都是在那些女人地位明显卑微的落后国家,为她们争取该有的平等权利,但这种倡导发展到了中国的现代文明社会开始畸形化,让追求平等的女权成为了变相封建“大男子主义”。


什么是男女平等?


如果男女平等,恋爱的时候就不该把男人当成移动的钱包;


如果男女平等,婚前要求男人有房有车有钱的同时,自己就该拥有同样的实力;


如果男女平等,家务和家庭开支就该是一同承担,不该将所有的责任和义务都推给男方。


而事实上中国所谓女权发展至今已明显是断章取义,仅仅截取对自身有利的部分,她们不在乎男权还是女权,现代还是封建,只是想办法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将自己的义务最小化。


在她们的聊天中Ellie说,如果一个男人下岗了必须马上离婚,难道要靠我养?


我反问了一句,如果你下岗了,是不是你未来老公也必须马上和你离婚?


Ellie说,那可不行。


Ellie理所当然的表情让我想起《魔鬼代言人》的路西法最后在镜头前诡异一笑:“虚荣,是我最爱的原罪。”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美】虚荣,是我最爱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