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儿破,帽儿破,
身上的袈裟破;
你笑我,他笑我,
一把扇儿破。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当这首风传海内外,老少皆会哼唱的《济公》主题曲响起时,那个鞋破帽破、疯疯癫癫的济公活佛便会活脱脱地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
而在80年代成功塑造了这一经典角色的游本昌说,“我与济公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演员和角色的关系,我贴近了济公,而济公度化了我,他让我领悟了人生的真谛:济世为公,快乐融融。”他亦因此被人誉为“活济公”,脱下那身破袈裟,他依然有着一颗佛道之心。
“活济公”前传
在出演济公之前,游本昌并不为大众所知,而大家也许想不到,济公已经是他的第80个角色。济公是佛教人物,而游本昌也从小便与佛教结下了很深的因缘。
1933年9月生于江苏泰州的游本昌,是姊弟六人中惟一的男孩,父母都是笃信佛教的居士。已近八十高龄的他,忆起儿时,印象最深的是跟着父母到寺里去放焰口。“三四岁刚记事的时候,我记得就骑在父亲的肩膀上,挤进庙里放焰口的人群中。进了那个会场,见几张很高的桌子,上面坐着身披袈裟的法师,四周大放光明,色彩斑斓,就感觉怎么那么辉煌,我激动得差点叫起来了。后面一个大人赶紧把我拦住。确实有点太无礼了,我第一次感到不好意思,第一次感到脸红,但内心还是欢喜雀跃。”游老至今说起最开始见到庄严的庙宇和高僧的情景,依然充满赞叹。
刚出生时,就有人说这孩子不好养活,活不过十三岁,只有皈依佛门才能闯过这一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刚满六岁时,妈妈就把他送到上海法藏寺,拜兴慈法师为师,皈依佛教,取法号乘培。十岁又跟受菩萨戒的父亲在南京普照寺听昙钵法师讲经,大人听经,他在一旁悄悄也盘上腿,微闭眼,跟着嘟囔。当应慈法师、来果大和尚讲《华严经》时,他就能听懂一句半句了。
每天从家里到寺院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溽热的天,他也不嫌累,跟着父亲亲近三宝。后来他冲过十三岁关,长到十五岁时,父亲又把他带到上海圆明讲堂,想让他皈依自己的师父圆瑛老法师,还准备叫儿子出家。游本昌笑着眯起一双有神的眼睛回忆,“记得当时圆瑛老法师摸摸我的头,看我一眼,对父亲讲,先让孩子玩吧,玩够了再说。圆瑛老说,收下皈依,法号不变,仍叫乘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然那时候他年纪尚小,并不懂什么佛法,但自幼蒙熏,长大后心中一直很亲近佛教。
济公的事迹在江南民间流传盛广,虽然游本昌在四十六时才碰到济公这个角色,但他自小就接触济公文化。“小时候我们家里放着两尊佛像,一尊弥勒佛,一尊就是白瓷的济公像,形象特别好玩,当时就是儿童玩具,我经常把玩。十岁的时候,我在昆山上过一学期小学,那时候就喜欢去听当时很著名的一位苏州评书艺人沈笑梅讲《济公传》,他被称为‘江南活济公’,讲得很精彩,听了以后我就回去模仿,揣摩他说话的腔调,面部的表情,走路的姿势,觉得很好玩。”
1956年,游本昌以全五分(每门功课都是满分)的成绩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央实验话剧院当话剧演员。话剧是门集体艺术,不宜突出个人。在演济公之前,游本昌演的多数是反派和龙套角色。但是他认为,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任何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都要用心去演。1980年,他在话剧《一仆二主》中,凭借“仆人”这一角色,获得了文化部授予的表演一等奖。
1982年,一批外国哑剧大师来到中国。次年,爱好哑剧的游本昌搞了一台自己的哑剧晚会,这台晚会给他带来了转机。当年底,晚会搬到上海演,剧场经理起初比较担忧,认为有声的戏票都卖不动,更不要提哑剧了。谁知,票一开售,一个半小时内全部卖完,原定3场的演出增加到11场。
轰动一时的游本昌由此进入了正在筹拍《济公》的上海电视台的视野。但是,不久报纸上出现了“严顺开(阿Q的扮演者)要演济公”的消息。游本昌打算放弃,因为他给自己立过一个规矩——从来不跟别人抢角色。但最后剧组还是选定由游本昌担当济公这一角色。
三十年间认认真真塑造79个“小人物”后,游本昌终于迎来了“大人物”,经典的济公形象诞生了。对此游本昌解释说,“正是前面对小角色的举轻若重,才有了对济公的举重若轻。”
“济公度化了我,他改变了我的艺术观”
1985年《济公》播出后,迅速风靡了大江南北,游本昌也一夜成名,为大众熟知。同时,在他艺术探索的路上,捷报频传,连获全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及电视明星太平洋杯“青年最喜爱的电视男演员奖”。
“20多年里头,这个角色一直没有离开过我,我一直在领悟,受益无穷。我跟济公,不是简单的演员和角色的关系,因为我遇到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度化了我,他让我领悟了人生到底是什么。”游本昌说。
2007年,在济公的老家天台县,成立了济公故居。国清寺举行了一场国际论坛,很多国内外专家云集,游本昌做了一个五分钟的发言,阐述了自己的感悟,“济公,济的是公,不是济私,济公济公,济世为公。济公文化,无我利他。天天为自己的私事而计较,并不是有智慧的人。济公‘酒肉穿肠过’,不为一些条条框框所束缚,说明他的心是自由的,所以不管吃什么都没有分别。现代人为名所困、为利所困、为烦恼所困,就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利益,放不下的事太多了。”
《济公》的影响力也超越了国界,在新加坡获得了的最高收视率,突破了100万人观看。当时《西游记》是87万,而《济公》108万,因此游本昌也有了一个外号——游百万,这就是济公文化的魅力。1987年,上海电影明星艺术团访问新加坡,五十个人已经定了,但新加坡方面钦点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必须参加,于是团长谢晋打电话给他,他得以一起出访。“由于《济公》的国际影响力,我的事业一下子拓宽了。”
“当时在一个华侨宴会上,一个老华侨对我说,游先生我们特别感谢你。我们的下一代都是英文教育长大的,看了你演的济公,才知道我们中国有这么优秀的文化遗产,这么好的戏。通过电视剧,他们开始注重了亲情,孝义,做善事,中国传统美德对他们开始有了影响。”正是这次对话,使游本昌感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让他知道自己的观众不止在国内,全世界当时八千多万华侨都是自己服务的对象。用他的话说,“我对于演员的使命感一下子确认下来了。”
1991年,游本昌随文化部艺术团去往西藏,参加西藏解放四十周年的大庆。“我是其中年龄最大的演员,58岁了,去演了12场。那确实可以说是用生命在演出,用生命在演唱,氧不够啊,在那地方演出就如同你爬了十层楼之后让你马上唱歌,是一个什么样的味道?但是我们还是很认真地演。”
“后来我听一些群众反应,说我们普通老百姓看不着,你们都在大会堂演。然后我就跟文化部领导提议,在广场演出。但领导说怕天气不好。我说没问题,我们只要在广场演出,天气肯定好。其实不是吹牛,我已经相信这条法则了,老天爷跟老百姓是一致的,所谓的众生欢喜佛欢喜嘛,结果天气果然很好。没有太阳,因为西藏太阳出来紫外线很强的,也没有下雨,两场演出都是这样的天气。”
“演出完了之后,我还没脱衣服呢,工作人员说后台有两个藏族小朋友等着你签名,等了好半天了,结果他们给我献了一条用自己所有的零钱买的小哈达。当时在藏区,藏语版的《济公》刚放完,那两个小朋友说,就六集吗?我们还想看。在我接受了这个哈达,听了两个藏族小朋友的愿望之后,我就决定一定要拍续集。藏族小同胞代表了全国各族的观众嘛,因为我当时演出时,在朝鲜族地区、蒙古族地区、新疆地区也都受欢迎。”
其后游本昌投资拍摄了20集《济公游记》,从1991年一直做到1996年,1998年开始在全国187个电视台播出,当时正是《天龙八部》等武侠剧热播,但《济公游记》还是争得了一席之地。
“再过一年,我也是80后了”
2009年,游本昌在大觉寺短期出家,那次剃度之后,他便不在蓄发。“这样省事儿,斩去三千烦恼丝嘛。”游本昌说完哈哈一笑。
走进游老的家,见他迎面走出屋来,79岁的老人,并无老态,腿脚利索,声音洪亮。在采访的过程中,说到兴起处时常手舞足蹈,笑声爽朗,依稀间恍惚有济公的影子,自由快乐。因此有媒体称他为“老顽童”,他毫不介怀,反而幽默地说,“这样叫也可以啊,我年纪虽然大了,但心态还很年轻,我也是80后啊,明年不就80岁了吗。”
近几年,他出演了《刀见笑》中的隐退刀匠,《剑雨》里的高僧,用实力告诉大家,自己不是只能演济公那样的喜剧演员,而是能塑造不同角色的性格演员。
游本昌曾在1997年皈依茗山长老,2008年茗老到北京,给他留了一幅字:以文艺化导人心。“这就是茗老给我的开示,也是对我的期望。”游本昌说,“对佛学要活学,是活泼的一种心法。我的宗旨就是遵守茗老的教导,以文艺化导人心。因为我有文艺方面的专长,表演方面的专长。我们全家都跟我拍摄影视作品,话剧作品,女儿写剧本,女婿管理一些经纪事物,一起为菩提事业,为广大人民,弘扬真善美。”
79岁的游本昌还玩微博,他说自己与年轻人的距离并不远。而他发微博的口气和言语,竟真跟80后无异。“这就是学佛的好处,快乐没有诀窍,就是为人民服务,这种服务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济世为公,快乐融融,济世为公,自在其中。”他最后笑着强调了一句,“这都是济公教给我的。”
(采访时间 :2012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