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当代的乔治·奥威尔。
——《时代周刊》
2007年4月11日,有一位写小说的老者面临一个很尴尬的情况——把自己摔死了。此时这位老者84岁,他曾经公开表示自己希望死在乞力马扎罗山的飞机失事中,却死在一个不致命的一跤上,着实有点好笑。
这位老者就是库尔特·冯内古特,也许你并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你一定听过村上春树,知道格雷厄姆·格林,这两位大师可是无限崇拜冯内古特哦,格雷厄姆·格林甚至公开推崇他为“美国当代最好的作家之一”,以冯内古特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自然受得了这样的赞誉。不过他的人生简直可以用大写的“可笑”来形容。
库尔特•冯内古特
1922年11月11日(光棍节,可笑),冯内古特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师,有自己的建筑公司。他的母亲是一位啤酒厂厂长的女儿,自小含着金钥匙长大。不过,二人的身份都是德国后裔,这样的身份给冯内古特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由于当时美国德裔受到普遍歧视,所以冯内古特并没有受到太多德国的教育,而是接受了大量美国教育。然而,富裕的生活并没有带给冯内古特太多的帮助,反而迅速衰竭——他母亲的酿酒厂被迫关闭,紧接着受到大萧条的影响,他的父亲所经营的建筑公司客户锐减,给整个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压力。甚至让他的母亲陷入抑郁,直至自杀。
印第安纳波利斯
尽管命运和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但是他依旧努力前进着。1940年,刚刚成年的冯内古特考入康奈尔大学主修生物化学。在这里,他开始文学创作。紧接着,冯内古特经历了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大战让冯内古特的人生彻底发生了变化。
二战初期,作为德裔的冯内古特,内心深处更加偏向于维护自己的国家,所以他坚决反对美国加入战争,并为《康奈尔太阳报》撰写了大量反战文章。然而,日本偷袭珍珠港一事彻底改变了他的立场,他从一个反对战争的有志青年变成了一位扛着枪冲向法西斯的士兵,并亲自远赴欧洲前线参加战斗。
偷袭珍珠港
我们无法判断冯内古特当时参战时的心情,但是这场战争的残忍程度显然远远超乎他的想象,并让这位学习化学士兵在未来某一天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这一切都与二战盟军发动的臭名昭著的德累斯顿轰炸有关。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代表着正义的一方,那么德累斯顿轰炸则是这场正义战中唯一的一次黑点。因为德累斯顿本身并不是军事重镇,而是一座被称为“德国巴洛克建筑之最”的历史名城。其次是因为这次轰炸造成的破坏力空前巨大。据英国的官方资料显示,这次轰炸造成“50%的住宅夷为平地或严重毁坏”,这在战争史上简直可以匹敌投放原子弹的广岛、长崎的破坏力了。而且,由于德累斯顿整个城市房屋多数是木建筑,轰炸还引发多日大火,据说,经此一战,市区被夷为平地,死亡人数高达13万之巨。
二战时期的冯内古特
当时冯内古特由于被德军俘虏,在这里被迫参与工厂生产(冯内古特1944年被派往欧洲,担任第106步兵师的情报侦察员,在当年12月对德军发起攻击。然而由于缺乏经验,第106步兵师被德军装甲部队击溃,500多名士兵遇害,超过6000人被捕,冯内古特就是被捕其中之一。)冯内古特和50多名同伴一起被送往德累斯顿,在这次轰炸中,由于他躲在地下室内,成功脱险。
战争的幸存者是幸运的,冯内古特是这些幸运儿中的幸运者,但这种幸运只限于身体的保存。在心灵方面,反而遭受了巨大打击,被彻底地撕碎了。据冯内古特自己回忆,当时由于尸体太多,活着的人对待尸体的态度由之前的一具一具搬动转为一个一个扔。活着的冯内古特面对的是一个燃烧着的地狱,能呼吸的人俨然行尸走肉,他曾直言“什么是地狱,我见过”。
德累斯顿,1945年;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城市中心遭到破坏
从地狱中走出来的冯内古特开始寻找自己的意义,他选用了一种有些滑稽的方式——用幽默的方式写作。而且非常成功,在美国60年代,美国校园大学生人手一本他的作品。
冯内古特的作品,集科幻、幽默、寓言、反乌托邦等风格于一身,能让读者捧腹大笑,但是在大笑之余,更多的是落泪和反思。他曾经这么说,“我们大声笑,是因为恐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会发现,他习惯用一个戏谑的形式去讲诉一个故事,而在这戏谑之下,往往藏着悲凉和凄惨。显然,在冯内古特这里,笑只是一种手段,哭才是常态。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与他在二战的经历关系密切。
晚年冯内古特和他的小狗
2007年,冯内古特去世,临走前,还是那么“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