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码与五笔

十几年前没有发达的词库联想,输入法还不是搜狗、QQ、讯飞、百度们的天下。用全拼打着字的朋友,需要一面敲字,一面对着屏幕一屏一屏地去找一段时间打下来,脖子酸不说,眼睛盯着屏幕也累这时候就常常会羡慕双手在键盘上飞舞的朋友了

-为啥打那么快啊?

-我用五笔啊!

“王旁青头戋(兼)五一,目具上止卜虎皮”

这些念起来似乎也并不那么上口的口诀

也成了不少人从打字菜鸟变身为键盘高手的秘诀

王码与五笔_第1张图片

五笔输入

也一度成为了一项职业技能

不少单位的招工启事还会指明“熟练五笔字者优先”

王码与五笔_第2张图片

各种各样的五笔字培训班、培训教材也一下多得不得了

王码与五笔_第3张图片

小霸王也因时而生推出了

能够智能学习五笔字输入法的学习机

这也成了不少孩子向父母要求这个的理由

妈,我要学五笔!

王码与五笔_第4张图片

*曾经占据我们童年的小霸王

转头插上张塑料游戏卡,玩他个三天三夜。

那时候的“五笔”也算是个“real红”的标识

关联着“电脑”和“操作”,也一时涌上了第一批“知识经济”的“风口浪尖”

而“五笔输入法”的发明者王永民,也早开起了自己的电脑公司“王码”

想来就该是个最早一批在IT届致富的大佬了

不过,当我们打开他这个公司网站的时候

画风却是这样的

……

王码与五笔_第5张图片

这样的

……

王码与五笔_第6张图片

永民传奇!

永民书法!

王码与五笔_第7张图片

看着禁不住想给

比个666

不过这些要是归为企业文化

那倒也无可厚非

但看到官网的产品介绍

我还是彻底惊了!

在售产品统共只有三样

王码与五笔_第8张图片

售价分别为39、39、99元

五笔字软件(电脑版)、九键打字软件(手机版)

和一个可以“单手打字”的鼠标

王码与五笔_第9张图片

*独家专利“键字通”:不仅可以移光标还能打字的鼠标,但这确定不会硌得慌???

王码与五笔_第10张图片

*王永民在采访中提到的现在企业的状况

看起来像上个世纪画风的网站和了了的产品似乎都在昭示着这个企业的落寞

确实被各式智能拼音输入法挤占的今天,五笔的地位已经略显尴尬

不过“王码公司”的衰落或许不仅是因为五笔地位的江河日下

还因为背后的一桩版权官司。

王码与五笔_第11张图片

汉字的输入难题

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刚引入中国,便出现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

“全是英文字母的26键怎么来输入汉字?”

尽管可以输入拼音,但从拼音到汉字该怎么转换又是一个问题。

此一时便出现了不少“汉字落后”的论调,论调持有者认为,“汉字是我们接入信息化时代、融入现代化社会的屏障,所以必须要抛去”,并由此提出了“汉字拼音化”、甚至于“用拼音全盘代替汉字”的主张。

试图在中国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拼音文字取代方块汉字的“汉语拉丁化”改革。

王码与五笔_第12张图片

*曾经在“汉字拉丁化”运动主张下的产物“DA ZHONG BAO”(但不知是大中还是大众)

“一语双文”“汉字拼音化”的建议,都在慢慢削弱汉字的重要性,这也让方块字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

有一些对于汉字有着情怀和执着的研究者,开始琢磨做汉字输入的键盘。不过当时不论是日本打造的“主—辅”键整字输入键盘,还是北京大学包括 256 键、1000 个部件的汉字拼形组字“中键盘”,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键多。

因为不同于英文等文字,汉字做不到给一个汉字设置一个键,况且要真是那么做了,找起来确实也够费劲。

王码与五笔_第13张图片

*上千个键的“中键盘”,还有踏脚来控制不同键盘的转换使用,还真有点打架子鼓的感觉

这一堆键盘别说带出门了,就算堆在房间里也确实够呛。

那么怎么能让键盘变小,但还是能打出更多的字呢?

不少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拼音,这也是主张“汉字拼音化”的人们所想到的,但拼音输入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重码率非常高。尽管现在随着输入法智能化的提高,大家很难体验到十年、二十年前打拼音时选字的繁琐。

我们也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方,你打出“fang”,就有四个音调,同一个音调甚至最多有33个字,那么要从中选出你所要的那个“fang”字确实还要费上一番功夫。

有人说,那么我们可以找几个键表示音调呀,那不是就选起来快了嘛;要是还不够,还可以选一个键,表示不同的韵母嘛,这么要按上四个键的“fang”不就可以按两个键“f”和“ang”就能打出来了嘛。

这样的想法确实提高了一些汉字输入的效率,循着这些思路后来有了“双拼输入法”,也有了台湾常用的拼音输入法

王码与五笔_第14张图片

*台湾的拼音输入键盘,上面这些看起来像日语片假名的符号其实就是民国时期用的汉语注音符号,在这个键盘输入中,可以敲击不同的键表示“声母”和“韵母”也能输入声调,这无疑帮输入者减少了候选词的数量。

汉字危机拯救者

不过拆解汉字组成的元素,除了拼音,或许还有另一种东西:笔画

一些研究者就开始对着汉字的字形做起了文章:

他们中的一些人发现方块字其实也有规律,把它放进方块里来看,就会看到每个字其实都有“四个角”,而每个字的四个角也都不完全相同,这不同的四个角大多又可以分成10种基本的形式,那么不就可以把一个字来拆解编码,用四个号码表示了嘛。

王码与五笔_第15张图片
王码与五笔_第16张图片

*四角拆字法示意图

四角号码查字也成为了一个快速的字典查阅法。

用四角来查字典确实还蛮快,但一旦放到输入上,重码的老问题又来了。

既然拆四个角并不够用,那么就拆得更彻底些吧!

一些人又发现汉字的组成尽管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的一些部件和结构,比方:

于是就想到了基本部件来拆字,这些部件难记怎么办,就可以根据汉字表意的功能将它联系到不同含义。

朱邦复就基于这样的理念在1976年创造了一套繁体中文输入的“形意检字法”,也就是后来的“仓颉输入法”。因此,仓颉输入法看起来有时候就像一个“按规则拼图”的游戏,把仓颉字母看作是基本图形,再把辅助字形看做是基本图形的变形和延伸,再按一定的规律把他们组合起来就可以。

王码与五笔_第17张图片
王码与五笔_第18张图片
王码与五笔_第19张图片

*用仓颉输入法拆解的汉字

仓颉输入法尽管在拆字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字码的设计和键位的排布其实并未考虑键位频率的问题,直接将“日月金木水火土”对应“ABCDEFG”,输入效率还是没得到更多的提升。

另外在学习难度上,怎么用仓颉来拆字,也是一项要长久学习的功课,在香港曾经仓颉打字是需要专门开课来学的功课,学上一年可能很多人还是拆得马虎虎。所以后来有了直打首位码的仓颉,当然老问题又来了还得选字。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的发展,当时来看确实还是一个很伟大的发明。

郑易里也发明了拆解简体字的“郑码”,把不同字拆解成不同的字根,用字根来进行编码。

王码与五笔_第20张图片

*郑码的字根表和口诀

拆了这些还是烦,要不干脆就拆笔画吧!那就一定更准了!

这就是当时五笔字发明人王永民的想法,他在1978年调到河南南阳科委的时候,刚接触到汉字输入的工作,最开始是对于光学汉字照排机的改良。这种字模盘的原理其实跟铅字排版其实无异,而且易出错就要重新照相排版,非常麻烦,这让王永民开始想琢磨更好的汉字输入方法。

揣着南阳科委给的三千块,王永民开始找更好的办法。

当时他先找到了美国电脑大王王安所发明的一种99键输入法,这个输入法基于的是将一个字分成三个部分进行编码的方法,每一角对应三个基本符号,由此得到一串6位数的编码。

王码与五笔_第21张图片

*三角编码法是台湾胡立人当时提出的编码方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方法把汉字分为三个角,后来这个编码方法被王安采用,做成了九九八十一键的汉字输入法。

八十一个键的方案,在王永民看来还是觉得太过于冗杂。不久他辗转找到了当时的汉字专家郑易里(郑先生也是“郑码”的发明者),老先生给他看了自己研究多年的成果“188键汉字编码方案”。但尽管如此,王永民重新整理编码之后发现仍有800多对的重码。

没了现成的方案,王永民就重新做起,拿着汉字小卡片,不断地拆分排列最终变化成为600多个字根。

当然拆字根仅仅是个开始,更繁杂的事还在后头:那就是合并,只有不断地归纳合并才能压缩和简化键盘。合一次又要把原先的纪录重新推翻再来一次,有了bug还得随时调。

比方最后的一笔都是横竖的“汪”跟“汗”字,以及大量只是组成位置不同的“只”跟“叭”,这些字的区别要怎么做?

王永民后来想出一个“末笔字型识别原则”,极大地降低了重码率,在最后加上一个“识别码”,输入时就省去了选字的麻烦,可以直接盲打。

王永民用了四年,在1983年最终把键盘从 138、90、62、36 缩到了与西文键盘衔接的26键。

王码与五笔_第22张图片

*五笔字型的五个不同区域键位和五笔的字根表与识记口诀

诞生到被熟知:五笔成长史

五笔输入法虽然叫做“五笔”,但输入的时候其实最多只需按4个码就能完成

之所以叫五笔,是因为它将首笔笔画分成了五种:“横竖撇捺折”。

键盘上的26个键,也就被分为五个区域,可以分别对上不同的字根,比如木、目、女等。

王码与五笔_第23张图片

*五笔字型得名于把汉字第一个笔画的划分为五种

这个二十六键的方案一出,不亚于当时科技界的一声惊雷,也直接逆转了当时“汉字拼音化”的舆论取向。上级领导检验了“五笔字型”之后,中央也发文直接否定了“汉字拼音化”之路。

可以说,五笔在当时挽救了一次汉字危机。

王码与五笔_第24张图片

也因此,当时新华社把五笔字型誉为“中华文化史上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重要发明,王永民也因此获得了“毕升奖”

王码与五笔_第25张图片

*1983年当时《光明日报》对于五笔字型的报道

王码与五笔_第26张图片

经过中央认可的发明,让王永民在科技界开始声明鹊起。由此,他也开始了五笔字的第二个阶段:推广

然而这项工作并不比发明简单。

为了更好的推广五笔字型,王永民还亲自撰写五笔字型教材。后来逐一到中央各部委宣讲五笔字型,当时大批人员需要培训,王永民又当上培训员的角色。

王永民自述当时的情况:

“日子过得非常苦,每天七、八块钱的房钱,我都出不起,尽量节衣缩食省下钱交房租。夏天就一套衣服,白天穿晚上洗,第二天早上干了以后再穿上。谁请我讲,我都去讲。中午有人管饭我去,中午没人管饭我也去。讲三天,讲五天都行。全部费用我自理,一分钱不要。”

“因过度疲劳和营养不良,身体本来就不好的王永民也常受到病魔的折磨。最严重的时候,王永民还在兜里揣了一份6000字的遗书,以备不时之需。”

王永民当时还跟北大方正的前身——北京大学计算机公司以及四通公司签订了协议,在方正排版系统和四通打字机中使用五笔字型,想要“借船出海”扩大影响力。

最后到1986年年底,终于得到了当时全球第二大电脑公司 DEC的20万美金的专利款,让五笔走出了推广应用的第一步。

1987和1988年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分别发文推广五笔字型。

而后,国内电脑业的发展也让“五笔”终于遇上了发展的春天。王码 86 及王码 98 一度被嵌入微软 Office 组件,甚至覆盖率达到了90%的用户。

王码与五笔_第27张图片

1991年初,中国计算机市场逐渐成熟,伴随着四通打字机的热潮,五笔字型也逐渐在全国推广。

一时间,普天之下莫非王码。全民学五笔也开始汹涌澎湃,王码的发明者王永民也成了当时真正的“码王”

插个小八卦,王永民的自我扫描中曾提到自己发明“五笔字”后,在北京开车半年,期间被警察抓过九次,这老哥也是忒虎。结果七次都因为他跟“五笔字型”有关而被当场释放(666),也印证了“五笔”这个发明在当时的影响力。

王码与五笔_第28张图片
王码与五笔_第29张图片

不过“码王”也有烦恼,一是新版本的推广

86版的五笔发布之后,不少人也发现了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于是王永民后来再重新修改补齐,推出了更完善的98版五笔。但没想到用惯了86版的用户们却不买账,98版五笔推广了好几年也没推广开。

王码与五笔_第30张图片

王永民只好转过头来,试着完成86版五笔的完善和规范化:

比方把“象”,第二字根原来为横日,现调整为口;

“我”,最后一笔原来为撇,现调整为点(类似的还有成、藏、茂、戈等);

…………

还补齐了GB18030统共2.7万字的编码,形成86-18030版本的五笔 。

王码与五笔_第31张图片

正版与盗版:

一场先赢后输的版权官司

而另一桩让王永民心烦的事,就更麻烦。好容易推广开始了,盗版就来了!

五笔的流行让当时许多计算机和汉卡的生产厂商都在里边预装了五笔软件,但这些厂家并不愿向王码公司支付专利款。

1985年4月1日,中国颁布实施《专利法》。

1986年发明“五笔字型”的王永民,不久也就申请得到了英国和国内的专利。在当时计算机并不能直接处理中文,需要用一块带上中文字库的“汉卡”的帮忙。一块“汉卡”成本在300到500块,市面上的售价却达到了1500到2000块,抵得上当年的一台大家电冰箱。

“五笔”的流行,也让“汉卡”厂商开始在其中预装五笔软件。

当时,市场上主要销售的汉卡有:联想公司的前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公司制造的联想汉卡,金山公司制造的金山汉卡,晓军电脑公司制造的晓军汉卡,巨人公司制造的巨人汉卡,四通公司制造的四通汉卡和东南公司制造的东南汉卡等。

这些公司却也并未向王码公司支付专利费,王永民感到很生气,他在91年到92年开始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调查各个汉卡生产厂家非法预装五笔字型的情况。

“中国的知识产权发展道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他盗你的版,但他就是不给你钱,你有什么办法?现在全国电脑里用的五笔字型全部是我的东西;叫这个五笔那个五笔,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换了一个安装界面而已。

并在1992年向非法预装五笔字型软件的近百家厂商发送律师函和通知书,要求这些厂商向王码公司支付五笔字型知识产权使用费。

律师函一发,专利费并未如约而至,滚来的却是一场官司。

中科院下属的“中国东南技术贸易公司”在接到王码公司的通知书以后,以东南公司制造的东南汉卡是使用张道政发明的五笔字型专利,没有使用王码公司的五笔字型为理由,用东南公司名誉权受到损失为诉讼请求,向海淀区法院起诉王码公司并索赔巨款。

王永民1992年12月10日,又向北京市中级法院起诉东南公司,状告东南公司出售的东南汉卡侵犯王码公司知识产权并索赔巨款。

1992年12月19日,海淀区法院公开审理该案。

于是,六年之久的专利官司历程开始拉开帷幕。

一旦王永民的官司胜诉,以上这些厂家都要向王码公司支付大笔的专利费用。

最先开始的诉讼,开始于王码公司与东南汉卡公司的诉讼。因为王永民申请专利的是第3版五笔字型,而在市面中广泛流行应用的却是第4版,因此整个诉讼的关键就在于第3版五笔字型专利能否覆盖第4版。

1993年12月24日,北京市中级法院知识产权庭宣布一审判决,判决东南公司败诉,支付王码公司24万元人民币,今后使用五笔字型第4版技术,应与王码公司协商支付合理费用。

当年北京市中级法院知识产权庭还将该判决列入北京市十大知识产权纠纷案对外公布。

王码与五笔_第32张图片

*王永民采访中对于专利案子的描述

但东南公司并不接受这一结果。对于其他汉卡生产商而言,这一消息也无异于大祸天降。

“倒王俱乐部”也开始组织起来。

1993年12月24日下午2点,联想集团总部6楼会议室召开“发展汉字输入技术与保护知识产权关系”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要内容主要是针对王码状告东南公司一审胜诉问题,当然核心问题还是怎么规避这笔“五笔专利费”。

最终大家理出了一个智慧的结晶:公知技术与专利技术。

“五笔字型技术中的字根出自于汉字的‘横’、‘直’、‘撇’、‘点’、‘折’等,这些‘横’、‘直’、‘撇’、‘点’、‘折’,都是几千年祖先流传下来的,是公众所知道的。”

所以五笔字型技术也应是公知技术,不应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这种荒谬的论调却成了后期支撑官司胜诉的关键。

有所准备之后,1994年1月6日,东南公司向北京市高级法院上诉。

最终的结果却是,王码公司败诉,还赔出了一大笔的巨款。

1994年9月6日下午,联想公司在中关村奥林匹克饭店召开联想集团关于“五笔字型”专利纠纷案情况通报会,倪光南宣布正式加盟“五笔字型”纠纷与王码公司对簿公堂。尽管当时的舆论都认为“联想必输”。

但最终二审的结果却让人震惊,1997年7月25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做出最终判决,判决“五笔字型”3版专利权不保护“五笔字型”第4版,王永民和他的王码公司败诉。

王码与五笔_第33张图片
王码与五笔_第34张图片

*王码公司专利纠纷案当时的判决书(部分截图)

而在此之后,“五笔字”也就彻底成了任人采用的“免费午餐”。

这场长久的官司也教王码公司元气大伤,经营额自然也是一落千丈,公司的银行账号、办公地点也被牵连查封。

姓社还是姓资

为什么最后的官司有了这样的走向,很多人都想不明白。

包括当时时任北京市中级法院知识产权厅厅长的宿迟,他在不少采访中都曾表示“在中国的软件业,目前只有五笔字型软件能够与国外跨国公司如微软、CA等公司的软件抗衡,并拥有中国自主的知识产权,这样的软件不受保护还保护什么?”

但这些并未能改变这场官司的走向,

1994年底,王永民在采访中说:

“有人说我胜诉了,国家的钱全部流入我的腰包里,其实这些人错了,交纳五笔字型使用费的大头是国际跨国公司。”

另一篇对于这一纠纷案中的负责人的采访中说,“我们是国有企业,绝对不可能把钱交给王永民,他是私营个体户。”

这或许道出了这场官司结果其中关节的一二。当时高关税的计算机及相关配件的保护制度,让国内的计算机和汉卡制造商里国有企业占了大头,而王永民办起来的王码公司则是他个人开办的民营企业。

若真是缴纳起大笔的专利费用来,看起来似乎就是一场的“国有资产”流向“非国有”,姓社的钱给了姓资的。

王码与五笔_第35张图片

官司了结,五笔依然红火,王码辉煌却不再。

“阳光、空气和王码,成了中国三大免费使用的东西”

早年意气风发喜欢用“中国的比尔·盖茨”来形容自己的王永民,到了后来一改口气“只不过参与了汉字度过难关的科研项目,发明了五笔。”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码与五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