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评论】吴晓波发布了新中产报告,香港中产的生活又如何?

* 如果你懒得读全文,这里是总概括:

-- 吴晓波频道昨天发布了《新中产报告》,让我们看看香港中产阶级的生活情况。

-- 月入37万的财爷也自称自己是中产,在香港,中产们常常入不敷支捉襟见肘。

-- 在香港到底哪一群人被界定为中产?

-- 香港中产还有个名字叫“夹心阶层”,他们夹在贫富阶层之间,付出多回报少。

-- 香港正面临中产阶级逐渐削弱的M型社会危机。

1. 香港中产一度以新贵族姿态受人艳羡,如今却常入不敷支

昨天(7月31日),吴晓波频道发布了《2017新中产报告》。报告认为,对于新中产阶层的界定,不单是收入和资产的区分,更大程度上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认同。

对于这一点,香港月薪37万的前财政司司长曾俊华非常赞同。他曾在2013年一次记者会上自称为“中产”,令大众哗然。他随后解释说,所谓中产,指的是生活态度,他认为“喝咖啡、看法国电影”的生活方式就是“中产”。

按照这样的看法,中产的身份认同感和阶级归属感体现在生活方式和品位上。但事实上,要有这样的生活方式和品位,也必须建立在财富基础之上。

香港讨论区经常有帖子,抱怨月收入七八万,依然入不敷支。但凡帖子出现,总能引起网民大讨论。比如说,以下这个家庭:

先生月薪3万,太太月薪3.2万,有一个读小学的孩子。光看这个收入,在中产群里也应该算是混得不错了。但事实上呢?我们来简单算一下支出:

6.2万收入必须扣除强基金3000,薪俸税费平均至每月约4000,供楼至少2万,孩子学费校车费兴趣班费1万,因香港老人家基本不带孙子必须请菲佣,菲佣薪水机票保险费6000,水电煤气管理费差饷地租3000,双方父母家用(此项香港家庭必须)5000,先生吃饭交通费3000,太太吃饭交通费3000,人情往来1000,全家置装费2000,医疗费用1000,家私电器维修更换1000。总计5.5万。只剩下2000元。

这些还没有包括不可预计的人情费、庆祝周年庆生日费、看电影旅游费、太太偶尔奖赏自己买个包包鞋子,做个spa等奢侈性消费。且其中假设住房仅是四五十平米的两房,孩子读书仅是直资学校(政府资助一半,家长负担一半的学校)。

如果再高级一些,养个车要增加1万,多个孩子再多1万,买个保险月供几千,孩子改读国际学校(一个月学费就上万),或者孩子大了要出国读书,费用更是多出好几倍。

艾玛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详细列出了每月香港三口之家的中产家庭需要花费9万元,有兴趣的童鞋可以一读:《来算算香港中产之家每月要花多少钱?》。

香港的中产阶级一度曾以新贵族的姿态受大众艳羡,民众普遍期望子女用功读书,成为专业人士或努力晋升管理层,从而获得优厚回报,买楼买车,过上幸福的中产阶级生活。如今,香港楼价飙升、工作竞争越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这些昔日的新贵,在光鲜亮丽的背后,生活常常捉襟见肘。他们同样没有诗和远方,只有眼前的苟且。要维持一个有品质的中产生活,还想存钱再投资,改变命运,真是难上加难。

【艾玛评论】吴晓波发布了新中产报告,香港中产的生活又如何?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daily pakistan》

2. 在香港,到底谁是中产?

吴晓波在报告中提出,是否属于新中产的标准之一是扣除开支后的净收入。他认为新中产必须满足的财务条件是年净收入10-50万或可投资资产20-500万。依照上文的收支情况,香港有几个人一年能存下10-20万,从而达到新中产的标准呢?在香港,到底谁是中产?

香港的中产阶级到底有多少,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部门作统计,对如何界定中产阶层,各团体也有各自的界定方式。

香港中产关注组2016年的中产报告中认为,以申请居屋(类似“经济适用房”)的月薪上限作为中产人士的下限较为合适。一旦收入超过这个标准,就无法得到政府的住房资助。而住私人楼宇应该是中产阶级的必要条件。至于中产的上限,个人年收入达到100万,家庭年收入达到200万,已属于富裕阶层。因此,该报告认为,中产的标准是个人年收入29.4万至99.9万,家庭年收入是58.8万至199.8万。

而事实上,根据香港统计处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数据,不计菲佣等外佣,香港目前有约342万名打工者,收入中位数仅为1.55万元港币。也就是说如果你月薪高于1.55万元,收入已经比全香港的一半打工仔还要多了。如果个人年收入29.4万才算中产,那月收入必须达到2.5万左右。根据下图,月收入2.5万以上的香港人仅有27.7%,其中还包含了富有阶层

【艾玛评论】吴晓波发布了新中产报告,香港中产的生活又如何?_第2张图片
数据来自香港统计处《2016中期人口统计》

前香港大学社科院副院长吕大乐教授是香港研究中产阶级的专家,他认为,要界定是否是中产,除了香港月薪2万元到5万元的中等收入之外,还要看住的房子的房价、消费方式、职业群体、教育学历等划分。比如,是否住在体面的楼盘?是否有定期度假?他也认为香港中产主要是一批行政人员、管理层或专业人士,大约占香港劳动人口的20%-25%。

3. 香港中产还有个名字——“夹心阶层”

典型中产生活所需的资金成本和香港收入分布报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香港中产有中层收入,却没有中产应有的生活品质。

他们是香港纳税的主体。全港342万打工仔,收入最高的50万人,缴纳的薪俸税占政府薪俸税总收入的90%。香港政府另一主要财政收入是拍卖土地所得。楼价屡创新高,又都是由中产阶级去购买和承受。当香港经济繁荣、财政有盈余时,政府增加福利安抚基层民众。当香港经济萧条、财政亏损时,中产又被政府调高税率。

在香港,“人生赢家”有两种,一种自然是纸醉金迷的大富豪,另一种却是有公屋居住的贫穷阶层。因为,贫穷阶层有花样繁多的福利网,来支付他们的生活基本所需。

住房方面,香港约30%的低收入者可以入住公屋(类似“廉租房”),偏低收入者可申请购买居屋(类似“经济适用房”)。而中产持有中等收入,无法享受住房福利,需要付昂贵的租金或贷款才能有容身之处。今年5月,远在荃湾(距离中环15个地铁站)的海之恋楼盘开卖,约35平米的一房单位需要559万港币。如租用一间35平米的单位,就算去偏远地方,也需要支付1.3万左右租金。而同样大小的公屋,月租金只需一千多元。

除了住房福利,约10%的最低收入者还能领取综合援助金(类似“低保”),所得尽管不多,但维持基本生活足够,且政府每月准时出粮,也不会像难缠的老板提出各类要求。而中产们每天要挤巴士出入,早出晚归,还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工作压力。

这种低下阶层的生活水平居然会好过稍微富有的阶层,想来也是世所罕见。

中产阶层不像富豪阶层那么有权有势、财大气粗,也不如低收入人士能享受各类福利补贴,他们夹在社会的中层,“付出多回报少”,被称之为「夹心阶层」。

香港的中产阶级以专业人士为主体,大多理性、务实,加之工作忙碌,不热衷政治、不会上街去做太多情绪化表达,缺乏媒体、政党和社团为之代言,而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尽管他们缴税最多,但人数较少,仅占人口的20%至25%,合资格选民更不足选民人口的1/8。不少政党或社团为拉选票,首先安抚草根阶层,尤其是当中产阶级的利益与基层群众利益相冲突时,中产就会被果断放弃。

【艾玛评论】吴晓波发布了新中产报告,香港中产的生活又如何?_第3张图片
香港正面临中产下沉的危机。图片来自  GWPF。

4. 香港面临M型社会危机

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最理想的人口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中间应该是广大的中产阶级,他们是稳定社会、缓和矛盾、促进消费、奋发向上的基础。

回归20年,受惠于内地来港的购买力,香港经济繁荣,GDP不断攀升。但作为专业人士和打工者的中产阶级却并未从中直接受益,扣除通胀后,他们的实际工资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反而因自由行推高了楼市和物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更沉重的压力。仅占人口的20%至25%的中产们有逐渐往下层流动的危机。

2006年,日本社会学家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中提出了「M型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在全球化趋势下,资源重新分配,富者财富快速攀升,中产阶级失去竞争力,沦落到中下层,从而形成贫穷和富裕两极化的「M」型社会。

若香港中产阶级继续衰退,到有一天,人数少到不再能称之为阶级,贫富矛盾少了中产阶级这一缓冲带,将给社会动荡埋下不利的因素。

其他人气文章:

我的香港记忆|一个元朗,两种香港——北女南嫁14年

一个屋檐,两位母亲——香港的菲人生活概况

减少开支的两个诀窍

一人理财已是不易,婚后两人怎么办?

技术革新下,你还能成为想成为的那个人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艾玛评论】吴晓波发布了新中产报告,香港中产的生活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