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最无耻之处,可谓其定位为:车主的“猎艳游戏”。而对每位乘客来说,(确切说,是每位女性乘客)都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当做车主的“猎物”。
滴滴通过把顺风车场景定位为一场性与社交的猎艳活动,吸引其核心资产顺风车司机,并在信息极度不对等的设置下,将毫不知情的乘客当做猎艳对象卖给了顺风车司机。
信息的极度不对等,使得这个游戏的诡计得以施行。乘客以为上的不过是个“出租车”,却未被告知,她/他已落为车主的“猎艳”对象。
在游戏中,每位乘客最大的感受是欺骗和人格侮辱。按照滴滴公司隐形的“猎艳模式”的逻辑来说,乘客以陪聊、被作为猎物的方式,换取低价的出行费用。
滴滴顺风车的本质可总结为“移动的隐身夜总会”,它以共享经济模式的外衣掩盖着夜总会场景模式,可恶的是,他并未提醒你上的是夜总会,它比夜总会更具欺骗性和诱导性。
在这场滴滴车主奸杀案的舆论风暴中,滴滴顺风车的这场“猎艳游戏”经过抽丝剥茧,终被曝于阳光之下,它难逃道德和社会伦理的质问,也损失了消费者的信任。
但这里更重要的问题,或许需要形成更大的社会共识:人们是否应该如此轻易地让渡个人信息?
当今社会是一个相信技术进步的时代,人们给技术赋予了不属于它的“善”。当大数据信息时代到来,人们普遍相信大数据信息能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于是,人们很容易将自己的信息托付出去、让渡给企业,让渡给政府。
资本追逐着具有庞大的变现潜质的大数据信息,企业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搜集着个人信息,普通民众在享受到技术便利的时候,毫无保留出让着自己的隐私信息,却没有意识到背后的风险。
正如这场滴滴猎艳游戏中,上亿的消费者被纳入到滴滴一手制定的乘客、车主评价系统中,乃至个人外貌、身材、职业、年龄都被列入对乘客自己不可见的评价系统,从而成为不受控制的信息特权,为别有用心者量身打造猎艳对象。
在所谓的共享经济中,消费者共享了自己的信息,却没有获得应有的规则制定权和监督权,每个信息提供者最终成为垄断数据的信息技术公司的“刀俎鱼肉”,任人宰割。
可以设想,这些信息数据不仅仅可以打造“猎艳场景”,还可能打造更多超乎想象的场景和监狱,人们在无意识中又会落入另一个新的“信息陷阱”。
中国搜索引擎巨头百度公司总裁李彦宏说,中国社会处于一个为便宜而放弃个人信息的阶段。广大民众的信息保护意识欠缺,与现实的生存需要排序有关,急迫的生存、出行、医疗等需求仍未解决,安全、隐私、自由就成为奢侈和可有可无。
这令人心痛,却又无可奈何。每次只有在一次次事故面前,人们才轻轻地撇一眼那个致命却遥远的危险,安全、隐私、自由……转眼过后,便匍匐在琐碎却急迫的日常刚需之上。
对于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形同虚设,人们个人隐私意识淡薄,信息公司监管缺位,大数据市场成为一场资本与技术合谋任性的狂欢,而置身于此种环境的每位普遍人,每时每刻都在遭受着信息强权的操控和利用。可以想象,未来社会的分化,将以信息资源的占有呈现新的格局,少数信息垄断集团,与广大透明人的信息无产者的对立,信息成为最大的强权,届时所有人都将成为强权者手中任人宰割的小白鼠。
滴滴的猎艳游戏,看似荒唐的背后,恰恰道出了资本与技术共谋的时代本质:那就是支配和奴役。不管是政府监管,还是社会介入,一旦庞大的无所不包的信息空间正式主宰人的一言一行,每个人都难逃被控制,被算计,被奴役的宿命。
制衡力量从哪里得来?人们只能做自己的救世主。
转载 「多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