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2019-02-01

      为什么有些人谨守分寸、与人为善,最终却贫困潦倒;有些人破坏规矩、肆意为恶,最终却非富即贵。就像《窦娥冤》里唱的那句: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因为善无福报,所以我们就可以放弃行善了吗?因为天不惩奸,所以我们就可以肆意为恶了吗?不是的。

一、善恶取决于共情。

      我们先来看看“善”和“恶”这两个字。

      善,一半羊,一半口,从羊从言。像羊一样温和说话,才不会吵架、打架,才会有进一步产生合作的可能。

      恶,一半亚,一半心。亚,汉语常用字,读作yà,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正视的族徽和俯视的祭坛形,后来引申为仅次一等。《说文解字》认为是“丑陋”,是不通的意思,心彼此不能通,便是恶。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就是失去了共情的能力,便是恶。

      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共情的能力,那人和人之间就不能感受到彼此的快乐和痛苦。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没办法感受到对方正在承担痛苦,自然也就忍心作恶。所以有个词叫麻木不仁,麻木,是恶的开始。

      还有个词叫感同身受,感同身受的时候,我们会忍不住同情,忍不住慈悲。看到别人在受苦,自己的心也像是在受苦,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分担一些痛苦。当我们开心时,忍不住分享自己的快乐,让别人也跟着自己一起快乐,而这,都依赖我们的共情能力,这是善的基础。

      《论语》里孔夫子回答学生什么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你想要站起来,先要帮着别人站起来,你想要有所成就,那就先要成就别人。彼此共情,相互温暖,这就是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就是仁。这是孔子的仁,也是人间的善。

      在释迦摩尼割肉喂鹰的故事里,老鹰抓到一只鸽子,鸽子向释迦摩尼求救,释迦摩尼既不忍让鸽子承担丧命的痛苦,也不想让老鹰饿肚子。于是割自己的肉来喂鹰,这种与天地万物的共情与担待,是佛家的大善。

      而那些失去共情能力,故意把自己不喜欢、不接受的疼痛、悲伤,施加给别人的,就是作恶。

      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行;一个人行善,虽然现在福气并没有降临到他身上,但是他通过行善,正在走上有福的那条路上,这是一场修行,从外到内都要修。

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法句经》里讲: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

        水滴虽然小,但是慢慢就能充满大的容器。不从小善做起,就没法成圣。

      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没有罪过,小恶慢慢积累起来,足够毁掉一生。

      行善,不避小事,贵在坚持。它会慢慢改变你的心态、进而改变你的气质,甚至你的容貌。年岁渐长,那些温柔的善良一一刻在脸上。望着那个慈眉善目的长辈,谁会不敬他爱他呢?这就是福报了。

      行恶,不避小事,常年累月,气息渐渐紊乱,性情慢慢暴戾。年岁渐长,这些罪恶一刀一刀刻在眉目之中,那十足的戾气,让人远远的避开,那些不耐烦的语气,那些不信任的眼神,那些满满的“恶意”,都只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回馈而已。此谓,天道好轮回。

三、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因此,很多人说,不能作恶,那是要受到上天惩罚的。还有很多人说,为了福报,我要积极行善。

    《聊斋志异》里有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为善而善,伪善。为上天堂而善,非善。善,自然发自本心。

      孟子讲: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是说人的善良就像水自然地往下流淌一样。

      刻意为善,驱动他的是利益,而不是心灵。偷盗、抢劫都是在利益的驱动之下犯下的恶行。所以,伪善与恶等同。

四、行善的价值不在福报,而在行善本身。

      一个人修行到深处,才开始明白:行善,求的不是福报;作恶,也无需神明的惩罚。

        善,是神的恩赐,他赐予人类善良是为了让人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惩罚人类。接受了这恩赐的人,从此过上了一种有价值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变得快乐而富有意义。

        拒绝这恩赐的人,心里始终是残酷而冰冷的,他们活了一世,却从来没有尝到温柔善良的滋味,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足够残忍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与恶20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