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别离》最近真是太红了,连带着广告商和留学机构估计乐开了花。
三个家庭状况迥异的家庭,都在焦虑要不要送自己十几岁还在上初中的孩子出国。当然,“目的”各不相同,生活困顿却心比天高的琴琴妈想的是“出人头地”,在少妻和淘气的半大小子之前周旋的暴发户张老板想的是怎么让“麻烦”离得远一点,朵朵的父母是唯一一对“有点”正常的父母,也认为出国是现阶段孩子“明智”的选择。
看这部电视剧的最大感受是,为什么无论我们处在哪个阶层,都逃脱不了焦虑的宿命?
电视剧中,“出国”是“苦口良药”,外治重组家庭的不睦,内治孩子和家长的病态焦虑。为了能把孩子送出国,宁愿付出过继孩子甚至家庭解体的代价。但是,所有能成为问题的那些问题,在国外真的会自行消失吗?
换句话说,各有各烦恼的几个孩子,真的会在成为“小留学生”后,到达家长期望的彼岸吗?尤其是家庭条件本来就窘迫的学霸琴琴,出国就能实现母亲朝思暮想的阶层跨越?
2.
最近正红火的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在她的获奖作品《北京折叠》中,构建了这样一个世界:整个城市被人为割裂成了三个迥然不同的世界,通过折叠在不同的时间段互相切换,从而达到共享空间的目的。然而,三个世界的享用时间并不是平均分配的,第一空间不到8%的人口占有了50%的时间,中产阶级占有了剩余时间的2/3,而大于总人口60%的人,只配享有最“垃圾”的时间和最“廉价”的人造日光。
在阶级固化已经成为社会痼疾的时代,这样的隐喻,已经明显得不能不让人觉得不仅刺眼,也刺心。毕竟,之前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可能早已割裂,但是至少还分享一样的空气,一样的阳光,最重要的,一样的24小时......
《北京折叠》却告诉人们,也许总有一天,这一点最后的公平,也会消失殆尽。若从底层空间攀爬到上层空间的时间有限,谁不焦虑?
3.
无论从历史上哪个节点来看,我们都无法看到阶层的自由流动,也从来不这样奢望。但是,我们还是指望,阶级的流动可以不自由,但是要有出口--虽然这个看上去很美的微微亮光,显然承接了成千上万倍于它真正容纳能力的希望和焦虑。
我们应该庆幸,总有人会挣脱阶层的束缚,从成千上万人中脱颖而出。但如果这个几率堪比彩票中奖,什么是这个错觉背后的驱使力?当王思聪们成为万千迷妹的“国民老公”之后,社会终于把它“金钱即正义”的一面彻底公开了?
正像《身份的焦虑》里面所说:
在精英崇拜的社会的温床上渐次萌生的这些越来越苛刻的观念影响下,人们开始认为社会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成员自身素质,那些接触的人一定会迈向顶层。。。
再直白一些,如果你未获认可和成功,你怎么才能证明你是这个社会的精英?
4.
真正让人更恐惧的,应该是掉落进更底层的空间。毕竟,没人想如电影《黑客帝国》,或者小说《美丽新世界》那样活着。
别说你只要平静和幸福,因为《美丽新世界》里,人都是以这样的形式存在--
“人们很快乐,他们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而他们永远不会要他们得不到的。他们富有;他们安全;他们永不生病。他们不惧死亡,他幸运地对激情和老迈一无所知。他们没有妻子,孩子或情人来给自己强烈的感觉。他们受的制约使他们身不由己地实实在在行其所行。假使有什么事情不对劲,还有索麻。”
浑然不觉的快乐,和觉察并尝试逃离的焦虑相比,哪个更糟糕一点?
在王健林的一亿“小目标”和一场空间折叠前的胜利大逃亡之间,今晚你梦哪一个?
(图片非特别注明,皆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