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中的迷思有多重

在阅读历史中,历史学者最容易发生的情况之一就是:假如。这种美好的情愫是基于对事实的知悉,所谓的扼腕叹息竟无语凝噎就是这样发生的。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掩卷到辽金元的前夜了。至崖山一战,宋亡。如果从实地考察的话,在香港也能感受到这一段故事,在香港有一古迹名为“宋王台”。在外海的伶仃洋处有文天祥战没处,如果从现在的地理位置遥想千年以前的事,可以想象从南宋临安一路南逃到此,浩浩荡荡几十万军马如玉山倾倒,期间更遑论百姓之命如草芥般。

在阅读宋史一段时,这位可爱的史学家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若能坚持未尝不会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雏形。但事实常以残酷的面目出现。但是在阅读自三国时代到宋一代,我感叹这部历史著述中,对不同民族的融合所站立的观点,那是一种更为平等的观点,野蛮和文明的相互冲撞,族群间的通婚和认同,不同民族的迁移,才能造就这片大陆从历史的源头发现的秘密。这也是我在以往的历史阅读中甚少见到的立场。

在这里没有“异族”这个说法,只有民族之间为生存而在地域之间不断变换着角色和主导。从这个意义上,崖山一战,不但不是宋忘的终结,而是开辟新历史与文化的起点。如果从狭隘的历史观点和民族角度去看,只能沉闷在历史的旧梦中做着了无希望的复国梦。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这片大陆的活力和变化,不是由哪一个民族造就的,而是无数的人写就的,而且更多的历史记录说明,这片大陆的未来依然需要外力的介入才能有更生的可能。这些外力在历史中更多的来自更辽阔的大陆,而现在这种外力来从海洋。

五千年的历史,有人说会是丰厚的遗产,有人说是沉重的包袱,五千年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历史依赖于神话和考古,也依赖于口述心传的记录,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过去的就是过去的。如果从一段历史中,未能从中证明自由的伟大和共识,未能从中尊重每一个人的尊严。那么这厚厚的历史书写就的教训就是一个笑话。

如果不能由内向外生长,那么就由外向内击打。历史总会前行,虽然从短时间来看它好像纹丝未动一般。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千年中的迷思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