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自爱和他爱,情欲和责任】

通过定向向自我催眠把散落在外界的自我碎片收回来,通过内心的太阳辐射温暖光芒,让自己的内心不再冰冷,让所有自我重新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完整和坚实的自我,形成独立性自我存在感。

一个拥有独立性自我存在的人会减少对外界的自我投射,会设立更多的目标意识,将自我存在感眼神到探索世界的一个又一个目标,获得一个又一个自我成就感,由于减少了对外界的自我投射,这样自己和他人的人际边界也就变得更加清晰,什么事是我的事,什么事是别人的事?什么是我的责任,什么是别人的责任?这些问题就会变得格外清晰,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上,达到一种做事专注的状态,而这种专注又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内心宁静和愉悦的体验。

一个拥有完整完整自我的人懂得自爱,因为他的内心有一个圆圆的太阳,辐射着温暖的光芒,让自己感受到自己对自己的爱,让自己自觉承担起自己照顾自己的责任。这就是自爱,自爱相当于自给自足,这是一项能力,而缺少完整自我的人需要将一部分自我存在感投射到被人身上,就有的对别人的许多依赖,依赖别人来关心自己的感受。一个内心缺爱的人,缺少的就是内心的太阳,缺少的是自己爱自己能力。

所以很多内心缺爱的人被问起是否喜欢和爱自己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大都是否定的。甚至有的是很痛恨自己的。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并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谁做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也是无可选择的,所以一个人大可不必自责,而且这个世界上很多和我们类似成长经历的人,在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比别人多一点了解和关心自己,多一点学习和进步,我们就能获取更多的自我存在感价值,很曾经困扰在我们心里的问题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所以,无论你有怎样的过去,即使你伤痕累累,我们都可以带着伤痛奔跑,所以的伤痛都会在我们奔跑的过程中获取自愈机会。当一个人停下来胡思乱想,走出去或者散步或奔跑,让自己出一身汗,就这样持续重负,忽然有一天,你就会发现伤痛早已成为过去。

所以,停下胡思乱想,停下抱怨自怜,含着泪也要奔跑,带着伤痛奔跑,你的每一步都是对自我存在感的有力回应。

我们么一个人都是世界的一个精灵,都是自我生命的体验着,我们懂得自爱,有自爱的意识,也有自爱的能力;而且,我们能够平视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生命个体,我们没有理由剥夺他人任何自爱的权利和他人自爱的行为,我们同样也没有理由剥夺自己的自爱权利和自爱行为,更没有理由替别人来剥夺自己的自爱权利和自爱行为。我们也深深的懂得,一个人的自爱首先提前在他对内心愉悦感的向往和追求,因为一个人内心没有愉悦感,就会万无枯萎。

作为世界的精灵和生命的感受体,我们已经发现大自然已经赋予我们很多的天性,而这些天性都能够在我们内心生成愉悦感,比如我们的天性赋予我们纯净的笑容,清脆的嗓音,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也赋予我们情绪冲动,情欲冲动,还有激情澎湃。。。。。这些都带给我们内愉悦,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很多指向愉悦感的天性被统治者定义未羞耻或者罪恶感。比如孩童赤身裸体并没有羞耻感,人类的天性即潜意识初装程序中并没有羞耻感,但在所谓的封建礼教或者所谓的人类文明熏陶下,孩童到了某个阶段就会产生羞耻感,罪恶感后悔感,也都在社会价值观熏陶下而成为人们后天性的潜意识程序。

人类从懂得穿衣开始,人类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装饰,而其中很多装饰只是为了掩饰天性,并使得天性在装饰的掩饰下得以宣泄,从而获得愉悦感,比如,人类会为自己制造房间,在自己的房间是可以赤裸身体,很多人赤裸身体在房间走来走去,觉得很轻松很舒展,这就是天性的愉悦感体验。

在当今中国,人们对爱情这个词并不不陌生,爱情几乎成为男女谈恋爱的装饰物。男女谈恋爱需要爱情这样的装饰物吗?不需要,事实上,你喜欢我,我喜欢你,我想做我女盆翻译友,我想做你难朋友,就可以了。就想结婚,并一定需要摆婚宴,你可以摆婚宴,也可以不摆婚宴。

爱情这个词到底怎么出现的,爱情这个词实际上是日文来的。日文的爱情是爱慕之情,其作用是男女表达爱慕之情。而日文的爱情是英文的affection翻译过来的。affectiON的本意是喜欢,但还有附着之意。附着就是把自我投射到对方身上,或自我的一部分寄存在对方身上,形成一种相互依恋的关系。

爱情这个词虚无缥缈,只是一个文学概念。男女互相取悦其实是情欲在其作用。文学概念是不能被准确定义的。但是爱情这个虚无缥缈的词把众多男男女女迷得晕头转向。,情欲是潜意识层面的感知,几乎没有意识参与,所以好多时候爱情就这么不知不觉发生了,日久生情也是去潜意识在不断重复中不断体验到愉悦感,因而产生情欲,也就是所谓的爱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三课,自爱和他爱,情欲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