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遗忘的小世界——读《乡土中国》【12/100】

被历史遗忘的小世界——读《乡土中国》【12/100】_第1张图片
文/妍丫

01 记忆

油菜花,油菜花

油菜姐姐会绣花

她绣的花,像喇叭

嘀嘀哒哒回娘家

几个扎着麻花辫子的小姑娘坐在乡间小路旁的草地上,边拍手边唱着歌谣。鼓鼓的书包丢在一旁,外边口袋里还露出野山果枝的青叶子。

天色渐晚,对面村里隐约传来几声呼喊,女娃们才依依不舍地背起了书包,口中还念念有词着,一路嬉闹追逐着唱回家去……

回忆童年时光,这些画面总是最快出现在脑海里。

如今,记忆中的乡间小路已荒草丛生渐渐看不出面目,而曾经满载回忆的小山村,只剩下几处断壁残垣。

仅那白灰土墙上,黑炭抹出的小公主图案,熠熠在阳光下,向世人透露这里曾经的美好。

因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有幸走出乡村,也亲眼见证了一个村落的消失。这样的小村落,一定有千千万万个,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独自长成和消亡,而历史几乎没有留下它们的痕迹。

因它们自成一个小世界。

02 文盲

乡村人大多不认识字,只因无需求。作者在书中分析了缘由,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乡村社会能实现面对面交流。

生活在乡村的人,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不流动的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每个人彼此之间都很熟知,且常打照面,交流只需语音即可,基本无需用文字传达意思。

比如,在农村,喊外出玩的小孩、喊在田地里劳作的家人,甚至驱赶闯入自家菜地的牲畜,都是可以在家门口完成的。我们国家是小农经济,住宅和田地不会距离很远。

在城市就办不到了。人口密度大,且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度很低,放声呼喊绝对只能得到他人的白眼。

其二,乡村社会没有什么大变化。

乡村发生的事情,大都是些不值得记录的小事,传承的也是一代一代人的生存经验,由父及子,口口相传。没有人了解经验背后的原理,万事以有效当做传承标准。所以,文字记录也用不上。

农村的人们聚在一起,常常谈论的都是些家常里短。在这个小世界里的每一户人家有什么动静,全部的人很快就能知道。许多人对农村人的印象是爱说“闲话”,认为他们是太平洋的警察——管的宽,殊不知,他们只是无话可聊而已。小世界里的新鲜事太少了,他们的生活太平淡了,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以谈、可以用来打发漫长的岁月呢?

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没有离开土生土长的乡村,就无法体验到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所以,农村的人即使不识字,也能活的很好。

03 规矩

乡下总有些不成文的规矩,自每个人生下来就已经存在于身边的环境里了。

比如在我小的时候,每次洗完衣服晾起来,妈妈就会数落我:告诉你多少次了,上衣放在前面,裤子排在后面,袜子则晾在下面,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不是不听话,实在是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不都是洗完晾干然后穿上身吗?

作者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及从心。”

这些规矩,原来就是小世界里大家都遵从的礼俗。若是哪一家不这么做,就是“无礼”,就要成为其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说不准还有长舌的,过来找你“谈话”,告诉你这么做是不对的。

这些规矩的由来,必是某一代人从晾衣服上悟出了某种因果关系,于是便流传下来,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今日所做或许已非昔日初衷。

但这就是不成文的规矩,村里的礼俗。资历越老的人,越倚仗它来教育下一代。

而到了我们这历经巨变的一代,已然不再囿于那小世界里,也不再束于那僵化的礼俗。

这一方面,是不可逾越的代沟。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历史遗忘的小世界——读《乡土中国》【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