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发生了 变化,世界才发生了变化

因为你发生了变化,世界才发生变化。这是马云演讲里的一句话。

演讲忘了什么内容,但这句话感觉很有道理。

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因为我们太渺小了,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但我们自己改变了,那么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周围的环境就发生了变化,这个是可以有的。

因为这句话,我想起了两个词: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舍得。

外部世界是内心世界的反应。

人们欲望很多,大部分都是求。都想得。

求是向外求,得是从外得。

很少有人向内求,提升自己的境界,戒定慧、断舍离;很少有人懂得舍,往外送。

其实,内心里面的世界没有,外面的世界也不会有;没有舍就没有得。

为什么呢?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它的含义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孟子.公孙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在孟子的这段话里,首先要理解的是“仁者如射”。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实行仁道而不霸道;就是爱人而不恨人;就是泛爱而不私爱;就是达人而不毁人。这样的人就叫做“仁者”。由此可见,“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之一。

理解了“仁者”,也就不难理解“如射”。仁者(的行为)就如同射箭一样。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再放箭。仁者的姿势,孔子认为有五种品德,即恭、宽、信、敏、惠,具体来讲,恭就是庄重,宽就是宽厚,信就是守信,敏就是敏捷,惠就是慈惠。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既要自尊自重,又要互尊、互爱、互信。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孔子把“仁”阐述成贤能政治的一切准则,又阐述成最高道德标准,它概括了一切善良的品德。孔子以“仁”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构成了自己全部思想的核心。因此,要成为“仁者”的关键是要“首先端正自己”。

如果射“不中”怎么办?孟子给出的答案是:“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告诫我们:如果射不中,就做两件事,一是不要埋怨胜过自己的人;二是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孟子的这段话,一下子就把仁者的标准给确定下来了。这同孔子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思想一脉相承。孔子还有一句话说得更加透彻:“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为什么要“反求诸己”?道理很简单,因为:“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纵观古今中外贤哲之士,在修身养性上,都非常注重修炼反思功夫。与自己对话,常反思自己,才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前人以此告诫世人要不断拂拭心灵,以免被尘垢蒙蔽污染,遮蔽了光明本性。人生在世,当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不得过且过、不急功近利、不左右摇摆,在功名利禄、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守得住清贫。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的解剖自己。”常常“解剖”自己,是一个反省、自省的过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但要发现自己身上的亮点,更要审视自身的缺点,自觉扬长避短。只有具备这种做事、做人的态度,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使人生走向成功和成熟。

不恐智不达,唯恐德不修。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于“慎独”,所谓“君子必慎其独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作为党员,都要严格按照道德准则行事,做好自我约束,做到襟怀坦白,表里如一,人前和人后一个样,自己独处和群众面前一个样,无人监督和有人监督一个样,八小时以外和八小时以内一个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因为你发生了 变化,世界才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