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写作"

"生命写作"_第1张图片

“从一篇文章到出版 一本书。其实这就是生命的一种历程,历练的一种过程,是人生变得更开阔,变得更自如,变得更有责任感的一种过程。”这是张文质老师在《从写一篇文章到出版一本书》的观点。

当我看到这个观点,当我看完整篇文章,真令我喜出望外!此刻,就如一个孩子收到了长辈送给我日思夜想的礼物;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突然间找到了回家的方向;就像一个浑浑噩噩的人突然得到大师的指点,一下子让我有拨云见雾之感。

此刻,我在飞快地敲击着键盘,我想将自己当下的感受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生怕写了这一秒,这些感受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生怕当我失去了,他就再也回不来一样。

张老师在这中提到的几个观点,我深深认同。

“我一直认定作为一个教师,在你的教育生涯里面,至少要出版一本真正属于你的书。”出书?为什么而出?出什么样内容的书?不着急,且听张老师娓娓道来。

“作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基本的愿景这既是一个小目标,也是一个大愿景。作为一个大愿景而言,要把出版一本自己的书,作为一个追求;作为小目标而言,等你出版了一本属于你自己的书,你才有可能有第二本,第三本,乃至于无数部你的作品。”全国特级教师高子阳老师也深以为然,他说:“我的书,都是发表一篇文章变的。”

作为一名普师的老师,作为教了将近十年的一线草根老师,我从来不敢想象自己能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说起来真的很难过,到现在我连一篇论文都没有正式发表过,更何谈出书呢?这近乎有点痴人说梦了吧。

但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一点点的进步,不说发表论文,不说出书,就为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我也应该要努力阅读,努力写作,不该每日在浑浑噩噩中度过。

是的,“要想出版一本自己的书,可以这么说,除了天才以外,大部分的人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学徒期。学徒期就是学习写作的一个过程。”虽然身为语文老师,但我的文笔却并不好,所以一直以来,没有足够的自信提起笔写作。那该如何努力呢?

1.“多练习,不要束缚自己的思维。”

“学徒期开始之前,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你想当什么学徒,是不是愿意去当学徒。学徒期就是练笔期。”张老师认为,要当好学徒,就要从练笔开始,每天就像鲁迅先生提倡的那样,每日至少练习200个字,不管每天是否有东西写,都要完成。而且这200个字,不是每日无病呻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当某日有所懈怠时,你就要有一个意识,如同有一位师父紧跟在你的身后鞭策着你。只有每日勤加练习,才所收获。

也许有人会和我一样有同样的感觉,每当提起笔的时候,总感觉文字不流畅,感情不到位。可是,老师却说,“我说的硬写,就是找语感,找感觉。或者用我另外一种表达:你要把笔给养在那里,那支笔是活性的笔,不是生硬的笔,不是僵死的笔。所以在练笔阶段,就是目的性不要那么强,不要那么明确,你开始写文章就想着投稿,是不要有的。”

张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的刚开始练习写作,目的性不要那么强,更不要那么着急的去按照报社的要求投其所好,那样写出来的文字时间长了,就变得没有灵性。要从自身出发,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也就是听从自己,听从自己的感觉,听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司,用自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2.找个“师父”。一直以来,我很想找个师父,能在工作之余指点我。还记得刚入行的时候,钟老师带了我一段时间,后来由于家庭的原因,她回湖北了,所以后来当我有什么疑问想问的时候,就找到师父点拨了。

可是张老师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老师,有时候起点也不高,即使出版过一些作品,发表过一些文章,可能都难以当我们的师父,所以最好的老师就从典籍,从历史,从遥远的地方去找。”

看到这一个观点,突然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我苦苦寻求的师父,原来他并不遥远,他一直在那里注视着我,只是我一直没有发现而已。

“找到师父以后,就细致地向他学习,向他的作品学习,反复揣摩他,甚至可以长时间刻意去模仿他,把他的作品烂熟于心,慢慢地,你的笔下好像就有另外一个灵魂在说话,在支持着你,在握着你的手,帮你运笔。”这就是“下笔有如神助”吧!

张老师认为,当学期的时间长一点比较好,学期期更需要有耐心。在这一个过程之中,要不断历练自己,去拓展自己写作的某种创造的可能。

3.找到你的生命作事线索。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在不断地寻找自我,我到底要做一个怎么的人,到底怎么的老师才算是好老师呢?认真钻研材材,用心辅导孩子,取得好的成绩?那又如何提高自我呢?即使我想通过写作来表达,可是写什么,又怎么写?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心头,一时间,茫然不知。

“我们所有的写作,最后才发现,都可以称为生命叙事。是跟生命的的有的经历、遭遇、生命的各种奥妙、生命的意蕴所关联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生命主题。”

“当我们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其实已经在为一切做准备了; 当你没有想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已经在积累着做这件事情的某种力量、财富、各种各样的素材。所以,自我推动才可能真正抵达。不管你师父是谁,不管你周遭的人是怎么鼓励跟评价你。你立下这样一个目标,最重要的推动者仍然是自己。”

张老师告诉我们,我们有一个研究的方向,生命里面的所有的经历,所有的经验,都是可以转化的。“我们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种作品。这才是回到了写作的一种源头,最重要的一点,是回到生命的立场,去看待我们的工作,去看待我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成长。”请允许,我将其称为“生命写作”。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瞬间,每一种感受,我们身边的孩子,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在你和孩子之间肯定有许多许多的细小的,也许并不引人注意的细节,我们遇到的灾难,我们经历的种种艰辛……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内容,让其与我们的精神一同成长。

张老师认为,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生命立场,要不然,我们的学校真是就变成了一种技术性的操练了,我们就可能被所有外在的功利完全主宰了我们的教育生活,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生命感。

只有带着生命感,带着我们自己的体温,我们的喜怒哀乐,带着自己的,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去看我们的学生,看我们的孩子,去写属于我们各自的生活,这样的写作才能变得更有意义。这样的写作不是为了纯粹的发表而写,不是为了别人而写,而是发自内心的写!

渴望“生命写作”,渴望它能来到我到的身边!就如此此刻我坐在电脑桌前,我是幸福的,我感受到了一点点“生命的迹象”,我感受到了内心的渴望!

希望“生命写作”能早点来到,希望“生命写作”能陪伴自己,希望“生命写作”能让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