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位业界顶级大咖教你怎样讲故事

51位业界顶级大咖教你怎样讲故事_第1张图片
图:tango

本周读书:《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只想看本书精华干货的,可以直接下拉进度条至分割线以后。我先啰嗦两句读书感受哈~)

我是因为看了前一半标题而选择看它的,如果你也只是对讲故事感兴趣,我得事先说明一下:非虚构写作,广义上说是区别于不基于现实事件的虚构文学的写作(nonfiction)。实际上它主要出现在新闻媒介上,相对于一般简短严肃的硬新闻而存在,比如深度报道、人物报道。也就是说,这本书只会教你怎么正经地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以前学新闻的时候,这本应是非常棒的专业参考书,可那时候它还没出版,我也不爱写东西;
最近不知道哪里抽风了,我居然开始在码点字。被这本书的标题和普利策奖吸引过来,然而我也并不做新闻了
Anyway我还是看了这本书,因为不止新闻工作者,任何一个人对讲故事和听故事都挺有兴趣的吧。这年头还是很流行故事化的,不管是方法论,干货还是广告。而这本书,毕竟是获得普利策奖、奥斯卡奖、艾美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等的51位大咖的讨论合集,亦即是在新闻、电影、编剧、出版等各领域最牛逼的一群人分享经验给你,真的不要看吗?

这本书有很多种阅读的方法。

它有51个作者,他们每个人都是富有经验和成就的写作高手,都会从自己独特的过往中总结经验,所以同一个主题,他们的讲述有不同的切入角度,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坚持,唯有指向的目标是相同的,有点殊途同归的味道。

所以,如果你对新闻写作感兴趣,细致通读没话说。尤其这些作者们的分享,多多少少都会从新闻写作的角度进行比较和对比。
如果你只是想从中学习一些关于怎样讲好一个故事的方法,可以有选择的学习,比如这一遍阅读的我。
如果不想费心阅读,有很多位作者分享了他们的写作片段和创作经历,本身都是精彩的故事,挑着读来消遣也不错。
另外,可以把这本书当成一本工具字典,假使你并不想通读,在某个你需要写作而无从下手的时候,也可以循着目录找到点指引。


预告:以下部分可能有点长,私人收藏,顺道分享。

全书一共九章,开题、结构、风格等等写作的各方面皆有涉及。不像一个作者写出的书会有相对集中的主线框架可以提取,他们每个人的好观点好建议我都不忍错过。听故事虽有意思,学写故事还是需要付出点心力的。

一、找故事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采访、收集材料是完成一个好的叙事新闻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这本书有三分之一的比重用于分享这个话题。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会为了自己的写作去采访,但是,收集素材、发现故事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

  • 雅基·巴纳金斯基:故事有多重要?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了故事。对于人类而言,讲故事是一件历史深远的事,不局限于某个民族或某种文化,有人之后故事就开始传承。时移世易,人活人死,沧海桑田。但是故事却一直绵延不绝。
    故事有多重要呢?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受人喜欢?很大的可能,他很擅长讲故事啊,什么事从他嘴里讲出来都很有意思;为什么同样的方法论,别人写的比你的受欢迎呢?很大的可能,人家比你会讲故事啊。故事说明真实,故事代表情感,故事演示范例,从故事里获得乐趣和知识大约也是人的本能吧。

  • 马克·克雷默:他讲了做采访的10个窍门,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些找故事的诀窍。
    ①让读者感到欲罢不能的话题。话题的情感温度有高有低。具有高情感化学价的故事,自然能吸引读者,既不需要上下文或者前因后果,也不需要去刻画人物。你尽可以把笔锋岔开,去提供某些背景信息。实际上,这时候无论你做什么,你的读者都会原谅你。“颐和酒店事件”这样的新闻本身就牵的起读者的关切,那段时间里类似的故事也都会获得相对较高的关注,无论写的水平高低。
    ②找到好的路子,通向人的有实感的生活的层面,或者说非正式理解层面。马克说的是采访中的路子,不过我看的时候脑子中浮现的最佳案例是《伪装者》……假如这是一篇叙事新闻,它的正式理解层面就是关于抗日、谍战的这条正剧线,而这部剧之所以能大红有很大程度归功于它的有实感的生活的层面,大姐的碎碎念、大哥的心痛皱眉、明台的卖乖,穿插其中的明家日常让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并得到升华。
    ③各种细节。用情节里的细节来提示人物性格,而不是用形容词下定义。用感官感觉到的细节,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碰到的尝到的,构建强烈而感人的场景。

  • 辛西娅·戈尼:把写故事的流程看成一个漏斗。如果你一段时间里都是有写点东西的打算的话,应该会有这样的体验,突然读到什么or看到什么,让你想到一个点,是可以展开来写个故事的。辛西娅把这个点叫微光时刻。然后你收集这个想法需要的素材,扔进漏斗里,删削掉不直击目标的文字,留下精华。

  • 莱恩·德格雷戈里:如果要求你每周都写一两个故事,你会不会觉得好难?莱恩是一直这么做的,所以他能告诉我们怎么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故事来写。
    专业记者的很多建议做法我是做不到的,但是能感受到莱恩在找故事中对与生活的热爱和敏感。积极的融入生活,就会更善于从中发现美好的地方;你有充分的激情和兴趣,才能讲得出有感染力的好故事。

二、故事的结构

(关于第三章虚构流派的分类,是专业角度的讨论了,跳过)

好故事常常以一定的顺序呈现时间、观点、任务,用深思熟虑、带有目的性的谋篇来引导读者的体验和反应。

  • 得内恩·L·布朗:这篇讲故事开头,我读了好几遍才看明白他强调的要点,如果一定用一个词来概况,应该是深入。开头就提深入是不是有点奇怪?不,得内恩说的深入不在于所谓开门见山,或者起承转合这种技术层面的表现方式,而在于以一个足够深入灵魂,真正表达这个故事想要关于什么的点开始写起。琢磨琢磨他这句话吧:“不要告诉我某某说了什么,告诉我某某真正想要说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说,是什么使他达到了生活的这个点让他说了这些。”

  • 杰克·哈特叙述距离,是个我们其实也常常用到但不一定会刻意使用的理论。讲故事的人和他讲述的每一个场景都存在一个距离,这个距离的远近的使用,类似于电影导演使用特写和远景的方式。
    你可以离主人公很远,像从漂浮的气球的角度来描述:她站起来,穿过客厅,推开了门
    可以更进一步,移到主人公身边:她伸直了蜷缩着的双脚,双手撑着垫子,从沙发上站起来
    还可以在主人公的脑子里,让读者直接感受他的感受:她握住冰冷的黄铜门把手,推开门。风吹乱了她的头发,遮住了眼睛, 落在面颊上的雪花融化了。
    有技巧地将读者直接放入故事里直观感受,比有距离的转述更有力量。

  • 凯利·贝纳姆,德布拉·迪克森:这两位一起谈的关于讲故事中对主人公的话语的处理。保证人物声音的真实,又要节制的引述,找到一个精炼又谨慎的平衡。拿掉引号,也要保留人物说话的原意和精神气。而当描写对象说的比自己写的还要好时,就任他们发挥。另外,对话是更生动易读的表现形式,因为这本就是我们倾听世界和相互沟通的方式。

  • 乔恩·富兰克林:所有的故事都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叙事,发生了什么事,第二层是主要任务对事件的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第三层是文章的节奏,用以唤起故事的普遍意义。读者通常是不会意识到这三层的,他们一路阅读过去,就获得了语境了,而叙事作者却需要有意识地在这三个层次上发声。好的作者要学会把握节奏,小到句子大到段落,结构反映意义。

  • 布鲁斯·德席尔瓦结尾是你把小说的主旨钉在读者的记忆中并回想数天的最后一次机会。好的结尾在最后一页引起读者的共鸣,即使结束。结尾可以是一个生动的场景,令人难忘的奇闻异事,象征意义的细节,用心安排的结论,而最好的结尾常常给出一个读者也没想到、但恰恰打动他们的意外。在这方面,莫泊桑的小说绝对是个中翘楚啊。
    另外布鲁斯给的建议是:当你写故事时,先写结尾。记住,结尾是你的目的地。当你已经知道你去往何处,剩下的文章就好写多了。

三、故事的品质

第五章讲塑造作品品质。仅仅具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故事只是骨架,好故事需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还得有血有肉。

  • 乔恩·富兰克林&斯坦利·纳尔逊:这两位教我们写人物。
    人物是一个故事的灵魂载体,好的作者能让读者进入人物的内心。tip 1:别依靠周边环境的细节描写打造人物形象,要写能解释“动机”的信息。深入理解这个人物,作者应该展示的是这个世界在你的人物中的模样,而不是作者的。tip 2:要暗示人物更丰富的性格,但别说的太多,让读者自己发现、判断。

  • 亚当·霍克希尔德&马克·克雷默:这两位教我们写场景。
    生活就是一幕幕场景,越是精彩的场景越能让读者看到生动的故事。精确的细节,比如视觉、声音、气味、个性的对话,构建出场景。“他出了个小事故”和“他踏空了,一头栽到楼下”,不用我说哪个更有场景感吧。

  • 托马斯·弗伦奇:这篇分享超级实用,有种不能提炼,非得完整读一遍才行的感觉。文字阅读限定了读者必须按照顺序接受信息,而作者可以通过排列句子段落章节给读者以更容易跟上,被吸引的线。托马斯给了七个原则或者说技巧,教我们怎样安排顺序和节奏。最巧妙的在于第六:解释大量枯燥信息的时候加快速度,描述快速进行的行动时放慢速度。的确,在很多紧张激烈的小说情节中,阅读时心里是紧绷的,但不意味着作者也是一笔带过。正相反其实常常一秒钟发生的事情作者也要花费很多的笔墨,才将读者带入正在发生的场景。翻翻《盗墓笔记》《鬼吹灯》或者各类侦探悬疑小说,都很容易找到验证。

四、编辑,或者说修改

(又跳掉一章——伦理。新闻伦理是新闻传播学里最能讨论不休的论题了,而叙事性报道显然比硬新闻面临更多这样的难题。应该说庆幸吧,平常里我们写写故事,并不需要考虑太多像是“铁肩担道义or博取眼球”“旁观or参与”“先报道or先救人”“公开与隐私”之类的两难选择。)

然后,编辑。如果你不是一个以写作为职业的人,你应该不会有一个编辑。虽然这章只看作者与编辑的关系也是个很好玩的看点。没有编辑不代表好的故事可以省略这个步骤了,不,这意味着你得自己上,学着像一个编辑一样修改自己的文章。

  • 安妮·赫尔:通常我们写故事也都是有目的的,新闻故事是为了报道一个主题,我们的文章里加一个故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我们的论点。安妮说不能只写抓人的故事,要写有重要含义的故事。有时我们写到了精彩高潮会顺着情节越扯越远,而忘了最初写故事的目的。编辑或者说修改的意义在于,审视自己是否“不忘初心”,审视每个词是多余的还是重要的,怎样能打磨的更好。这个过程,其实我觉得有编辑是更幸福的,毕竟从客观角度对别人的文字更能下得去手……

  • 索妮娅·纳扎里奥:两年时间100个笔记本的采访内容怎样变成一篇35000个词的新闻故事? 这篇太精彩,在于她直接讲了一次非常棒的经验,是个很有启发性的直观范例。也让我体会到有些学习是没法听大道理就会的,你得直观的看到榜样的做法,然后从中获得感受和体会。段落文字需要精简,字斟句酌,这个道理太多地方能学到。但是怎么删的好,你得自己看看,索尼娅给了好几段她修改前后的对比,越看越有味道。

  • 托马斯·弗伦奇:除非你写连载,一般来说我们很少会用到系列叙事,不过这篇系列叙事能告诉我们怎样写一个吸引人读下去的故事。听故事的人总是在追着一个“后来呢”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疑问的动力,其实就没什么听故事的欲望了。托马斯称这个构筑读者读下去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引擎。故事慢慢展开,不要着急直奔结果,让读者等待有巨大的能量。

  • 雅基·巴纳金斯基:最有意思的是,我从这篇学习的不是关于讲故事,而是人际交往。雅基给了她的编辑一个对自己的最佳管理手册,根据别人对她的评价列出“要”和“不要”的清单。如果编辑按照“要”做,他将更忠诚和高效,而“不要”自然是他的雷区。
    建立自己的情绪和激励清单,制做一个自己的操作手册,减少沟通成本,这简直是一个超棒的自我管理和人际关系处理的idea啊!
    还有一个“神奇标记练习”,每个月找五篇故事出来(前提你写的出来这么多……),选一个写作习惯(过多使用复句,过度使用连接词等等),用高亮标出来,在下一个故事里重点解决这个写作问题——绝佳的提高写作水平的复盘方法。

五、写作与职业

最后一章,在报刊业规划职业生涯,这章节名可以直接翻译为时下流行的一个微课主题:如果靠写作月入XX万
当然,这里的自由撰稿人实现之路是以美国体制来讲的,稿费的获得,投稿的选择等等肯定有很多无法参考,可以借鉴的是一些规律性的方法。

  • 吉姆·柯林斯:想成为职业撰稿人,就需要对投稿做研究:自己的故事的创意和含义,能对应那些杂志更适合?如果一稿多投,要有独特性,为具体的杂志社量身定做,做相应的剪裁。
  • 斯图尔特·奥南: 简单粗暴的建议——不停地写。不喜欢的故事也不要中途放弃,所有的初稿都是狗屎(莫名想到兔子那句我们没签过的纸就是厕所里的纸……)。好在他还是给出了作者坚持写作的十七个时间管理规则。

我总觉得,写诗是很需要些天分的,但是听故事,讲故事是人人从小就会的。要讲好一个故事,练习写作技巧固然必要,最重要的是,对这个世界抱有孩童般的好奇与热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51位业界顶级大咖教你怎样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