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蓝的歌
稍微对欧美流行音乐有些了解的人,应该对 Taylor Swift 的黑点都有涉猎:
歌曲创作太肤浅,表情动作太浮夸,满大街的前男友,满大街的前男友的现女友,或者仅仅是长得太高,比基尼太遮肉,出手大方太有钱……
吐槽 Taylor Swift 已然成为一件政治正确的事。不信你 Google 一下「Taylor Swift Sucks」。歪果仁纷纷使用「10 大理由」,「5 大你不得不知道的事」来表达对她的不屑和讨厌。
但 Taylor 可不是一个真正的花瓶。她不嗑药,不滥交,没住进看守所,也不会像 Miley Cyrus 一样,「努着劲儿」地秀性感。身处粉饰过头的音乐界,Taylor Swift 选择彰显成熟的方式更内敛,也更老辣。
在《1989》首周突破 128 万份销量,创 2002 年以来历史新高的时候,Taylor 发起了对全球最大流媒体 Spotify 的叫板,宣布退出所有在线音乐平台。Taylor 选择的姿态极其正确——「我痛心疾首,我为行业」。
在接受 Yahoo Music的独家访问时,她这样表示:
音乐行业的变化太大也太快。即便流媒体形式广受好评,受人追捧,甚至被称作「未来」,我仍然视其为一种实验。我不想自己的音乐作品成为试验品,也从不认为音乐可以免费。
尽管此后 Spotify 三番挽留,副总裁 Daniel Ek 甚至在官网发文阐述 Spotify 对行业的贡献来回应 Taylor,Taylor 仍旧没有回头。
没回头是对的。
TheVerge 随后的「补刀文」显示,Taylor Swift 根本不在 2014 年 Spotify 的最受欢迎的艺人里。对于福布斯明星财富榜连年首位的 Taylor 来说,放弃 Spotify 带来的微小收益,几无损失。
此外,「TS vs. Spotify」几乎成为了那几天最热门的话题。一个艺人的举动影响横跨科技、商业、娱乐媒体,这并不多见。而当媒体、评论家、大众讨论、思辨之后,剩下的就是事件营销的价值了。
还是来自 The Verge 的报道,在 TS vs. Spotify 期间,Youtube 上有关 Taylor 的视频播放急剧增加。谷歌搜索趋势也显示,「退出事件」把 Taylor 的谷歌搜索热度又推高了一个级别。
结果当然很好:纽约时报 12 月 3 日报道,Taylor 的专辑销量重回 Billboard 榜第一。在新专辑《1989》销量井喷期来这么一发造势,这可不是没脑子的表现。
专辑《1989》的预热期间,Taylor 与 Diet Coke 合作拍摄视频广告。本来是双赢的合作,但在全长 32 秒的广告中,Diet Coke 只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背景音乐是 Taylor 新专辑中的收录曲,唯一一句旁白也与可乐无关,而是 Taylor 自述,「10 月 27 日,敬请期待我的新专辑《1989》」。植入之强大,仿佛她的新专辑《1989》才是广告片的主角。
如果以上只是 Taylor 的姿态的老辣,那么以下就是其跨界或者创新的体现了。
首先是效仿科技公司,Taylor 搞了一种新的专辑发布会形式。八月,Taylor 邀请了数十名热情粉丝参加了 Yahoo! 的脱口秀节目。节目期间,Taylor 介绍了新专辑,讲述了自己的创作灵感,公开了预告版 MV。整场活动全球直播,并通过视频与粉丝们组成的分会场进行实时互动。Taylor 把专辑的发布会办成了一个可观、可知、可感的狂欢。
其次就是,《1989》收录曲「Blank Space」的 MV 公布时,Taylor 又推出了一款手游 App,名为「Taylor Swift's Blank Space」,在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商店同步上架。游戏以 MV 为背景,玩家根据歌词里的提示寻找彩蛋,集齐 40 个即为获胜。虽然游戏逻辑过于简单,略显无趣,但「醉翁之意不在酒」,Taylor 要的并非游戏,而是借游戏的形式和互动的方式推广自己的音乐。40 个彩蛋集齐了,「口水歌」的旋律也就在脑袋里停不下来了。App 中内嵌的专辑购买通道,则更直白地表现了 Taylor 的真实意图。
还有全球 5 地同步举办「Secret Session」专辑秘密试听大趴活动; Facebook,Twitter,Tumblr 多个社交平台全面推广; Skype 直播 Q&A 互动; Youtube「病毒视频」广泛传播 ……Taylor 甚至理解不同平台的不同属性,懂得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利用社交平台的传播性和互动性。
当然,写到此处我也很明白,这并不是 Taylor 一个人的努力,其背后一定有一个高效的运营团队。那么问题来了,能掌控并操盘这样一个运营团队的人,是浑身充满槽点的花瓶么?
更心机一点,如果说她的「脑残」「花瓶」是后期运营团队故意为之的呢?
------喜欢我,那就点击关注、订阅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