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教学|备课|语法|答疑
每一个爱学生的外语老师
都置顶了外语教师联盟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本文字数
12275字
阅读时间
20分钟
外语教师常常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外语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影响学生外语成绩的因素非常多,这些因素的改变可能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过程。
例如:中、高考的竞争使得学校只用成绩这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应试,本应充满乐趣的外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令人感到枯燥和痛苦,因此,相当比例的学生缺乏学习外语的兴趣是必然的。
有教育家认为:孩子是有区别的,但是只要你的孩子没到白痴水平,只要孩子能正常走进教室上课,就能够做出重要的大事来。比如胡雪岩只上了两个月的学,但最后变成了最厉害的商人,而且还心怀大志,这就是很好的例子。我是中国企业家协会的副会长,这个协会有一千多个企业家,北大、清华、复旦毕业的还不到二十个,有很多是普通高校毕业的,还有的是农民、工人、中专生、大专生等等,但他们都是成功的企业家。所以学校教育只能决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决定一切。
在学校学习、考大学就像餐馆提供的“一道菜”,但是,餐馆不能也不应只有一道菜,因为顾客的口味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很宝贵,都有获得“与众不同”的发展的权利。下面介绍两种心理学理论,分析如何基于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通过改变种种因素,发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甚至促进每个学生更好地发展。
01
人业互择理论
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这一理论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相应的职业也划分为6种类型。
(1)社会型:
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与他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适合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从事提供信息、启迪、帮助、培训、开发或治疗等事务,如: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公关人员。
(2)企业型:
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有抱负,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力、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适合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等方面的工作,如项目经理、销售人员、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
(3)常规型:
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和竞争。适合记录、归档、根据特定要求或程序组织数据和文字信息的职业,如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投资分析员。
(4)操作型:
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做事低调,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适合从事机械、手工和野外作业等方面的工作,如计算机硬件设计、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木匠、厨师、技工、修理工、农民等。
(5)研究型:
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任务。适合从事智力分析及理论思考方面的工作,如科学研究人员、学者、自由撰稿人、教师、工程师、电脑编程人员、系统分析员、医生。
(6)艺术型:
有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成果,善于表达,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实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适合要求具备艺术修养、创造力、表达能力的工作,如艺术方面(演员、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建筑师、摄影师、广告制作人),音乐方面(歌唱家、作曲家、乐队指挥),文学方面(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学生最终要走入社会,面对社会的检验。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提醒我们,要从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职业角色”反过来审视他们在学校应得到怎样的教育,获得怎样的发展,将学生的学习与其未来的发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一模一样的人。就像俞敏洪提到的,很多企业家的学历并不高,但他们是典型的“企业型”人才,这样的人“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有抱负,为人务实,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具备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这岂是一个入学习成绩好就可以胜任的?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分析其成绩不好的原因,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其改善,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不能只盯着学生成绩不好这个缺点,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放弃希望,而是要发现其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优势和特长,帮助学生走上“他应该走的那条路”,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成绩不好的后果是上不了大学,可是比这个更严重、更糟糕的是学生因为成绩不好而失去自信,进而对学习产生惧怕和厌恶,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学生将背负“失败者”的烙印一无所获地离开学校。
童话大王郑渊洁
中国的童话大王郑渊洁最高学历只到小学4年级,而且是被学校开除的,以后没有再上过学。为什么被开除?当时老师布置一篇作文《早起的鸟有虫子吃》,这样的作文学生多数是按套路写——“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但郑渊洁按照自己的想法写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这简直把老师气坏了——不但不按老师布置的写,还把作文的意思完全反过来!面对老师的羞辱,郑渊洁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这最终导致他被学校开除。
由于郑渊洁的桀骜不驯,他很可能无法按照应试的标准获得好成绩,但他的思维的独特性和想象力,恰恰是“艺术型”人才很重要的品质,写童话正是非常适合他的职业。对郑渊洁这样的学生来说,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成绩不好也许根本没关系,相反,如果他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这些学科上,那才是巨大的浪费——他可能会成为一个能考上大学却写不出童话的人。某种意义上,郑渊洁离开学校恰恰使他独特的品质被保留下来,从这个角度看,没有再上学对他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不幸的是,中国的学校里还有很多郑渊洁这样的学生在受着煎熬,更不幸的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郑渊洁这样的学生很有可能没有了——被我们的教育淘汰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就是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教育家能看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而教书匠只会看到学生的不足,只会拿自己心中的“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对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学生要么放弃,要么感到讨厌。
02
多元智力理论
下面介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家长和老师们,你们的孩子或学生中有没有成绩不好,不爱学习,却在以下这些方面表现突出的?
组织活动交给他很放心,计划能力、领导力都很强;·
写作业的时候在上面配插图,虽然你看了很生气,但插图确实画得好;·
上课不听讲,偷偷用打火机零件做了个小摩托;·
爱看书、有想法、作文写得好,就是不按套路写,不肯背范文;·
热爱动物和大自然,说起家里养的小动物眉飞色舞;·
问题多得不得了,不停地问“为什么”;
运动能力特别强,身体协调性好;
喜欢音乐、唱歌棒、喜欢表演。
我们经常会夸奖成绩好的学生“很聪明”,可是具有上述这些特点、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很聪明”,只不过二者的聪明不是一种类型,这就是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多方面的、真实的能力。他在《智力的结构》(Framesof Mind,Gardner,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力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
(1)语言智力。
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这种智力在作家、演说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律师等职业上有更加突出的表现。
(2)逻辑智力。
这方面智力表现突出的人在学习和工作时注重逻辑和推理,喜欢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索以寻求答案,擅长寻找事物的规律,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即使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也成了他们寻找逻辑缺陷的好地方,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敏感。
(3)视觉空间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强的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比较强,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空间智力可以划分为形象和抽象的空间智力两种,形象的空间智力为画家的特长,抽象的空间智力为几何学家的特长,而建筑学家,形象和抽象的空间智力都擅长。
(4)肢体动作智力。
善于运用自己的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这类人喜欢动手建造东西,喜欢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他肢体语言,他们通过身体感觉来思考。这种智力还表现在能够较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运动员、舞蹈家、演员、外科医生、手艺人都有这种智力优势。
(5)音乐智力。
这种智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乐师、乐器制作者、音乐评论家身上都有出色的表现。
(6)人际交往智力。
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并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的能力,包括四大要素:组织能力,指群体动员与协调的能力;协商能力,指仲裁与排解纷争的能力;分析能力,指能够敏锐察觉他人的情感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人际联系,指对他人表现出关心、善解人意、适合团体合作的能力。
(7)内省智力
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认识自己的能力。这方面智力表现突出的人会从各种渠道了解自己的优劣,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深入自我内心的方式来思考,喜欢独立工作和独处的空间。内省智力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事件层次和价值层次。事件层次的内省指向对事件成败的总结,价值层次的内省将事件的成败和价值观联系起来。这种智力在政治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教师等身上都有出色的表现。
(8)自然探索智力
指认识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环境的能力。自然探索智力强的人,在打猎、耕作、生物科学上的表现较为突出,他们热爱自然,可以与动植物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从事与自然相关的工作使他们能够体验愉悦与成就感。这方面智力表现突出人的适合担任植物学家、科学家、园艺工作者、海洋学家、公园巡逻员、地质学者、动物园管理员。
前文所述的八种成绩不好的学生,确实在加德纳所提出的八种智力中的某个方面上表现突出,如果我们不仅仅用成绩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学生也有成功的潜能。
03
两种心理学理论的启示
徐英杰老师,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学生小李的故事:
“
小李刚入校时成绩很差,每天混日子。我发现他对做网页感兴趣,我就帮他找资料,让他从头慢慢做。尝试做了一个简单网页后,我再给他资料,让他继续提高,之后就不给他资料了,告诉他哪里有资料,让他自己去找。通过找资料,他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我也给他提供实践的环境,比如建学校的校园网站,这样他也有了发挥才能的平台。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要让他遇到过不去的坎儿,他心气儿一没,兴趣就不在了。我的作用就是在他过不去的时候帮助他,在他碰到难题解决不了的时候,给他一个方法,还要让他感觉,是他自己解决的。这样时间长了,他就会感觉自己无坚不摧。
”
根据“人业互择理论”,小李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操作型”学生。他“动手能力强,偏好于具体任务,适合使用工具和机器”。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小李在“逻辑”和“视觉空间”两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对这样的学生来说,让他每天做习题、应付考试无疑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而成绩差又进一步打击了他的自尊和自信。徐老师打破了这个恶性循环,引导小李“做中学”、边实践边学习,不但使小李获得了大量的知识技能,还提升了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也许徐老师当时并未有意识地运用某种理论,但他从学生“能做什么事”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实际上契合了“人业互择理论”。同时,徐老师“不以成绩论英雄”,相信学生有与众不同的能力和素质,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并实施恰当的引导,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提升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而这又体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思想。
杨秀莲老师在她的作业中讲到自己的一个学生:
“
1999年我刚刚参加工作,在一所村小任教,教过一个叫高雄的学生。他的家庭条件不好,父亲有些残疾,母亲又长年有病在家里,家里有四个孩子,他是家中的老大,家里的许多活都是他在干。用他爸爸的话说,他是家中的一个劳力。这个孩子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觉得他就像个小女孩似的羞怯,总是躲在其他学生的后面,想要把他高出同学一头的身体藏起来。
我不是一个细心的人,自己的东西丢三落四经常找不到。有一天上课时,突然发现讲台上有一个小小的木盒,我的一些小东西都放了进去,虽然东西不太精致,却让我心里有些许的感动。一问才知道是高雄做的,就是那个害羞的小家伙。我开始更多地注意高雄的一些举动。他不爱出现在大家面前,可是班里的一些活儿总是他一个人去干,比如,扫把有些松散,他拿回家自己扎好;窗户上的钉子松了,他自己找到工具钉好。这些活儿本不是大事,他却能放在心里,我不得不暗暗感叹这个学生的细心。
我希望自己能为他做些什么,让他改变一下自己的心境,起码能够快乐一些,也许他根本就不是害羞,而是家庭带给他的自卑吧。我给班长提议,让他担任班里的劳动委员,没想到班长却很不以为然地说:“高雄那么胆小,在课上都不敢回答问题,怎么能当劳动委员?”当我让班长把高雄叫到我面前说明我的想法时,他也是很害羞地推辞,我不知道如何去说服这样一个孩子,只好暂时放弃了自己的打算。
我那时住宿舍,需要自己打水和提煤,每次我在干这些活的时候,他总会默默地出现在我的身边帮我干活。当他干活的时候,总会比别人更有主意,也表现得很自信。以后的日子,我回家时就把宿舍的钥匙留下来,让他帮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次回到宿舍,看到被他收拾得干净整齐的宿舍,心里真的很温暖。平时我会给他买些学习用具,他开始时拒绝,后来我告诉他,这是他劳动所得,他才勉强接下。以后对我吩咐的事情,他更是一丝不苟。我没有再征求他的意见,在班里宣布,由高雄任班级的劳动委员。只要班上有什么劳动方面的事,我一律交给他。学校分配给班里的植树任务,我告诉学生去找高雄安排,他红了脸给同学分配任务,自己带头就开始挖地。他总是身体力行,比其他的班委反而更有了说服力。班里的很多事情我总是尽量找他商量,看着他笑眯眯地跑前跑后,也能在同学面前自信地说话,我也有点小小的欣喜。
两年的时间很快地过去,在这段时间里,这个小男孩在学习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却不再天天躲在人后害羞了,反而成为我管理班级的好帮手,以至于后来班里有学校分配的任务,学生都不再来找我,而是找他去商量安排,他依然是身先士卒,大方地分配任务。
过了不久,我就从那所学校调走了。当我再次听到高雄的名字,是从一个开车的人的口中,他说有个开修理铺的高雄手艺如何好,待人多么实在。我有些意外,反复确认了一下,确实是我的学生高雄。通过别人的描述,我能感到他现在是一个自信的小老板了,整天乐呵呵地招呼客人,认真厚道地干活儿,生活得还不错。我由衷地为他高兴,同时也为当年我为他所做的事有些小小的得意。
”
高雄没有上大学,但谁能说这不是成功的教育,谁能说这不是教育的美好?!作为一名教师,在他的教学生涯中能这么教育学生,真是功德无量!虽然高雄成绩不好,但他是一个相当“有能力”的学生,在动手实践、人际关系、组织能力等方面都很棒,很有潜质。杨老师看到了这样的潜质,也给高雄认识自己潜能、发挥自己特长创造了机会。高雄最终成了一个修理铺的小老板,用自己的手艺和热心肠使自己生活得不错,并且得到了周围的人的喜爱,和那些上大学的同学一样生活得快乐、有尊严。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前面提到的李信明,曾经对数学到了惧怕和绝望的地步,在经过一个假期的刻苦努力之后,竟然在全校的学科竞赛中获得数学第一名!此后他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其他学科也不怕了,最后还成了数学家!这一方面说明他虽然在某个时段数学成绩不好,但他实际上是有天分的,而且天分还很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家长和教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之后,能够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状态。
就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打篮球,我们必须承认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适应“当前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学习”,而且这样的学生数量不少,他们不是没有学习热情,而只是有着和“好学生”不同的学习愿望。在某种意义上,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教育的问题。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但不能歧视,更不要轻易放弃,反而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不断地尝试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认识并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提高其自信和学习动力。
如果经过引导,发现很难调动学生对学校学习的动力,此时我们要权衡哪些品质对学生的未来更重要,是和其他人一样的学习成绩,还是他们与众不同的能力。
“
北京电视台曾经报道过两位“非主流”年轻人。一位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她教的专业是“调酒”。她在上初中的时候看了电视上介绍调酒师的工作,被深深地吸引了,初中毕业坚持要学调酒,家长对此极力反对,但这个学生最终很坚定地选择了这个职业。毕业后她留校教书,同时又在一个酒吧兼职做调酒师。她的学生很喜欢她,顾客也很欣赏她。面对记者和摄像机,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她流露出的自信与幸福。
另一个女孩子,从小就热爱流行音乐,高中毕业没有考大学,而是倾心于搞音乐,对此她的母亲十分不理解。她对音乐十分执著和热爱,而且有相当高的天分。她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锅盖碰锅沿、汽车噪声、小孩嬉闹声、走路声等等录下来,然后利用iphone的编曲功能将其编成音乐。她的这个才华被唱片公司发现,与她签约并为她出了一张唱片。面对记者,她笑着说:“现在我妈妈也不反对我弄这些东西了,虽然她不知道我的音乐有什么好,但也挺为我自豪的,有阿姨来家里,她总会说,‘给你阿姨那张你刚出的唱片’。”
”
既然现实的情况是不可能每个人都上大学,我们的教育就要给那些上不了大学的孩子另外的出路——就像高雄一样——让他们未来在社会上一样过得幸福、有尊严。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有较强的独立性,比较叛逆,不愿意受到束缚和压制,有时会有超出常规的行为举止,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往往难以忍受。这些不仅不是缺点,而且是非常重要、非常宝贵的品质。对这样的学生不能为了提高其成绩而强迫他们学习,这样做不仅可能引发学生的反抗,更严重的后果是压抑了学生的活力与创造性,破坏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这才是巨大的损失!
(2)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成绩好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冲着考大学去的,这无可厚非,但教师和家长一定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二是学生的特长发展。
在巨大的升学和竞争压力面前,学生往往以应试的姿态进行学习。一方面他们学以致用的时间被压缩,另一方面他们必须记忆标准答案才能获得好分数,这可能使得获得高分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即高分低能,这对其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此外,学生考大学要凭“综合成绩”,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出现偏科,这样学生的特长就很有可能被压抑。如,一个学生对化学非常感兴趣,在这个学科上也确实有天分,而他对英语兴趣不大,学习效果也不是很好。但为了应试,这个学生就必须将很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弱势学科”上,减少自己花在“优势学科”上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话,学生的特长就有可能被“抹平”,这是很令人痛心的损失。
一位大学教师的孩子,上高二的时候独立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他利用课余时间,历时将近三个月,收集数据、访谈、查阅资料、计算、写报告、修改、制作幻灯片等等。可是当他把调研报告自豪地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却马上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说他是“不务正业”,问他“还打算不打算参加高考了”。这个“要考大学”的学生被限定在一个极为狭窄的通道上,失去了多方面素质发展和体现其独特性的机会。因此,关注个体差异,不仅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很重要,对成绩好的学生也很重要。
教师们经常会被问道一个问题:“当初选择教师职业是你们内心的向往与愿望吗?”得到的答案令人遗憾,大多数老师回答:“不是。”以往读师范(中专)的老师很多是因为初中毕业后要尽快找到工作,后来读师范(大专或本科)的多数是因为高考竞争压力大,报师范类专业比较保险,或者听从师长的意见,认为教师职业稳定,尤其适合女孩子。75%以上的学生回答不是出自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选择了这个专业。更糟糕的是,学生寒窗苦读12年,却无从了解自己的愿望与理想,无从为自己选择一个可以承载理想与梦想的职业。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1930年曾发表了一个引起争议的言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虽然华生自己也承认这超出了事实的范畴,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我们的教育似乎真的正在实践华生的想法。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为他定下了15年后的目标,不论这个孩子的天赋与兴趣。这样的教育即使把所有的孩子都送进大学也是可悲的教育,这么做甚至还不如华生的想法,他还想着把孩子变成医生、律师、艺术家,而我们的教育蒙着眼睛把孩子送进大学就“成功”结束了。
我曾经问过很多家里有孩子要考大学的父母“孩子报什么专业”,得到的大多数回答都是“不知道,到时候再看”。看什么呢?看什么专业最有可能考上,看什么专业热门,看什么专业好就业,看什么专业将来挣钱多。令人遗憾的是,从来也不看孩子喜欢什么、适合什么!
对成绩好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们要想一想,他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学习的过程是否忽略了他的综合能力,是否压抑了他的特长。当学生在求学、考学这条道路上苦苦奔跑的时候,一定要和他们一起抬头看看远方的目标,而且要看看这个目标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引导他可持续发展,是否能让他觉得幸福而值得追求。
综上所述,“人业互择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基于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陶行知对此的看法很形象:“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04
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学生的发展方向存在差异
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中能让他们感到自在和欣喜;有的学生喜欢数学,严密的推理和逻辑让他们乐此不疲;有的学生喜欢科学,各种科学现象让他们深深着迷;有的学生喜欢艺术,在众人面前的才艺展现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光彩照人。相应的,在某个学科领域擅长的学生很有可能在另一个领域表现不佳,这是必然的,也是非常自然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所以,有效的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他的发展平台,帮助他走上最适合他的人生道路。
教师如何面对一个数学成绩很差、上课不听讲却爱画画的学生?一方面,要提高数学课的吸引力,帮助这个学生跟上数学课的进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主动保护学生画画的愿望,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绘画特长,从绘画中得到乐趣和自信。未来有一天,即使这个学生没有考上大学,他也能够凭借画画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的生活,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2)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存在差异,后天环境包括条件和机遇也必然有所不同,这决定了学生发展的水平一定会存在差异。对此陶行知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有时家长和教师会强调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你看××,你也不比人家笨,为什么成绩总是不如他?”这对学生的伤害是很大的,对学生的埋怨一旦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知——我怎么努力也没用——的时候,学生就可能会放弃努力了。
学生先天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家长和教师要承认这个现实。在学习中只要学生付出了努力、与自身相比有了进步,就应该得到赞赏,如果只盯着最后的结果,为学生设定超出其能力的目标,只会不断给学生带来挫败感。与学生发展方向存在差异相关联,学生在某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不高是很正常的,此时最重要的不是逼他在这个方面“拼命”,而是鼓励他在合适的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学生在某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判断该方向是否适合学生的一个依据。
(3)学生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
有些学生发展得快一些,有些学生发展得慢一些,这是体现学生个体差异的非常自然的现象。老师讲了一个知识点之后,有些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而有些学生却理解得慢一些。有些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能够保持学业成绩的领先,而有些学生却从一个较低的水平不断进步,最后也能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们有时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教师就更不能“以快慢论成败”,我们很熟悉的一个现象——“大器晚成”——就说明耐心和等待能带来巨大的回报。
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能让他们迸发巨大的动力,反之,因为学生发展得慢一些而对其丧失期望,进而使得学生也对自己丧失希望,这将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当然,也许学生直到毕业、直到成年也没有什么成就,这仍然不能否定教育中这种“耐心等待”的意义,因为这表达了教师的期望,传递了教育的力量。
(4)学生的发展路径存在差异
即使发展方向相同的学生,其发展的途径也有可能存在差异,这就好像从不同的路都能到达山顶一样。从宏观方面来看,教育和工厂的流水线本质上不一样,流水线追求最终的产品一模一样,这要求被加工的材料尽可能没有差异。而对学生来说,不仅他们每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同,而且每个学生“当下的”状态和条件也有差异,这种差异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基础、思维方式、个性品格等等,因此适合一个学生的发展路径可能不适合另一个学生。从微观方面来看,对同一道数学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法;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对同一个命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写法;对某种思想方法,有些学生从数学学习中领悟,而有些学生从物理学习中领悟……
05
教师如何关注个体差异
有些教师可能存在疑惑,当前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单一甚至单调的教学形式对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存在“先天不足”。此外,大部分学校的班额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精力也没有可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基于这样的现实,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尝试:
(1)教师改进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基于一种假设: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也必须接受一模一样的教学过程,这必然导致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可以考虑在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加强师生互动,教师更多地鼓励学生多种形式的表达,包括课堂发言、作业、课下互动等等,这是学生体现差异、教师关注差异的关键。二是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加强表现性作业、社会实践、多学科整合教学等。只有给学生表现个体差异的机会,才能发现他们每个人的与众不同,而在教师用力讲、学生安静听的课堂中,学生只能像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且是一模一样的容器!多样化、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就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给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允许学生自由地“表演”。
(2)教师要更多地相信和扶持学生自我成长的力量就像一株植物,学生的成长要靠自己,谁也不能代替。
教育的目的,更准确地说,是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和条件,而不是决定更不是代替学生成长。我们一定要考虑到教育可能存在一种危险: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适合的,甚至有些内容对其发展来说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必须审慎地思考、决定教给学生什么以及怎么教他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还是在“代替”学生成长。如果我们对此还没有充分的把握,最好的办法是静静地观察和等待。这种等待不是漠视,更不是放弃,而是体现教师的宽容和支持,是对学生的期望和信任。等待的过程也不应是被动的,上述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在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现和成就自我。有一天,教师会发现这种等待是值得的,学生会闪耀出独一无二的光芒。
最后,我们用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一句话作为本章的结束,“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这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在重视个体差异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都需要强大的思考力,下一章将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教育教学启示
1. 人业互择理论提醒我们,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要从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职业角色”反过来审视他们在学校应得到怎样的教育、获得怎样的发展,将学生的学习与其未来的发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如学生想要在国际化企业,或者国外就业,那么学习外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是多维度的,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可能“很聪明”,在一个或多个方面的智力上表现突出。当我们不仅仅用成绩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话,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和家长更要给予鼓励,不断地尝试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其自信和学习外语的动力。
3. 考大学要看综合成绩,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出现偏科,这样学生的特长就很有可能被压抑,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容易被忽略。当学生在求学、考学这条道路上苦苦奔跑的时候,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和他们一起抬头看看远方的目标,看看这个目标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引导他可持续发展,是否能让他觉得幸福而值得追求。
4. 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学生的发展方向存在差异、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发展路径存在差异。
内容来源:
赵希斌. 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本文编辑:Joyce
编辑助理:Jan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