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掌握Android中的AIDL

三步掌握Android中的AIDL_第1张图片
image

AIDL的使用

第一步 创建aidl接口文件

三步掌握Android中的AIDL_第2张图片
image

AndroidStudio中直接右键创建,或者自己一步步建目录喽。

创建完成后会生成一个XXX.aidl接口文件,我们需要根据需求在这个接口类中添加接口。

在看接口怎么写前,先记住以下三点:

支持的参数类型

  1. 八种基本数据类型;
  2. String、CharSequence;
  3. List、Map,它们中的数据类型也应该是AIDL支持的;
  4. 实现Parcelabel的引用类型。

自定义引用类型使用

如果要使用自定义的数据类型,需要先为它也生成一个aidl文件,里面内容只需两行:

AIDL的包名;

parcelable 类名;

例如:

package com.coorchice.coorchicelibone;

parcelable Role;

接着就可以创建对应的java数据类了,然后实现Parcelable接口,注意包名需要和aidl一模一样!如果你对自定义类型使用了in或者inout标识符的话,你必须再给自定义类实现readFromParcel()方法。比如:

public void readFromParcel(Parcel in) {
  name = in.readString();
  skill = in.readString();
}

然后在定义aidl接口时,一定要记得手动写一下自定义引用类的import!

参数修饰符

  • in: 表示参数数据只能由客户端传递到服务端,基本类型就默认只支持in修饰符。
  • out:表示参数数据只能由服务端传递到客户端。即服务端如果修改了参数对象的值,那么客户端的值也会变化,但是服务端无法读取到客户端对象的值。
  • inout:表示参数数据能够双向传递。

定义服务接口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定义服务接口了!这里定义的服务接口就是后面我们需要在客户端调用的。

package com.coorchice.coorchicelibone;

// 此处必须注意,一定要手动导入自定义的类
import com.coorchice.coorchicelibone.Role;

interface AIDLDemo {

  void studySkill(out Role role);

  void changeName(String newName, inout Role role);

  void createRole(in Role name);
}

CoorChice定义了3个接口,接着编译一下。然后编译器会自动根据我们定义的接口生成对应的类。

注意:自定义的类必须加in、out、inout等标识符,否则会报错!

编译后生成的类解析

编译之后编译器自动帮我们生成了一个服务接口类名.Stub的抽象类,它继承自Binder,然后实现了我们定义的服务接口(注意我们的服务接口实现了IInterface接口)。嗯,重点是它是一个Binder!它就是我们用来进行Binder通讯的!

其实,Android的AIDL就是让编译器帮助我们生成一个实现了我们接口的Binder,以帮助我们简化开发。当然,如果你了解原理的话,也可以自己写。

下面我们一步一步来看看这编译器生成的类都有些什么?

1. 服务接口实现I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AIDLDemo extends android.os.IInterface
{
    ...
}

编译器根据我们写的服务接口,重新生成了一个接口,唯一的区别就是新的接口继承了IInterface接口。这个接口是干什么的呢?

public interface IInterface
{
    public IBinder asBinder();
}

可以看到,它只有一个接口方法。这个方法用来定义将实现接口的类应该具备返回一个与之相关联的Binder的功能,以提供通讯能力。一般实现这个方法的类自己本身就会去继承Binder。

这样的设计使得Binder机制不用关心具体的接口是什么,只要是IInterface就行。事实上相当于是我们在IInterface接口的基础上扩展了接口功能,本质上还是一个IInterface,所以Binder能够认出它。

2. 继承Binder,实现服务接口

要进行Binder通讯,我们自然需要一个Binder;要实现我们定义的服务接口功能,自然就需要实现服务接口。那么需要满足这两个条件怎么办?很简单,继承Binder,然后实现服务接口就行。

编译器为我们生成的类中有一个内部类Stub就是这么干的。事实上,这样的设计随处可见。你可以看看CoorChice这篇文章《3分钟看懂Activity启动流程》http://www.jianshu.com/p/9ecea420eb52中出现的ActivityManagerNative就是这么干的,虽然它是代理系统的ActivityManagerService,但是模式都是一样的。

public static abstract class Stub extends android.os.Binder implements com.coorchice.coorchicelibone.AIDLDemo

3. Binder需要绑定服务接口,定义DESCRIPTOR描述

为了一个Binder和一个特定服务接口绑定,以对外提供功能,需要给Binder定义一个DESCRIPTOR描述,表示我这个Binder是提供特定功能链接的,不是随便可以用的。

通常,DESCRIPTOR描述会直接使用包名 + 服务接口

private static final java.lang.String DESCRIPTOR = "com.coorchice.coorchicelibone.AIDLDemo";  
public Stub()
{
// 设置Binder的描述服务接口和标识描述
this.attachInterface(this, DESCRIPTOR);
}

4. 实现asInterface()供客户端调用

作为一个服务提供者,为了能够给调用者提供远程功能,自然需要能够提供和远程服务关联的Binder来通讯,请求服务。获取Binder的接口就是IInterface中定义的。

public static com.coorchice.coorchicelibone.AIDLDemo asInterface(android.os.IBinder obj)
{
    if ((obj==null)) {
        return null;
    }
        android.os.IInterface iin = obj.queryLocalInterface(DESCRIPTOR);
        if (((iin!=null)&&(iin instanceof com.coorchice.coorchicelibone.AIDLDemo))) {
        return ((com.coorchice.coorchicelibone.AIDLDemo)iin);
    }
    // 创建代理
     return new com.coorchice.coorchicelibone.AIDLDemo.Stub.Proxy(obj);
}

先查询一下获取到的和远程Service通讯的Binde中是否已经添加了功能接口的实现,如果没有则创建代理,通过代理间接的操作Binder和远程Service通讯,实现功能。

思考:既然我们已经获取到了能够直接和远程Service通讯的Binder,为什么不直接操作它去向远程Service请求服务呢?

确实,我们可以直接操作Binder向远程Service请求服务,但这过程中有很多繁琐的操作,还有一些code码的区别,如果不封装隔离的话,随着功能的扩展,我们将很难再去维护这段通讯逻辑。还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统一的管理通讯逻辑使得它可以随处使用,而不用没一个要用的地方都去写一遍。

既然是要代理和远程服务通讯,而且通讯的目的是为了请求服务接口定义的功能,那么很自然就能想到去实现服务接口,然后再对应的接口方法中实现逻辑即可。这样就可以分开来维护客户端和服务端的对应的每个功能了。

所以,我们的代理也需要实现服务接口,然后在代理中操作远程通讯的Binder进行通讯。

5. 重写onTransact()

在Binder通讯中,一个和远程端通讯的Binder::transact()方法,会触发通讯目标端执行Binder::onTransact(),就是说这个时候已经收到了通讯发起端的请求了。看看这个方法的参数:

public boolean onTransact(int code, Parcel data, Parcel reply, int flags){}
参数 解释
code 用来标识指令,即这次通讯是使用什么功能。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约定好code码。
data 来自发送端的数据包。
reply 来自发送端的接收包,往这个包中写数据,就相当于给发送端返回数据。
flags 特殊操作标识。

对应的我们在看看Binder::transact()方法:

public boolean transact(int code, Parcel data, Parcel reply, int flags){}
参数 解释
code 用来标识指令,即这次通讯是使用什么功能。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约定好code码。
data 发送给远程端的数据包。
reply 用于让远程端写回复数据的数据包
flags 特殊操作标识。

可以看出来,两个是成对的操作。Binder::transact()操作是一个阻塞式的操作,就是说在这个方法执行返回成功后,直接从reply中读取的数据就是远程端在Binder::onTransact()中填充的数据。

这个过程可以大概抽象成这个样子:

三步掌握Android中的AIDL_第3张图片
image

在编译器自动帮我们生成的onTransact()中,会读取data中数据,然后调用对应的方法(这个方法还没实现,所以我们可以继承Stub然后重写,以实现在服务端处理的效果)。比如这个样子:

case TRANSACTION_studySkill:
{
data.enforceInterface(DESCRIPTOR);
com.coorchice.coorchicelibone.Role _arg0;
_arg0 = new com.coorchice.coorchicelibone.Role();
this.studySkill(_arg0);
reply.writeNoException();
if ((_arg0!=null)) {
// 调用重写的方法
reply.writeInt(1);
_arg0.writeToParcel(reply, android.os.Parcelable.PARCELABLE_WRITE_RETURN_VALUE);
}
else {
reply.writeInt(0);
}
return true;
}

第二步. 创建一个远程Service

我们正常创建一个支持其它应用调用的Service,Service怎么创建就不说。主要看看在Service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继承上面生成的Stub,然后自定义一个Binder。

final class AIDLDemoBinder extends AIDLDemo.Stub{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onTransact(int code, Parcel data, Parcel reply, int flags)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 在这里可以优先获取数据校验,返回false可以限制客户端和Service继续通讯
       return super.onTransact(code, data, reply, flags);
     }

     @Override
     public void studySkill(Role role)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当客户端调用Binder的同名方法时,会调用到这里的代码
     }

     @Override
     public void changeName(String newName, Role role)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当客户端调用Binder的同名方法时,会调用到这里的代码
     }

     @Override
     public void createRole(Role name)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当客户端调用Binder的同名方法时,会调用到这里的代码
     }
   }

接着,在onBinder()中返回一个上面这个Binder的实例给客户端。

第三步. 客户端链接Binder

首先重要的一步是,我们必须把这个aidl文件夹拷贝到客户端工程的对应目录下。

包名不能变!

包名不能变!

包名不能变!

然后通过绑定的方式启动这个Service。

if(AppUtils.PackageIsExist(Service的包名)){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
    intent.setPackage(getPackageName());
    intent.setComponent(new ComponentName(Service的包名, Service包括包名的完整名称));
    
    // 
    ServiceConnection mConnection = new ServiceConnecti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erviceConnected(ComponentName componentName, IBinder iBinder) {
      AIDLDemo mRemote = AIDLDemo.Stub.asInterface(iBinder);
      try {
        // 效果就像直接调用Service中的方法一样!!
        mRemote.studySkill(new Role());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erviceDisconnected(ComponentName componentName) {
      
    }
 };
    
    bindService(intent, mConnection, Context.BIND_AUTO_CREATE);
}

总结

恭喜你!现在你已经掌握AIDL了!

实际上,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AIDL其实就是对Binder机制的简化封装。Android这一套封装使得我们在自己定义Service时方便了许多!你可以不用去编写繁杂的交互,看看编译器自动生成的文件有多不堪入目吧。

但是不管怎么封装,Binder通讯机制的灵魂是不变的,所以要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你可以看看CoorChice的这几篇文章:

《从getSystemService()开始,开撸Binder通讯机制》http://www.jianshu.com/p/1050ce12bc1e;

《能用【白话文】来分析Binder通讯机制?》http://www.jianshu.com/p/fe816777f2cf;

《Binder机制之一次响应的故事》http://www.jianshu.com/p/4fba927dce05

这几篇文章从我们接触最多的上层入手,一步步分析到了Binder内核层,描述了内核的Bidner驱动是如何实现一次完整的c/s通讯的。

  • 抽出空余时间写文章分享需要动力,还请各位看官动动小手点个赞,给CoorChice鼓励吧
  • CoorChice一直在不定期的分享新的干货,想要上车只需进到CoorChice的【个人主页】点个关注就好了哦。发车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步掌握Android中的A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