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店:“第三空间”的窘境

咖啡店:“第三空间”的窘境_第1张图片

这是 清水一点通 日更的第 326 篇,希望能帮助到你。


如果你是喜欢泡咖啡店的人,就会明显感受到现在的咖啡店除了星巴克以外,其它品牌的店面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城市繁华的地段,关店潮已经不可逆转。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小资的人越来越少或是大家谈事情有了更好的去处?我们今天先从咖啡店这门生意说起。

首先,请大家区分咖啡生意和咖啡店生意是两码事,这里面我们不深入讨论咖啡本身,如果有兴趣可以看咖啡的专业书籍或是看看吴军老师关于咖啡的文章,和红酒、茶一样,都是有庞杂系统和知识的饮品。

咖啡店的生意就不同了,以星巴克为代表,把它定义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第三空间”,也就是在家和办公室外,有一个社交、休闲的场所,让大家可以放下家庭和职场的标签,进入一个相对自由舒适的空间。所以,咖啡店真正的意义不在于卖咖啡,而是在卖一种生活。

目前,这个生意遇到的挑战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再有品的生意也是生意。这几年,咖啡店受到的挑战非常大。虽然一杯咖啡的利润很高,但是客单价与其它领域相比真的是太低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大型的shoppingmall,同样一个场地,可以是一家快餐,也可以是一家咖啡店,那么快餐无论是客单价还是翻台率,快餐都具有绝对优势。

这也就是说,在城市的黄金地段,咖啡店比起其它领域的店面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所以我们看到,除了星巴克等少量大品牌仍然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支撑,这几年小型的咖啡店和部分知名品牌的店越来越少。

二是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业态。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人们的距离几乎不存在了,社交全在手上,越来越不需要真的聚在一起,所以咖啡店“第三空间”的属性受到了挑战,这个境遇让我想到了前几年就消失殆尽的实体书店,也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造成了冲击。

众多咖啡店也不是没想过改变的策略:比如富有特色的装修、和书店结合,承办一些小型的发布会、电视节目录制等,但这些都不能改变这个生意的属性,本质上说,如果你的生意不能为客户提供足够好的产品,或者有更好的替代品的话,这个生意也就很难做下去了。

令人唏嘘的是,其实每一个城市的兴起都可以参考咖啡店的数量,无论是过去的东京、汉城,还是现在的北京、上海,但是今后恐怕这个指标就没有参考性了。

咖啡店的生意再一次说明了一个事实,一种生意的成败往往不来源于自身的经营情况,而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造成的;而且颠覆者往往和这个生意完全不搭边,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颠覆式创新已经改变了太多的业态,必须仔细观察和思考,看看它们还能带来哪些变化?


讲干货,上首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咖啡店:“第三空间”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