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能屈能伸”操作指南

“大丈夫能屈能伸”操作指南_第1张图片

《祖盛啃三国》系列第49篇。

“大丈夫能屈能伸”是很多人奉为座右铭的一句话,但是具体该怎么落实到行动上,则不甚了了。如果一个道理没有可操作性,那么它再正确,也不过是一句废话。所以,懂得一个心法让自己能在“屈”和“伸”之间收放自如,至关重要。

片面性地强调屈或者伸都是有问题的,在历史上我们随手就能找到大量支持它或者反对它的例子,让你无所适从。

很多人觉得,“忍”很好啊!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小不忍则乱大谋嘛。韩信钻别人胯下,终得封侯拜相,勾践尝夫差大便,最终灭吴兴越。古希腊大英雄阿基琉斯,强忍统帅阿伽门农抢走自己的美丽女奴,最终获得盖世荣耀。最著名的“忍者”是德川家康,他的老婆和长子曾被织田信长怀疑造反,家康二话不说,弄死了这娘俩。后来,他开创了德川幕府。

但是,也有很多反对“忍”的声音,认为这是懦弱无能,贪生怕死。《精武门》里,陈真暴踢“东亚病夫”四个字,表达的就是“中国人不再忍”。二战时期,欧洲犹太人一直拿着旧约全书忍忍忍,结果数百万人被德国纳粹有条不紊地赶进屠宰场杀掉,死后还被扒光衣服鞋子,敲掉金牙,撸走戒指。张学良忍忍忍,结果眼睁睁看着日本人占领东三省。

所以,“伸”又被很多人奉为圭臬。当个缩头乌龟有毛用?以牙还牙,迎头痛击才是王道。以色列对待阿拉伯国家就是这种态度,从而能在险恶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成为袖珍超级强国。花剌子模城杀掉成吉思汗的使者,他就率蒙古大军血洗该城,连猫狗都不留活口。三国时期,夏侯惇14岁杀掉侮辱自己老师的人,吕蒙16岁刺杀欺负自己的人,他们最终都称为一代名将。

曹操更是如此,基本上是“谁惹我,我整死谁”,除了战场上的敌人,他杀边让,杀孔融,杀崔琰,杀董皇后,杀出了个曹魏政权。他放过的祢衡,还被怀疑是他用了“借刀杀人”的奸计。由此看来,张扬自我貌似也能成就大业,那么干嘛要压抑自己?

然而,也有很多人死在“不能忍”的道路上。公孙瓒不能忍,处处和人较劲,所以兵败被杀。嵇康不能忍,乱说话,结果被诬陷杀害。孙策不能忍,大加杀戮,处处树敌,因而遭到暗杀。“枪打出头鸟”,仿佛是至理名言。

咋办?怎么说都有理,到底该听谁的?这时,有和事佬出来说话了:该忍则忍,不该忍就不要忍嘛!这又是屁话,这个“该”和“不该”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毫无指导性可言。

又有人说,能忍则忍,如果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这个方法简单易懂,好不好呢?大错特错。因为它让你选择“忍”或者“不忍”并不是根据你的需要来,而是根据你自己的忍受力来。好比说一个人拿刀砍你,砍你一刀,你觉得能忍,就不反抗,砍你两刀,你吃不住痛,要反抗,结果发现自己流血过多,反而无力反抗了,只能等死。所以,这个方法也不行。

孙吴集团中,有一个叫步骘(zhì)的人,他在“屈”和“伸”之间,就游走得相当自如。步骘你肯定特别陌生,因为他没有出现在各种三国大事件中,刷不到存在感。但是一看他最后的官职,你会吓一跳:丞相。

步骘和张昭、诸葛瑾他们一样,都是从北方逃难到江东地区的读书人。不过,早年步骘到了江东后,举目无亲,“单身穷困”,刚开始也没工作,就只好自己开荒种地。“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只是把种地当消遣,而步骘则是为了填饱肚子。他种的是瓜,是个如假包换的吃瓜群众。

当地有一个豪强叫做焦矫,他养了很多门客,横行霸道。步骘担心他会来侵犯自己,就和一个同样种瓜的叫卫旌的人,一起带着自己的名片和瓜,去拜见焦矫。不料,到了焦矫家门口后,不让进,因为焦矫在睡觉没起来。俩人就在门口等了很久,没动静,卫旌想跑,步骘说:我们之所以来,就是因为要讨好他。现在离开,他会认为我们清高,反而会结怨。于是,他们继续等。

很久后,焦矫开了一扇窗和他们招呼,门都不让进。正好到了吃饭时间,焦矫自己在里面吃好吃的,给了一些素菜素饭,让他们坐在地上吃。卫旌气得吃不下,而步骘神态自若,饱餐一顿后,才起身告辞。

卫旌后来怒吼步骘说:“何能忍此!?”步骘说:我们本来就是贫贱之人,所以焦矫以对待穷人的态度来招待我们,不是很恰当吗?有什么可耻的呢?

步骘在这件事情上的所作所为特别值得我们深思。首先,他非常清楚自己“忍”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焦矫日后欺负骚扰自己,所以眼下一点小委屈无所谓。什么叫“小不忍则乱大谋”?你要有了清晰的“大谋”后才值得去“小忍”,盲目的忍让,跟愚蠢有什么分别?

其次,步骘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知道焦矫轻贱自己并不是因为焦矫针对他,而是自己还不值得焦矫尊重。很多人对别人轻视自己怒不可遏,难以忍受,殊不知人家是因为你太弱而根本不在乎你。你不忍,贸然挑战那些强者,下场一定不会好。

所以,在你有更大的目标的时候,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的时候,在某些较小的地方付出一些额外的代价,忍受一些委屈,是值得的,这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还有就是,你必须要有自知之明,搞清楚自己受到的委屈和不公到底是因为什么。你和老板的儿子有矛盾,经理肯定袒护对方,这不是什么世态炎凉,这是因为你还不够格赢得尊重。这个时候你即使反击,也是绵软无力的,甚至会伤害到自己。

那么,什么时候要“伸”呢?步骘也给我们做了示范。步骘进入孙吴集团后,从小小秘书干起,一路干到骠骑将军。这时,大特务吕壹在孙权的授意下,监视文武大臣,刺探大家的信件、通话和微信聊天记录等,吹毛求疵,搞出很多冤假错案,一时间朝堂内惶惶不安。

可是,所有人都知道孙权是吕壹的大后台,所以大部分人包括丞相顾雍、和孙权“亲同骨肉”的诸葛瑾都不敢说话。只有大将军陆逊和太常潘濬等少数人出言劝谏。步骘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静观其变,明哲保身,反正吕壹这条疯狗还没咬自己,他迟早会被人收拾的。

但是步骘出手了,他洋洋洒洒写一篇600多字的《上疏论典校》,痛斥吕壹“狱以贿成,轻忽人命”,还列举了近年来的地震、大旱等灾害,说“夫天地见异,所以警悟人主,可不深思其意哉!”,要孙权自己好好反省。他言辞激烈,锋芒毕露,丝毫不像当年吃瓜时的风格。

结果呢,孙权“亦觉悟,遂诛吕壹”。步骘还“救解患难,书数十上”,经常给孙权写建议书。孙权不仅没有反感步骘,还一再提拔他,等陆逊死后,就让他做了丞相。

为什么这个时候步骘要“伸”?首先,吕壹劣迹斑斑,已经犯了众怒,只是大部分人怕被咬,不敢直接怼他,但吕壹的行情看跌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其次,孙权不可能蠢到和所有文武做对,必要的时候,他会抛弃吕壹。第三,陆逊和潘濬在前面带头,自己不是孤军作战。第四,如果劝谏成功,自己将收获巨大的回报,文武百官会感谢自己,孙权也会觉得自己有担当。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伸”该具备哪些条件:第一,要有一定的胜算,纯粹送死的事情绝不能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僧格林沁的骑兵部队被英法联军的长枪大炮像割韭菜一样轻而易举地消灭,你再怎么豪情万丈都没卵用。对胜算的把握来自于你冷静的分析,同盟、局势、筹码等等,都要综合进来。

第二,要有合理的回报预期。所有的动作都不能是盲目的,要有预期的目的性。你如果赢了,然后一无所得,那又有毛用?比如那些围攻各种明星、大V的人,除了获得霸凌的快感外,一地鸡毛。项羽破釜沉舟,成了起义军总指挥;丰臣秀吉痛击明智光秀,从而抢得织田信长继承权;英美诺曼底登陆,加速二战进程。所有载入史册的血汗,背后都有精明的算计和权衡。

大丈夫能屈能伸,听上去容易做起来难,这需要我们不停地实践,找到其中微妙的平衡。其实,上面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一个词概括:理性。你若想做到屈伸自如,就要好好培养你的理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丈夫能屈能伸”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