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我远离了原来的社交圈

我不知道哪些是有效的社交,哪些是无效的社交。我只知道,哪里更有趣,哪里陪我一起成长。

圣诞节的那天,大学室友把我拉入到了一个微信群,群名就叫“602”,即我们大学宿舍的门牌号,我打开微信发现的时候,其余5个室友的聊天记录两百多条了,我还是决定先爬会楼再发言,除了刚开始的几句话伴随着每个人的红包是文字外,基本上是语音,我对微信上的语音一直不太有耐心,听了十来条就不打算再浪费时间了,于是我开始在对话框输入文字,表示自己刚看到,迟到自罚,伴随着红包发过去。大学毕业第二年我们聚过一次,之后就没再一起聚过了,偶尔有谁结婚有个别到现场,其余也都隔空随了份子钱,当然他们都还欠着我的。我们有的留在大学所在的城市就业,有的回去自己的家乡当了公务员或托亲戚关系谋个事业编制,也有在深圳摸爬滚打了几年扛不住压力退回家乡去了的,我在他们看来有点显得“不近烟火”。

大学室友是四年当中离你最近的几个人,刚毕业的时候对《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真的非常有感触,甚至有时候在地铁口、桥洞下听到流浪歌手唱,还一阵鼻子酸,很想他们。后来有了微信,朋友圈的更新有时候会评论、点赞,慢慢的好像对彼此的生活再也没有提不起兴趣来,感觉也毫无关系,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就冷淡下来了,甚至会在刷朋友圈的时候自动忽略过去。

其实远离的不止是大学室友,朋友圈里那么多以前认识的,甚至非常要好的同学、同事,甚至家人亲戚,都在慢慢远离。基于爷爷名下的亲人微信群我已经有半年多没有正儿八经地说过话了,要么是谁家的喜事祝福一下,要么是过节发发红包,无论聊得多么热火朝天,我都插不进嘴,当然主要是也没有耐心去听那些无聊的闲扯。

在经营关系这件事情上,我是特别的不在意,刻意地去经营一段关系对于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是徒劳的,也是特别累心的一件事。今年国庆假期之前,我准备约见几个之前的同事见见面,于是在他们朋友圈更新的时候适时地进行评论,一来二去多聊了几句,于是就谈到“好久不见”这个话题,顺其自然就达了我的“目的”。一个第一份工作一起并肩的同事,当时是非常要好的哥们关系,我们约好地方在某天的晚上七点一起吃饭,我赶到的时候坐下等了十来分钟还没见到人,于是发微信过去,结果对方回复的是“我今晚约了客户,过不来了哦”,隔着手机屏幕我真想扇他。我们那个时候玩得很好,也经常因为一点事情放鸽子都不计较的,但几年过去了,他还是那个样子,我想见他的欲望一下子就没了,就这样“改天再约”成了无限期。

之所以会跟原来的社交圈慢慢远离,其实也是因为新的社交圈越来越吸引我。无论是最早通过罗辑思维线下活动认识的罗友,还是后来通过一些读书会、付费社群里素未谋面的网友。虽然建立的是“浅关系”,不知道你的家庭,不知道你的学历,甚至也不关心你现在所在公司、所谋职位、薪资多少,仅凭双方的兴趣相投、观点的交流可以有说不完的话。人与人的相聚越来越脱离空间上的距离,取而代之的是因为个人每个成长阶段相遇的那些“知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知不觉中我远离了原来的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