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个意义大于内容的“实验”

导演应该回避让自己舒服的东西。近日冯小刚在接受《北京青年报》的专访时,说的一句话。

对哈~每个人都想要突破自己,都想去尝试新领域的事情,导演也是这样,为什么名导演拍的东西不是以前风格,我们这些连脚本都不会写的人就会说,堕落了!

冯导说:可能跟我的心态有关,年龄大了,过去觉得很有意思的东西,慢慢产生了审美疲劳;也可能后来拍的那些电影,其实我一开始就喜欢,只不过走了一个“曲线救国”的道路——要先生存下去。于是,先拍喜剧贺岁片,别开生面,也积累了观众的信任;然后,拍别的东西阻力就小了,机会就来了。

《长城》是个意义大于内容的“实验”_第1张图片

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看张艺谋拍《长城》呢?

其实这部电影真的想网友怒刷的一星那么差吗?不是,这不过觉得失望。一向追求镜头美感和对中国文化深度挖掘的能力,够青年导演喝上几壶的导演,竟然拍出了这个洋不洋,中不中的东西,合理吗?才有了“XX已死”这样江郎才尽的话说出来。

张艺谋在近日的采访中也提到说“拍《长城》是一场划时代的实验”,这个实验内容,并不是导演个人风格的探索,而是国际电影合作,尤其是中国与好莱坞合作模式的探索。

“《长城》的每个镜头,第一个说了算的不是他”。补拍,张艺谋的第一次补拍就献给了《长城》,据新浪电影的采访,张导身边的工作人员感受到了张艺谋这次拍摄的无奈,他这次创作对剪辑对文本甚至对拍摄都是束手束脚的。


《长城》是个意义大于内容的“实验”_第2张图片

《长城》本质就是一部好莱坞的大片,那就要按照好莱坞的游戏规则来办。目前中国主要实行的是导演中心制,而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像《长城》这样的超级制作,每个环节都要有科学计算、严丝合缝的设计,每个工种都要像螺丝钉一样精准履行自己的职责,包括导演在内。这样的制度固然会使导演受到一定程度的掣肘,但也避免了项目跑偏失控的可能。

张艺谋作为第一个接受这份挑战的中国导演,自然也要学会遵守这些规则。中外观念不同,必须得求同存异,张艺谋想得很明白。

我问张导,那你为何这样做?名利早不是诱惑,为何?他回,这样的合作早晚都要有人做,正好机会找到我,而我愿意为你们这些年轻的导演探探路,如果这次成功了,我们内地的电影人会有更多机会和海外,尤其是好莱坞的资本和技术对接合作。”

说起合拍片,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烂片。特别是原剧本改都不改,这些当红的中国演员,来演一部几年前就在韩国大火的韩国电影。要不然就是要钱。资金不够,加点中国元素,就可以找中国投资拍了。这样的合作模式只能说是简单的加法,张艺谋这次在尝试乘法,只不过效果可能不是很好。

或许到美国上映时,电影首先打出的并不是张艺谋的旗号,而可能是马特·达蒙的首部亚洲电影、传奇影业的又一部怪兽大片等等,就像我们并没太注意每部漫威电影的导演分别是谁一样。在国内,他是被推到聚光灯下的那个人,要对每个由他牵头的集体劳动成果的口碑担责;在国外,他成功融入国际顶尖制作体系,却不得不舍弃一部分个人锋芒。

《长城》最后的效果,差强人意。但希望它的合作模式能给中国电影市场生机。


我是对张艺谋很崇敬的小影迷百毛巾,就凭他导过奥运会的开幕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城》是个意义大于内容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