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去敦煌

你一定想不到,当初那个被医生断言永远学不会走路、最多活到12岁的我,有朝一日会走到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饱览华夏文明千百年最辉煌的积淀;你也一定想不到,那个从小说话吐字不清,总被坏小孩耻笑的我,今天可以在手谈的世界里洋洋洒洒地讲述天圆地方魏巍山河;或者你还想不到而今这个惯于旅行、任性落拓的我,最想念的时光永远是在你怀里的日子。

那时的你总是为我而灼心,百般爱怜。将近三岁,我才蹒跚学步,犹记得你喜极而泣的样子。可即便不必终日困在床上,我仍然三五步必摔,是个离不开照顾的孩子。你时常把我搂在怀里,给我讲了一个又一个远方的故事。

现在想来,你其实也没到过什么地方,最远的也不过北戴河。但在那时却极喜爱拿出那些带有风景的照片,一遍遍讲与我听:这是山、这是海、这是日出的样子……如今,我才能体悟你当年心中的凄楚:你已年迈、我尚年幼,你怕我一生都不能见到大山大海真正的样子,你怕你走了之后的很多年,不会有人如你一般疼我。

小时候,我们一起看《西游记》,看到火焰山那集,我们都对广袤的沙漠无比向往,不过那个年代去沙漠旅行还是个想都不敢想的念头。而今,我们的敦煌之旅就从真正的鸣沙山开始可好?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1张图片

由衷赞叹今时交通的发达,即便是去沙漠旅行也依然有平坦的柏油公路可以直达。能想象吗?车子停在一片有茂密树林的停车场,到售票处购票,穿过检票的大门,等待我的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荒漠。相信我,再逼真的VR体验也没有那一刻的感受奇幻。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2张图片

我们到了。

蓝天如洗、黄沙漫漫,无论脚下的路还是视线的尽头都仿佛被时间凝固了似的。雄浑、静穆。大自然的神奇和历史的厚重都迎面而来,让人一时分不清此时此地是似曾相识还是已然到了世界的尽头。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3张图片

最遗憾的是即便如今的摄影技术如此发达,也依然无法呈现“所见即所得”的照片。选一张稍微看的过眼的全景照片,却仍不及现场震撼的万一。。

总以为是沙漠是酷热的,是可以一身清凉的打扮长裙飘飘的,却原来像广告模特那样拍张飘逸潇洒的照片其实是折磨。这里的风沙非常大,我穿着厚厚的高领毛衣以及加绒冲锋衣却仍有被吹透了的感觉。即便如此阳光和紫外线仍然给皮肤带来刺痛感,我是下午4点才进入“鸣沙山景区”的,好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太早进去皮肤会被晒伤,强光也会伤害眼睛。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4张图片

这样的地形地貌,实在不适合居住和生活。那些看起来平缓的沙丘并不好攀爬,我努力往上走了海波大约不到10米,就已经手脚并用了。每走一步,不仅会深陷而且会下滑,那些看起来“并不高也没多远”的地方,往往耗时几倍于预期,甚至干脆就改为没走几步就会放弃。果然“火焰山”不是好过的,真经也不是好取的。像我这种平时不运动,娇气又懒惰的孩子离开骆驼简直寸步难行。

这边供游客体验的骆驼其实很辛苦,拉着大人小孩一趟一趟在沙丘间的尖脊与沟壑中转圜,但也许这只是我的杞人忧天,骆驼本就是沙漠里的卫冕之王,这样的使命怕也只有它们能轻松完成。

鸣沙山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北麓的一泓清泉——月牙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形肖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5张图片

黄昏,守在这一泓清泉旁,没有城市的浮躁也不见历史的的厚重,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彻底沉醉。


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有我们此行的重中之重“敦煌莫高窟”。这是一个对我来说一直充满神秘的地方,它名字的本身就有些异域的味道。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远远看去,就已经可以想象曾经的荒原大漠中这样一处佛家圣地有多么神秘庄严。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6张图片

因为赶上国庆假期,“莫高窟”的参观是限制流量的,我们基本上在外面排队等候的时间超过了2个小时。但真正进入其中立刻就有一种“等多久都值”的感觉。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7张图片

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据说佛像根据武则天面容塑造,是莫高窟中最高的石胎泥塑。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8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9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10张图片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公元366年僧人乐敦路经三危山,忽见金光闪耀、如见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自此展开了莫高窟1200多年的营造历史。莫高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史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

因修建时期不同,洞窟中的佛像风格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北朝时期的洞窟受印度佛教影响较深,塑像多见袒露右肩、形体粗壮。当时间推移至西魏时期,佛教渐渐深入中原文化,这个时期的塑像多是形象清瘦、宽大衣袍的士大夫形象。到了隋唐时期塑像风格又为圆润大气、慈祥和蔼为主。而后期被清朝修缮的一些塑像无论服饰穿戴、颜色搭配还是五官面目上都可以看出其审美造诣较前朝汉文化相比的逊色与不成熟。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11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12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13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14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15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16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17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18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19张图片

谈及莫高窟的艺术宝藏就不能不提到比塑像更加闻名于世的敦煌壁画,身临其境,这些惟妙惟肖的线条总能让人误以为“此地已是仙界,尔等已经超凡脱俗。”

北魏时期的壁画人物飘逸自得,而唐代壁画则以上层贵族为描绘版本,人物多是慈眉善目、慈祥和蔼。

从壁画的内容上讲,虽都为佛教故事题材。但唐代壁画是金楼玉宇、钟鼓齐鸣、佛坐莲台、天女散花,有的是华贵丰润而非粗犷消瘦,过欢乐、幸福的幻想来获得心灵的满足。而南北朝的壁画是通过悲惨、牺牲去换取心灵的超脱。

洞窟中的壁画即便大部分都已经因为氧化而掉色,又曾经遭遇到国外势力的盗取破坏,但置身其中依然能够被华夏文明千百年前的巧夺天工而震撼,那些画中的人物维妙维肖熠熠生辉,那么美好那么可爱。作为一个中国人,心中有份儿难以抑制的骄傲自豪悄悄滋长。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20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21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22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23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24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25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26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27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28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29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30张图片

虽然如今的壁画损毁残缺,但看到在莫高窟的服务中心商店中出售的由历史文物修复工作者临摹还原的壁画挂饰,还是有让人有流泪的冲动。曾经,我们的敦煌壁画就是那么美!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31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32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33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34张图片

莫高窟的第十七窟(晚唐,848~906)又名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建于晚唐。原为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bian(去声,上"巩"下"言")的影窟。十一世纪初叶,由于战乱等原因,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五万多件秘藏于此,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随着时间的流失,封门之事渐渐被人遗忘……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35张图片
【和我一起】去敦煌_第36张图片

但令人痛心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及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纷至沓来,他们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珍贵文物资料近四万件……

即便是,即便是被强盗掠走了最精美的珍宝,但传承了千百年的华夏文明、艺术精髓是偷不走的,那些掠夺者就算抢夺的东西再多也无法带走整个莫高窟、无法再造一个莫高窟。这才是我们真正骄傲的地方:你们可以窃取、可以抢夺、可以破坏、可以诋毁,但你们无法超越。

每当这个时候——置身于璀璨的中华文化遗迹的时候、脑海中徐徐展开千百年来的历史画卷的时候,我就特别的想你。如果你在,我的旅程就不会如此这般的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你会像以前一样牵起我的手随处看随处讲,讲那些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大漠孤烟的塞外时光,或许还会提一些帝王雅痞、美人情殇。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不过是挂在你嘴边的睡前故事,是哄我开心伴我长大的蜜糖。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我终没能在你的有生之年带你去比北戴河更远的地方,而你心中的万卷书却始终在我耳边陪伴着我,山一程水一程。而今,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知道你都会陪在我身边。用我的心、我的眼、我的脚,走我们的路,去你不曾去过的地方。

姥爷,我想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我一起】去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