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小播读书将陆续为大家解读国内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的作品《文明是副产品》,这是探讨人类文明起源的一本伟大的著作。探讨了一夫一妻制、外婚制、农业、文字、印刷术等人类文明产物的起源和背后的原因。全书共344页,20十余万字。我将其拆解为1.5万字左右为大家解读。
作者简介:
郑也夫,1950年生于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离校赴北大荒。在校时曾任班长,此乃一生中的极高职务,以后近40年中始终是标准“布衣”,未担任过任何一级正式与非正式的官职。在北大荒务农、造砖、伐木、采石、教书,逾八年。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读书。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获哲学硕士。1985-86年在美国丹福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因不满时下学术空气,不断跳槽,先后在北京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供职,唯社会学专业至今不綴。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主持人,“实话实说”总策划。
本书导读:
本书中国社会学专家郑也夫2015年新作,继《吾国教育病理》之后,又一获奖热门书籍。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对人类文明的再思考。易中天、梁治平、陈嘉映敬重推荐!罗辑思维十月全线营销支持,各大媒体全国知名学者专家全面力推。
作者用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从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些人类早期的最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明的产生。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事实上,人类文化宝库里的大多数东西,没有实际用处。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要比有直接实际用处的东西的知识含量大得多。无用之学最后才有大用处。
第一章:外婚制的起源
在19世纪长达半个世纪里,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思想家们就外婚制度进行激烈的讨论,为什么外婚制度如此重要?因为人类第一项制度就是针对两性和婚姻的。食和性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本能,食物可以独立获取,但是性则一定会涉及到成员和群体。通过对外婚制的探讨,我们可以探讨人类文明起源的思想史。这是本章内容的重点。
关于外婚制,麦克伦南和摩尔根提出,它是从群婚、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几个过程演变而来的。认为群婚制度是人类社会最原始和最早期的婚姻机制。当前其他的思想家韦斯特马克等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认为人类早期并不存在群婚,而存在一系列的界限分明的禁忌系统,但他并没有说明禁忌和产生和起源问题。在众多思想家关于婚配方式上最具权威的,要数1871年达尔文提出的性选择理论。他认为雄性和雌性的繁殖社会行为不一样。雄性用廉价的精子使尽可能多的雌性受精;而雌性只有有限的大个的卵子,所以需要选择遗传质量最高的雄性来赋予后代上等的能力。
关于人类的婚配制度,我们从灵长目类动物的演化中找到了一些线索。哺乳动物有四千多种,其中婚配方式为一夫一妻制的只有120种,3%的比例。而灵长目动物中一夫一妻制的占了18%。学者们发现,一般而言灵长目动物中,二态性大的物种多采取群婚制,如黑猩猩;二态性最小的长臂猿,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人类的二态性不大,也非最小,而是在灵长目动物连续谱中偏于小的一端。人类的婚配方式刚好是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以多偶为辅,上述是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同时,可以猜想二态性是性选择的结果。人类的二态性小,说明人类在漫长原始时代并没有受到性垄断的婚配方式的演化过程影响。在发现的生存于44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中,发现他们的雄性和雌性相差并不大,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在存在性。
从另外一个线索就是睾丸与体重的比例,黑猩猩的睾丸重量占体重的0.27%,倭黑猩猩的比重更大;大猩猩的睾丸占体重0.02%;人类居中,其睾丸占体重的0.08%。而在婚配方式上,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是群婚,大猩猩是一夫多妻制,人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体。其中道理何在?一夫一妻制制约了性资源不均等。群婚和一夫多妻制中都开展着雄性对性资源的争夺。而此一军备竞赛中的武器是不同的。人类并没有群婚的黑猩猩那样有巨大的睾丸,暗示着人类并未经历过群婚的筛选演化。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迄今为止最具解释力的理论,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适应与自然选择。适应的重点是个体生存和繁衍能力强,尤其是繁衍能力好,才能有更多的后代。
作者认为,狩猎很可能是人类迈向一夫一妻制的契机,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狩猎需要合作,是一种积极的协助形式;另外,狩猎武器的出现,也让群体间的体能差异不那么重要。这两方面的平衡,导致了一夫一妻制的出现。
三种婚制都有久远的历史,分别与多个物种结缘。比较利弊,则互见短长。多偶制与乱交在性选择上更有效,其雄性后代将更强悍。一夫一妻制在这方面逊色一筹,但它削弱了性资源上的激烈冲突,给了成员们更多的平等,在人类这里得以开启以合作为基础的狩猎,实现了一种新的适应。而后人类在文明上的脱颖而出,很可能是因为性资源竞争上节省出的精力所致。
一夫一妻制有其脆弱的方面,这种方式不利于逃离天地。鸟类91%都是一夫一妻制,而灵长目类动物是18%,哺乳类只有3%。曾经大部分一夫一妻制的哺乳类动物只在天敌较少的沙漠和干旱地区存活繁衍了下来。
前面阐述了一夫一妻制的阐述,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探讨在一夫一妻制下,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发展出了外婚制,也就是跟外族人结婚外婚制呢?关于外婚制,有几种说法。
1:第一种解释是:抢婚,这也是最开始学术界的普遍共识,也就是,麦克伦南认为原始人流行杀戮女性导致女性成员不足,而发展到后面就只能到外族去抢。同时认为男人到外面抢到女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
2:第二种解释是:体质,认为体质的进化和退化是人类走向外婚制和放弃内婚制的主要原因,和外族人通婚后,后代更加强壮和健康,而和近亲通婚的后代则出现很多体质不健全的问题。这样便推动了外婚制的出现和发展。提出这一想法的是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和恩格斯。
3:第三种解释:性倾向,提出这一观点的是韦斯特马克。他认为与自幼在一起密切生活的男女在一起会慢慢失去兴趣,因为更倾向于与陌生人通婚。因为他们更能激起热情和性欲望。
4:第四种解释:保护内部秩序,这一观点的是马林诺夫斯基在《两性社会学》中提出的。他认为外婚制的起源是对社群内部乱伦禁忌和文化的产物,是一种为了保护家庭秩序的做法。
但作者认为,外婚制的建立是来自于人类精神中两个力量的支撑。
第一是理性的力量,是人类对秩序的认识,对内婚将对群体内部关系产生致命的伤害,而外婚制则可以提升后代的体质。
第二是情感的力量,人类对陌生人的性倾向也是驱动外婚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两股力量的驱使下,造就了外婚制的出现。
从以上一夫一妻制和外婚制的演化轨迹可以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反差,即人类动机与这动机驱动的行为后果之间的巨大偏离。人类一开始并不是出于对“文明”的信仰,而产生一夫一妻制和外婚制的。而是一系列生存和进化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来的。就像武器的发明使人类走向了一夫一妻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样。武器的发明其实一开始是未来低于外租的入侵和获取更多的食物。人类文明的演化其实都是在无意中产生和出现,并不是有意而为之。我们将在后续更多的内容中逐步阐述这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