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雨继续落,在更多人的眼前,洗亮前尘,带去希望、热爱和幸福的感觉。”
看完编者的最后一句,合上书页,外面的大雨已经停了。
诗人的小说常常都是更加耐读的,起句的节奏就能牢牢抓住人:
“我们先前不住芒果街。先前我们住鲁米斯的三楼。再先前我们住吉勒。吉勒往前是波琳娜,再前面,我就不记得了。”
这间芒果街上的小屋,带给最敏感年纪的拉美移民女孩诸多嘲笑和自卑,然而,即便对它不满意,这间小屋也还是爸爸的,跟一家六口挤住在芒果街上小屋里的女孩,她的梦想是要有一所自己的房子:
“不是哪一个男人的房子,也不是爸爸的,是完完全全我自己的。那里有我的前廊我的枕头,我漂亮的紫色矮牵牛。我的书和我的故事。我的两只等在床边的鞋。
只是一座寂静如雪的房子,一个自己归去的空间,洁净如同诗笔未落的纸。”
逃离这里、逃离生活在芒果街上所有人、尤其是所有女人宿命般的人生是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就在心里生根发芽的念头,那所自己的房子就是远远招摇着的希望,是不愿意过辛苦辗转的生活、辛苦麻木的生活或者辛苦恣睢的生活之后的另一种可能,是为芒果街上的其他人所不曾生活过的:
“她(埃斯佩朗莎的曾祖母)用一生向窗外凝望,像许多女人那样凝望,胳膊肘支起忧伤。我想知道她是否随遇而安;是否会为做不成她想做的人而伤怀。埃斯佩朗莎。我继承了她的名字,可我不想继承她在窗边的位置。”
生活在芒果街的小屋中继续着,没有之前那么糟,也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埃斯佩朗莎应该是一个沉默的女孩。惯于在内心跟自己说话的人,在别人眼里大概总是沉默、疏离的,因为她常常会分不清,那些对话到底哪些是跟别人说的、哪一些是对自己说的。
她沉默地看着发生在芒果街上的事,记录着她遇到的每个人,常常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
《芒果街上的小屋》就像一本少女成长日记,里面有少女天真无邪关于亲情、友情的美好记忆,也有邻居们各自不幸的忠实记录。有最尴尬、难过时候的内心呐喊,也不乏对这个世界的迷思和疑问,读来倍感亲切,好像自己也是这么成长起来的,而且也将一直再这么成长下去。
十几岁的时候,以为当初萦绕在心头的疑问再过几年就能得到解答,每一个问题一定都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只是当时自己还不知道。等到三十岁的时候,发现很多疑问尚未找到答案,并且知道找到这个答案难、实现这个答案更难:
“不管你喜欢与否,你都是芒果街的,有一天你也要回来的。
我不会。除非有人让它变好了。
谁来做这事?市长吗?
市长来芒果街的想法让我大笑起来。
谁来做这事?不是市长。”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写这本书的时候刚好30岁,一直都在追问的问题有了她这一个时点的答案:
“他们不知道,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我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
有些答案是固定的,问题是变化的,又有些问题是固定的,答案是变化的。所以,有些追问,也将永远继续下去,几年以后,我们又会给它怎样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