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山禅缘

好久没有接到子轩的电话了,说完正事后他顿了顿,似乎是略有所思地问我“你怎么在庙里能待住的?”我笑了,对他说“你来了就知道了。”

是啊,来了,就知道了。

奥克兰,新西兰

我来药山缘于一场梦。原本是准备回国后去天台山小住的,航班是晚上11点50分。那天下午,收拾完行李后Cherry和Poppy也不在身边,我就睡了一会儿。睡梦中有一片竹林,竹林里有一座寺院,寥寥青烟的背后传出了一个清晰的声音,“今天不是你出发的日期”。这时电话响起睡梦终结,果然今天不是我出发的日期。

事情处理了两天,又重新定了机票。发消息去问月悟师父关于那场梦,他告诉我你去查一下湖南的药山寺。Google贴心地送来了我想要的信息,然后急急忙忙地联系药山寺的客堂,知客师慈悲地说,“你直接来就好。”

药山禅缘_第1张图片
药山寺竹林禅院

竹林禅院坐落在有着千年历史的原始竹林的怀抱中,背倚着苍翠的高山,门前就是一片潋滟的湖泊。我也是后来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后才知道,竹林禅院所在的位置在八九百年前有一座香火兴盛的众中寺。

来到药山寺的第二天一大早,正在扫地的我被一个清瘦的僧人拍了一下肩膀,“你就是那个从新西兰来的吧?”我呆呆地点头,就看他笑着说“好啊,好,就在这里住下吧。怎么称呼你?”

”可航,可以的可,航行的航。”

他还是依旧笑着,点点头,就去忙了。待扫完地正站着发呆时,那位清瘦的僧人刚好走向来,他依旧是笑着,”可航,来,我教你慢行禅。“那天学完慢行禅后我才听到知客师告诉我,那清瘦的僧人就是明影法师,药山寺的大和尚。

《五家宗旨纂要》云:“曹洞家风,君臣道合,正偏相资,鸟道玄途,金针玉线,内外回应,理事混融。不立一法,空劫以前自己为宗,良久处明之。”师父教的慢行禅很好地为这句话做了诠释。慢行禅时,我感觉到就是像一个正在带着好奇心探索世界的孩子一样,把整个世界、把每一个片刻都当作未知,细细品尝每一次的真实感觉、感受,没有任何的应该和不应该,没有任何的好和不好,只是全然的允许、全然的存在,全然细致的观察、觉知,盯着最明显的现象看。影师父说,“像一个虚脱的病人。”也是过了好久,我才慢慢地体味到慢行禅的韵味,体会到怎样做一个“虚脱的病人”。

竹林禅院内景

在药山,只要师父有时间,他都愿意与我们分享学修中的经验,为我们的学修做指导。无论是关乎修行的,还是关乎生活工作的,似乎任何问题,到了师父那里都能够轻而易举地通过佛法的智慧解决。总是好奇地问“师父,为什么在你那里佛法那么活泼,我一学就学死了?”师父呵呵的笑了,拍着我的肩膀说,“学死了简单,学活泼了不易,但是得先学死了才能活泼。”我还想说什么,他不理我,独自去经行了。当时觉得,这个和尚,就知道故弄玄虚。现在再来体会,才懂得师父去独自经行的道理。禅师就是这样的吧。

到药山后不多久,就独自前往祖师塔拜塔。走过颠簸的石子路,穿过茂密的幽林,踏过杂草丛生的塔院,再拾阶梯而上,每上一级心里都默念着“南无惟俨祖师菩萨”,终于登上平台,看到已经略有凋敝的祖师塔,不禁潸然泪下。之前就听到当地的村民说,八十年代日本曹洞宗来寻根,当时没有人知道祖师舍利的确切位置,后来日本人查阅大量日本文献,找到了大致位子,当发掘出记载祖师事迹的古老石碑时日本人跪哭一片。都说“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诚不虚也。

药山禅缘_第2张图片
药山寺化成塔(惟俨禅师舍利塔)

转塔时,脑子里就情不自禁地跳出,“我终于到了”几个大字。诵完一遍《心经》后,伴着夕阳的余晖,我写下:

无事忙中老廿三,空里哭笑证涅槃。

本来无我心安乐,生死可抛归药山。

一日师父在临湖轩开示,他说“佛教是以信仰为基础,文化为载体的真理认识体系和生命教育体系。”这句话是师父学佛多年的认识。真理的认识是随着阅历而不断颠覆的,生命的教育是随着修行的用功而不断成就的。人的思维很容易陷入二元对立中,在不断地颠覆二元思维时就在趋近般若智慧,这时如果再有用功的修行,菩提心随之养成。在药山的日子里,越来越体悟到“师承决定学修,学修决定智慧,智慧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布局,布局决定结局”。今生有幸得遇善知识,人生大幸!

我在药山的禅缘中,也有来自老和尚的加持。师父不常提起老和尚,但从师父的只言片语中我能够感受到老和尚如海的慈悲,淡然的心态。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和尚写字是写字,读书是读书,不起分毫妄念。反观自己,很少能够一心一意做事情,常常是一边做事一边打妄想。给我感触最大的是师父给我看的老和尚的一段开示,开示中老和尚说“你觉得除了你以外的其他所有人,谁倒霉比较好?”老和尚代众生受苦的修为是我修行的标杆。

在药山的时日越长,越能暴露出自己的习气,也就越能让自己成长。尤其在坐禅和拜忏时。每每坐禅到关口,总会升起巨大的畏惧感,因为自己害怕孤独,不敢面对孤独。拜忏时更是反省检点自身的时刻,激励自己努力实践“慈悲喜舍”四个字。成长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我不得不面对那些我在社会中逃避的现实,从而思量应对。痛苦过后却是法喜充满的模样。“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没有什么比养成菩萨人格和成就自己的道心更重要的了,不是吗?

竹林禅院内景

前几日,漫步在湖堤上,想起过往,想起自己在药山的这些日子,随手记录下了这首诗:

离欲别尘辞远乡,苍山竹海霭茫茫。

九千里路寻梦出,十年辛苦作空窗。

碧水青天云恣以,药山一句心中往。

台宗圆里寻教门,曹洞禅法意风扬。

我与药山的禅缘,早已开始。

子轼

9月30日于常德泽云酒店开题,11月14日完稿于回家途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药山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