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闲暇时候爱好街舞,虽然是个半调子菜鸟,平日对练习也充满了热情。就像上这么多爱舞文弄墨的人,没有哪个不想把自己的文字发给大家看的,学舞蹈的人也一样,不论水平如何,没有哪个不想在舞台上一展身手的。笔者也尝试着参加了几次小型演出过一过瘾,通过这个过程却发现,在日本存在着一个普遍而奇特现象,即参演人员的门票配额制度。
参演人员的门票配额制(ノルマ制)
顾名思义,门票的配额制即将门票按一定数额分配下去,无论实际卖出多少,也会被强制回收相应的金额,而承担门票配额的一般是演出方以及企划方。这样的制度保障了即使没有太多宣传的小型演出也能顺利开展,但同时又存在很大弊端:完不成门票配额的情况下,演员们不得不自掏腰包买单。
到底配额多少钱的门票?
笔者在涩谷和新宿之类的地方参加过几次稍微大规模一点儿的livehouse和showcase,均为可以容纳500人以上的场地。报名费大约3000到10000日元,门票每张在3000到5000日元,笔者作为最底层的演员,门票配额数量一般在4到8张。再加上额外花费的服装费,排练场地费,参加一次演出下来的总费用有时高达5~7万日元,快够单身人士付一个月房租了。这样的负担对笔者来说也不小,所以即使有演出机会,笔者以及身边的朋友也并不是每一次都会积极参加。
这种制度以乐队或舞蹈的livehouse演出最为典型,同时在芭蕾,话剧,合唱团,乐团,传统的日本舞,单口相声等表演领域也都普遍存在。在日本,说到有某个演出机会的同时,一定会附上“门票配额XX张”的条件。甚至在赫赫有名的宝冢歌剧院,传说如果想要不断晋升出演更重要的角色,除了实力之外,能卖掉多少门票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完不成公演门票配额任务的演员有可能被残酷地辞退。笔者不过是把跳舞当爱好,偶尔去参加演出体验一把罢了。对于真正以表演事业求生存的人们来讲,长期负担门票配额却是个大问题。底层演员的配额数量是最少的,随着演员地位的提升,配额数量也不断翻倍,几百张都是常有的事,这意味着一次就要好几十万日元的花费。而且越是重要的大规模的演出,门票配额的金额越大。
只在日本特有?
其他国家很少采用这种门票配额制度,比如按照中国大陆的默认行规,收入由场地方和乐队方三七分,欧美常常以酒水收入做为很大的收益来源。日本为什么会发展成以门票配额制度为主呢?通常的解释是,日本地方狭小,没有大量贩卖酒水的条件,场地器材照明等费用基本都来源于门票收益,而万一无法保证观众数量,注定是亏本,所以只能依靠在前期就预售给演员足够数额的门票来保证演出的顺利举办。livehouse的门票也经常包含饮料券,但往往需要再添一两百日元才够在吧台买到一杯远远不值其价格的掺水可乐,而观众往往抱着“不买岂不浪费了饮料券”的心态都会去买一杯。livehouse依靠门票配额制度保证了安定的资金,避免了亏损的风险,从而能够持续地为演员们提供表演的场所和机会,在这方面该制度确实有存在的意义。但是livehouse依靠演员卖票,演员依靠卖票获得参加演出的机会,这种恶性循环在没有发展出其他有效收益方式的条件下是很难终止的。其他表演形式也都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稳定的收益,不得不说已经是日本不成文的规定了。
门票卖给谁?
演员们为了得到演出机会,首先不得不自掏腰包买下配额的门票,下一步只能靠个人想办法尝试回收资金,尽量减少自己的经济损失。那么究竟可以卖给谁?
卖给亲友—— 亲友人数有限,刚开始还能厚着脸皮请求表示一下支持,到后来就不好意思每次都麻烦亲友支持了吧?
网上打折拍卖——即使损失一部分也认了,能卖一点钱是一点!问题是,如果不是什么火爆的演出,能有多少人买呢?若真是火爆的演出,也不至于在网上打折拍卖了。
送给亲友——对回收资金彻底不抱幻想了,只求别浪费了自己花的钱!可是免费请亲友来看,人家也不一定感兴趣。明明是自己辛苦练习的一次才艺展示,变得好像不得不低三下气恳求别人大驾光临来捧场,太憋屈了。
总而言之,自掏腰包的占绝大多数。
那么是不是熬出头后就没有这个苦恼了?并不然。渐渐有点名气了,配额会更多,依然要想方设法动用自己的各种人际关系来卖票,比如粉丝团,业务上往来的人。除非有朝一日真正功成名就,再多的配额也不愁卖不出去,或者成了四处受邀请的大牌,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有哪些危害?
最明显的危害当然是打击演员的积极性。这个制度设下了一道金钱门槛,使得那些出身寒门的子弟限于钱袋子的窘迫,只能停留在小规模的演出层面,迟迟得不到发展,甚至被迫放弃演艺事业,最终只有那些家底殷实的人才有能力长期留在圈子里。卖不出门票,实力再强也无处施展;只要卖得出门票,谁都可以来演出吗?这种怪现象严重限制了新人的成长和艺术发展的范围。
另一方面,livehouse表面上负责了演出的宣传,实际上却是演员们在承担卖票的任务,livehouse反而对招揽顾客的生意没有实质上的责任了,反正无论如何都可以保证收入。这么一来,livehouse本质上的顾客并不是来看演出的观众,而是演员们。原本应该以表演为中心的演员们却被加上这种额外的压力,livehouse的角色和意义也令人匪夷所思起来。
况且,那些出于面子上过不去而被演员们请来的观众,并不一定对演出本身感兴趣,台上演员自演自嗨,台下的观众等到该看的人上了台,拍两张照片完成任务,就默默地躲角落去了,或者干脆离开,整个live的现场效果反而达不到最好。
一场好的演出取决于方方面面,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表演本身的水准。目前中国大陆的livehouse也日益增多,正规化的却并没有多少家,各种模式都还在探索阶段。在商业文化氛围中,艺术的生存之道并不纯粹,但是如何有效维持运作,使得艺术能够尽量排除杂念回归其本身,笔者相信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
本文完全是一个业余爱好者结合自身经历的一点浅薄的看法,业内人士请留情勿喷。
返回《东瀛杂呓》目录
下一篇:4.4 通勤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