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也非常努力,却成绩总不如意?
---那么多的新知识,怎样才能快速学习?
---大脑里的东西能有一张清晰的图片么?
---思维导图我也在用,但是怎么才能更好呢?
一切探索源于恐惧,自己的恐惧之一,便是在飞速的社会变革和知识爆炸中失去方向,跟不上,学不会,变得混乱。
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要对自己的思维体系进行结构化建设。包括学习的方式,以及知识的建设。
结构化的理论基础
记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我们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加工越丰富,越深入,其实记忆的效果越好。比如说,通过联系记忆,图形记忆,记忆的效果和时间都会比死记硬背强很多。
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已有知识上面的知识拓展。机械的学习,被动的接受新知识,是大多数人学习的方式。但是,如果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在大脑中进行有效的组织,就可以像建造房屋一样,对框架,内饰进行逐步构建,最终在大脑里呈现的是一种具象的map。
认知负荷。每个人的学习容量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容量中进行知识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有效的编码方式将大量的知识浓缩于可解释的自我编码中,同时又将这些编码进行合理的架构。减少冗余信息,提高记忆效果。
语言和非语言编码。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可以分成语言可描述的和图形化的。这两种不同方法,在结构化知识塑造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通常两种方式是互补的。
线性思考与非线性思考。线性思考可以进行深入的知识学习,而非线性思考,可以有效的帮助构建立体的空间和对事物的联系认知。
思考的几个层次
概念。我们认知一个事物的时候,首先就需要对这个事物进行定义,确定它的属性,特征,规律。比如说三角形:由三条边周围相接构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再细化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相关的定律有勾股定理,中垂线定理等等。思考的第一个层面就是概念的认知,只有对一个事物的基本情况了解,才有下一步的探索。
联系。联系就是结构化知识构建的第一步。当说到苹果的时候,你的第一层思维可能是一种红色的,球体状的水果。但是进一步从水果领域里联系,会想到桃子,梨等其它同类的水果。联系是在同一个领域和思维框架里面的思考,可以把很多有单属性相关的事物进行组织。
激发。激发则更加脑洞大开,继续就苹果来说,你可以考虑到苹果手机,《小苹果》。这个程度的思考看似有点不着边际,但实际上会在大脑里建立更加发散的思考。
高段位的思维导图
基本原则要遵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结构化思维训练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尽量用关键字,不要用长句子;
----使用图标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表达重点;
----父节点与子节点之间的关系要符合整体的逻辑;
----不同的分支直接可以建立联系;
----整体框架要有逻辑性。
不是目录的复制,而是自我理解的表达。在读书过程中做思维导图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根据目录先把思维导图的框架弄出来。其实这种方式对于理解书中的内容是非常不利的,这种方式的思维导图绘制往往就是图书的摘抄,没有真正的对书本的知识进行自我理解。而真正高段位的思维导图,需要对书中的知识进行抽象和理解,同时与旧有的知识进行结合,才能做出高质量的思维导图。
可视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思维导图需要一些图标来进行表达和逻辑指导,这个时候在记得可视化的图标是为了更好的体现中心,而不是喧宾夺主。过多的图像会造成混乱,反而影响表达。
多场景思维导图使用。听说读写讲,这些场景下,都可以主动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主动探索知识的联系和激发。在这个过程中,结构化自己的知识和思维。
反思自己的结构化思维缺陷
发散性不足,导致结构不清晰。这种现象在读书中尤其严重,读书的时候,也是从目录的角度出发,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抓取书籍的核心内容,把书读薄。
快速学习不利于结构化知识构建。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追求快速学习,求快会导致心态的焦虑,更多的看到了数量,而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联系。
深度思考,穷尽知识的本质。这里的缺点在于在要求自己深度思考的时候,和其它知识的联系不够。对本质的探求缺乏,这些都需要在思维导图的使用中特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