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目的
调研网易蜗牛读书的用户需求、业务流程以及基本业务逻辑。同时从网易蜗牛「写书评」板块中寻找对于微信读书是否有可借鉴之处,然后对微信读书进行迭代升级。
二、产品概述
(一) 网易蜗牛阅读(IOS V1.7.4)
网易蜗牛读书是网易推出的全新阅读产品,这款阅读App可每天免费读书一小时,以“时间为付费”维度,专注于精品出版书的深度阅读。
1、产品定位
致力于为热爱阅读的用户提供沉浸、简洁的电子阅读体验,并希望与用户一起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移动阅读社区,满足不同阅读层次用户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2、用户定位
高质量阅读,乐于分享、交流的阅读爱好者以及热爱输出并想要获取关注的评书人。
3、功能模块
总体来说“网易蜗牛”分为领读、分类、书桌三大模块,版本1.7.4的这三个模块界面如下图所示:
(1)领读:领读模块中呈现以推荐书籍为导向的优质书评,书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限于点评,更有由书籍引发的人生思考、历史哲思等,引人入胜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顺水推舟式的在书评中列出推荐书单。
领读页呈现给读者的内容有两大来源:网易蜗牛编辑推送的书评和经过网易蜗牛编辑人工筛选的UGC,因此领读页呈现的内容均有较高的质量保证。
(2)分类:分类模块提供用户一种按照出版商和图书类别搜索书籍的方法。优质出版专区包括上海译文、理想国、译林出版、买过、读客等,分类维度多达27种,囊括了心理、历史、社科、非虚拟、生活、互联网、经管等类别的精品书。
(3)书桌:展示用户在读书籍和今日剩余阅读时长,特点之一是书桌上仅呈现三本在读书籍,其余书籍需进一步点击进入书桌查看。新用户则显示“发现更多图书”
(4)我: 个人中心新消息通知用户、阅读记录以及一些自我管理的展示。
(二)“网易蜗牛” VS “微信读书”
“网易蜗牛”和“微信读书”的产品逻辑均遵循读者阅读书籍的基本环节来设计,即“找书—阅读—输出”,接下来围绕这三个环节对两个App功能上的异同点进行梳理:
1、找书
(1)网易蜗牛阅读
可通过分类、领读推荐和搜索查找书籍,查找到的书籍可加入书桌。书桌上最多呈现三本书籍,其余书籍需要将书桌展开才能看到。这样用户就会 更加专注与当前页的书籍。
(2)微信读书
找书过程则加入更多社交成分,如通过好友在读为用户推荐书籍,或者直接通过查看好友的书架发现好书。
2、阅读
(1)蜗牛阅读
(1-1) 按时间付费进行阅读,且用户每日可登录App免费领取不可累计的1小时当日阅读时长。
(1-2)推出“共读”功能满足用户组队读书,共享批注的需求
(2)微信读书
(2-1)遵循传统的书籍售卖方式,以书籍为单位,并通过阅读时长兑换书币的形式鼓励用户多阅读。缺少“微信读书”强大的社交背景。
(2-2)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随时看到各页面上所有用户的批注并进行交互。
3、输出
读者通过输出内容的方式表达和分享自己的知识沉淀。
(1)蜗牛阅读
领读者输出内容以推荐书籍为导向
(2)微信读书
分享则以社交互动为基础。
(三 )「写书评」功能点差异对比
三、网易蜗牛阅读「写书评」需求分析
(一)分别从领读者、阅读者、运营人员归类需求点如下:
(二)分别领读者、阅读者、运营人员归类需求点如下:
四、业务流程分析
五、业务逻辑分析
从上图的业务逻辑可以看到,由领读人输出书评,再由网易蜗牛运营人员对其书评进行把关,并将优质书评推送至领读页。然后通过优质书评、赠送阅读时长等方式激励和鼓励阅读者向领读人转化,从而形成一个生成优质UGC的正向循环;同时阅读者通过关注、评论、点赞等方式与领读人进行沟通,逐渐生成一个基于书评的社交模式。
六 、“微信读书”是否应借鉴「写书评」功能
微信读书不应该借鉴蜗牛阅读的「写书评」功能。分别从产品定位、用户需求和运营逻辑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 产品定位
1、微信读书
(1)基于微信关系链的阅读App,用户通过微信读书可以和好友一起发现优质好书、和好友讨论交流碰撞、和好友比拼阅读时长等。
(2)微信读书中,评论的形式偏向于短篇幅甚至碎片化的讨论。
(3)微信读书基于熟人关系的阅读定位。
2、蜗牛阅读
(1)产品重点是精心打磨基于熟人社交的移动化、个性化、碎片化的阅读体验,评论功能自然也是服务于这种基于社交的阅读体验
(2)长篇幅优质推荐评论并不适用于这种基于社交的产品定位。
(3)引入名人大咖创作优质的书评在先,从而达成用户生成UGC的冷启动。
(二) 用户需求
1、网易蜗牛
(1)从普通用户到领读者需要一个转化过程,毕竟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具备输出优质书评的知识基础和写作能力,也就是领读者和阅读者是两个不同的用户群体,这两个群体虽然有所重叠,但是每个群体待满足的需求是不同的。
(2)写书评的功能更多地满足作家、某些领域的KOL等领读者的输出需求。
(3)对于阅读者来说,对书评功能的需求在于获取推荐和泛读。
2、微信读书
(1)用户群体是普罗大众,用户更多以阅读者的角度使用App,而输出内容多以精短的评论为主,需求点在于获得好友点赞、通过与好友阅读时长比拼获得成就感等等。
(2)“获得推荐”的需求也可以通过查看好友在读,以及微信读书本身的个性化推荐得到满足。
(3)“泛读”的需求也已经通过每本书籍详情页下的相关公众号文章得以解决。
(三)运营逻辑
1、蜗牛阅读
(1)最初通过蜗牛小编和大咖领读的优质PGC来刺激、培养、转化用户成为领读人,从而形成不断生成UGC的良性循环,完成写书评的冷启动。
(2)蜗牛阅读中书评无处不在,这也极大刺激用户的输出需求。
2、微信读书
(1)运营逻辑不同,微信读书已经拥有微信用户这一庞大的流量基础,不需要利用优质的推荐文章来吸引流量。
(2)在产品设计中也没有过多书评的入口,因此微信读书的用户对于长篇优质书评推荐的需求不容易被激发。
(3)从推荐方式的角度看,微信拥有一套完善的基于社交的推荐机制来满足用户找书的需求,这也与其产品定位紧密结合。
(4)微信读书的“想法”界面会推送一些来自公众号的长文阅读,用以满足用户泛读长文的需求。
七、总结
虽然对于“微信读书”来说,「写书评」功能没有照搬模仿的意义,但是还是有以下可借鉴之处:
(一)个性化推荐
1、 如上文运营逻辑中提出,微信读书的“想法”界面会推送一些来自公众号的长文阅读以满足用户的泛读需求(如下图所示)。但是在两位阅读偏好截然不同用户的微信读书上,同一时间段多次刷出相同的推荐文章,因此可以发现这些文章并非个性化推荐,而是一种按照某一时间段文章热度进行推荐。其实这里可以效仿“蜗牛读书”对书评的个性化推荐以增加点击率,提高阅读量。
2、 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个性化推荐。
3、方案
方案如图所示:
(1)迭代新版本,用户在新版本登录时给用户推送一份用户阅读兴趣调查问卷,后期根据用户的这个调查问卷的结果适当的给你用户推荐优质的图书。
(2)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后台记录用户的浏览记录,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给用户推荐相关类型的书籍。
(3)推荐用户好友喜欢的书籍,适当的将用户的好友推荐点评优质的书籍推荐给用户,这样可以增进用户与好友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可以提高用户的粘性。
(4)用户好友直接推荐
(二)内容运营
“蜗牛阅读”的成功之处不仅在其特色领读功能,更在于其对于优质内容的运营。“微信读书”虽然定位于社交,但是热爱阅读的用户对于优质内容的需求一定不在少数。其实用户希望看到优质推荐文章的需求场景是存在的,如果微信读书中无法满足用户对优质推荐内容的需求,用户也许会将部分时间花在去“豆瓣”“蜗牛阅读”等竞品中寻找推荐。
而对于移动产品来说,用户的时间是产品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如果能提高上诉“想法界面”推荐内容的质量,并结合中“(一)”所说的个性化推荐,将更大程度上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用户粘性,同时使用户花更多时间在“微信读书”。
微信阅读可以借鉴蜗牛阅读优质推荐文章,来满足用户对优质推荐内容的需求,这样就可以增强用户的粘性。
微信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给用户进行用户阅读习惯个性化推荐,这样就符合了用户的需求,就想今日头条的广告语一样,‘你关注的才是头条’。推荐与用户关注相关的优质书籍。这样可以通过让用户打开软件时发送一个链接,引导用户选择个人阅读爱好标签,以这个结果初定用户的兴趣所向,初期以用户选择的标签进行推荐,后期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