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假离婚的时代,什么才是刚需?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因担心楼市收紧传言成真,上海市民排队离婚,将一些区的民政局挤爆。

其实,这种因为房子问题去办假离婚的事情,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而且也不是这几年才有的怪象。之所以又生感慨,是因为最近发现了一个“另类”,有一种发现“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感动。

这个“另类”,就是我的一位大学老师。严格说起来,他不能算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们并不在一个系,我只是慕名听过这位老师的一些课程。

老师来自一个一穷二白的家庭,当年博士毕业到学校任教时早已结婚,对学校的一套两室一厅房有很现实的需求。可是老师的情况不符合当时学校的分房政策,因为房子只分给无房产的老师,而师母所在的学校,早已分给她一个单间。所以当时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两人离婚,并且单间房划归到师母名下。

老师回家和师母商量,要不要假离婚。在这样大的诱惑面前,谁都难免动摇,更何况失去这个机会,以他们当时的经济条件来算,几年之内也难自己买房。但是他们考虑了一晚上之后,决定放弃房子,不离婚!

没有分到房蜗居的那几年,老师和师母互相扶持,生活得十分幸福。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很多年之后终于拥有了一套当年只要办个离婚就能得到的房子。

老师和师母也是在吵吵闹闹中一路走来,可是师母会说,她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不管多难,她和老师两人从来没有想过离婚,连假离婚也没有。

老师和师母都是对爱情和婚姻十分珍惜的人,都很看重能够让彼此相识相知的那份缘份,视缘分为某种信仰,不希望这个信仰屈服于一些不重要的现实。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老师不懂变通,有一种知识分子的迂腐,所以如果这些人面临同样选择的时候,多半会走上假离婚的那条路。就像新闻里那样,即使是一个并没有得到官方证实的谣传,也能掀起这么大的波澜。而且,这和当年那种不花钱分房的情况相比,还差了一个等级,如今的假离婚只是为了在买房上获得某种优惠或资格而已。

每个假离婚的人似乎都有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理由,去为这种荒唐的行为做最无奈的解释,即使得不到支持,多少也能获得些理解。比如为了买房优惠,为了孩子上学,还有前几年的为了生二胎,等等。然而不管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掩盖不住他们对婚姻的真实认知。

如今的中国人,对婚姻既看重又不看重。看重是指中国人对那张结婚证书都有强烈的需求,到了一定的年龄,每个人都十分迫切地要领到它。就像获得能够体现个人能力的那些证书一样,通过拼命的复习和考试拿到它们,然后又很快忘记那些知识。以这种心理来衡量的话,相较于买房,结婚证才更有资格被称作国人的“刚需”。不看重是指这张证书含金量太低,结婚后难得看到用心经营夫妻关系的人,婚姻本身的价值不及婚姻里的各种利益考量,导致婚姻关系十分脆弱,必要时让位于其他事情(比如假离婚),或者干脆真的离婚。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告诉我们,呼唤与被呼唤很少能相互回应。或许有些人是因为婚姻里没有遇到那个能够回应自己的呼唤的人,因此从内心里贬低了自己婚姻的价值。或者有些人从来就认为,在这个现实的世界,没有什么是可以超现实的,所以一切都需要为现实服务。现实既然需要假离婚,那就理直气壮地假离婚。

歌手张宇有一首《给你们》是婚礼常驻歌曲,里面有这样一句歌词:“一定是特别的缘分,才可以一路走来变成了一家人。”很普通的一句话,可是细细想来让人感动。我想,在领到结婚证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如果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中,能够逐渐领会到那张证书不是一张只值几块钱的纸,而为它注入一些信仰,让它变得无价,那么它也就能够“从一而终”了。就像我的老师和师母,因为守护了自己的信仰而收获了难得的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排队假离婚的时代,什么才是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