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62,9-3-2,万章章句3-2》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62,9-3-2,万章章句3-2》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今天是丁西年丙午月庚子日,六月十九,2017年7月12日星期三。

共工,是官名。三苗,是国名。驩兜、鲧,都是人名。幽州、崇山、三危、羽山都是地处偏僻至极的边远地区。

上一节孟子讲到,舜不仅不杀弟弟,甚至都不是流放,而是封他为诸侯,封地叫做有庳。

万章问道:"我理解的圣人,不会为了私情而不惜损害公法的公信和威信。舜就严厉处置过当时的四大恶人:共工、驩兜、三苗和鲧。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国的君主诛杀在三危,把鲧诛杀在羽山。这样的处置,天下人没有不心服的,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这四人自身凶恶不仁,引起天下人的共愤,舜为天下除害,刑罚恰当,所以人心信服。象每天琢磨怎么杀哥哥,这种用心险恶、行为恶劣的人,可谓恶到极致,说他跟四恶同罪都说得过去,舜却封他做了有庳的诸侯,安排他治理民众,这种忍心杀哥哥的人,对百姓能有什么仁慈之心呢?想必大肆残虐,给一方百姓带去深重的苦难吧,有庳的百姓有什么罪而要承受这样的毒害,难道说,这是仁人能得出的事吗?舜对外人,用律法流放或诛杀,对弟弟呢,徇情不说,还封侯!他不忍割舍兄弟之情,难道忍心看着百姓陷入忧患苦难之中吗?仁人能干出这种事吗?我实在不能理解。"

这一节,孟子的回答,解决了第一个疑问,即,为什么弟弟这样害他,却反而封侯?第二个疑问,即,封这样一个弟弟当诸侯,那一方水土的百姓要遭殃了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留待下节。

孟子说:"对于仁人来说,遇到处理兄弟之情的问题,也是大原则管小准则,大原则是只论情,不论法。"

"大义灭亲",这在儒家价值观中属于畜牲。不仅中国的儒家如此,父子兄弟亲人之间互相告发,这在世界各民族大部分文明中都是明令禁止的。

孟子说:"舜封象做诸侯,就是仁人的用心,这一点千真万确没有错。通常而言,遇到横逆不顺的情况,往往忍不住怨怒之意,既使暂时忍住了,也只是强力压制埋在心中而已。仁人对待兄弟却不是这样,兄弟忧跟着忧,兄弟喜跟着喜,既使冒犯到自己也不会记恨,既使有可怨可怒之事,随即消释,不会藏怒,不会让怨怒之气过夜。"

说到这里,王阳明有一个消解怒气故事,他曾经接到一封信,读后非常生气,就丢到一旁。过了很久,气消了,再读,气又涌上来了,又丢到一旁。又过了很久,气又消了,再读,气又涌上心头,又再丢到一旁⋯如此这般,直到读这封信一点气都不再生了为止。当时读来忍俊不禁,事后想想沉思良久。曾国藩也说:"公文里面好修行"。这功夫,真真是事上磨炼出来的,躲到深山老林里是享清闲,不是修行。

孟子总结说:"仁人对待兄弟,只知道亲之爱之,尽到友爱之情,使彼此爱护珍惜而不做责善的要求,这是仁人的做法。如果因为弟弟仇视自己就把他视为外人,这就不是仁人。"

孟子答得干脆直接斩钉截铁毫不含糊,想必万章闻训陷入沉思。我亦如万章。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62,9-3-2,万章章句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