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要教出怎样的孩子?

    今天我和师老师受邀参加某小学的团辅活动,去为六年级的孩子上SEL课程。一共21名同学,来自六年级不同的班级,全部是男生,他们是学校足球社团的孩子们。课程进行了90分钟。进行了三项活动。第一,画出心目中的教室。第二:说出“烦恼与愿望”活动。第三,阿德勒圆桌会议。围圈互相讨论三个问题:如何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如何知道自己在集体中有价值?说一句你曾经听到的鼓励的话,或描述一件被鼓励的事情。

      在课程进行前,我们和同学们做了班级公约。请学生头脑风暴如何进行一场有序、有效、顺利的活动?刚开始孩子们的答案是玩儿、谈理想。后面在我们的引导下,强调活动主题已定好,如何有序有效的进行。引导孩子们建立的公约是:班级里只有一个人说话,其他人保持倾听;发言前请举手。但在活动进行的90分钟里面,这项约定起到的作用的时效并不长。基本上需要3-5分钟提醒一次。同学们的坐姿也表现得很散漫。其中有一位同学是班级里的班长,但并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               

      活动进行中,请同学们画出心目中的教室的时候,发现21位六年级的孩子画得偏多的是现实中的教室,黑板,座椅,老师标语。我们曾经为3、4年级的孩子做过类似的活动,他们画的教室有太空舱、行走中的怪物、悬崖上的教室、花园等。接着再进行烦恼与愿望的表述时,第一次允许孩子说“过”,结果21个孩子,只有五名同学表达了愿望和烦恼,其他16名孩子都说“过”。有的感觉是没有准备好,有的感觉是懒得说。于是第二轮要求不允许说过,每一个孩子都要表述出自己的烦恼和愿望。有五个孩子说到的烦恼事是与学习有关:放学后还要去上补习班,、做完作业后还要做父母布置的额外的练习题、有三个孩子说到班级里面打架,不团结,不和谐的现象。通过大家的描述,可以看出来,班级里面存在很多的挑战,而且学生们规则感不强,尊重感也缺少。

    因为今天有督导团到学校来检查,在我们的活动结束后,督导团的领导还没有走进这个教室检查,所以学校的老师要求学生继续坐在教室,不能乱动。当有孩子在动和说话的时候,老师在旁边喊到:都给我坐好,不许乱动,今天是学校领导检查,我要发现谁乱动谁说话,明天就一个人站在教室门口,把xx读十遍。

      这是一个缺乏尊重的氛围,老师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和学生之间也缺乏尊重。我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在上面讲,孩子们没有表现出倾听的尊重,其他孩子在发言时有,同学在旁边评价,甚至嘲笑。

      当我们在询问孩子,让他们说出他们曾经受到鼓励的事件,或者听到鼓励的一句话。21名孩子只有三名孩子,说出了曾经受到鼓励的事情和听到的鼓励的话,一名孩子听到鼓励的话是老师说的,“上课时回答问题正确,你做的很好”;还有一名同学回忆,曾经打篮球时遇见一位叔叔,鼓励他,“只要你多练习就能投的很棒”,结果他现在打篮球真的挺不错。有一位同学说,他听到的鼓励的话是父母给他说的,“你考试考的好就给你买玩具。”其他的同学都说没有被鼓励过了。于是我让孩子说一说,他们听到最扎心的一句话。孩子们会说“怎么才考这么点分数呀?”“怎么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呀,猪脑子吗?”还有一个同学说道,回到家,父母什么都不问,只问成绩,让他很受伤,甚至都流下了眼泪。询问孩子当听到这些语言时是什么感受,大家说难过、生气。询问他们有什么决定,孩子们说想找个人打架,在班里谁惹我了,我就打谁,我接着问:“会有什么后果?”同学说:“被打的告家长和老师,然后我接着被训。”还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们,他的做法就是忍着。然后其他同学吐槽:“你还忍着,你够爱打架了。”这个同学赶紧解释:“我以前经常打架,现在能忍多了。”

      通过今天的活动,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教育是一件是个任重而道远过程。教育不仅仅是教得眼前好,更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长期品格。不能通过奖励、惩罚这样短期有效的办法来让孩子短期成绩好、暂时听话,而忽略了孩子长期品质的养成。孩子的成绩技能或许通过后期的努力是可以提高,和改善的。但孩子的心理成长错过了关键时期,将影响他以后一生的成长。有些心理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表现出来,但在后期,通过不断的积累,埋下了炸药包,突然有一天,一个点引燃了导火线就会爆发。所以小学的老师不能说,我只把这六年管好,成绩抓好,至于以后再有什么问题,交给初中的老师去管吧。初中的老师不能说我就把我初中三年管好,以后会怎么样?到社会上去检验吧。不把孩子的心理问题疏导好,不关注孩子的内心,只会培养出,高分数、高智商的社会炸药包。

        如果我们发展的是一条类似“君管民、领导管下属、老师管学生”的以控制、奖惩为手段的“纵向关系”,那么在这种关系中,互动的方式是“控制-反抗”、“不尊重”、“不平等”,而每一个人不会一直处于被管束的下层,当学生成为班干部,当高年级学生遇到低年级学生、当身体强壮的遇见身板弱小的,他们是否成为纵向关系中的上层,是否会模仿他们曾经遭受的方式。我也似乎有点理解了,为什么公交司机用不尊重的口吻催促乘客上车,赶乘客往后走;为什么城管粗暴的管理小贩,为什么去一些单位办事遇见“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

        我们接触过幼儿园的小班,到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我们发现孩子年龄越大,虽然知道的知识越来越多,懂得道理越来越多,但好奇的探索,求知的渴望、纯真的信任在孩子们眼里越来越少了。

        希望在校园里,老师们、同学们常说温暖的话,常做温情的事,用我们的责任,让孩子的好奇、求知、纯真保持的更持久一些。

仅供内部交流,请勿转发。感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是要教出怎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