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聊没聊(一)

大家好,他叫吴三儿,姓吴,因位居叔位,故单名一个“三”字,又因北地旧俗,故唤作“三儿”。

吴三儿原产于肚儿城。肚儿城是北地的一座旧城,因形如胃肚儿,故叫做肚儿城。诸位看官如果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明白呼兰河镇的制式,便隐约可知肚儿城的大小了。这肚儿城一经两纬,仅有三条街道。这三条街不长不短,大概自立城之前就已供人践踩了。然而在吴三儿的眼里,事情却是这样的:肚儿城的街道起初是“┐(读做“折”)”字样的;尔后却是“T”字形的,接着又是“丁”字式的,最后才成了“工”字状的。基于这样的事实,吴三儿难免要觉得,肚儿城的每天都是新的,反正他长到这般年纪,并没有离开过肚儿城,所以并不清楚比“工”字笔画复杂的城市多了去了。而且肚儿城不仅小,还四面环山。一条大河凿山而来(严格地说不能叫“凿”。北地是积土成山,而非他地是垒石成山,故不应算“凿”),在肚儿城的地界上旋了一个弯儿,留下一小片浅滩,又凿山而去了。肚儿城的先辈们便在这浅滩上筑墙竖门,建起了肚儿城。然而千百年过去了,就算到了吴三儿即将产出的时代,这肚儿城也依旧是旧时的模样,似乎并没有长大多少。吴三儿站在东门的门台上,依稀可以眺见依着西门门柱的人五叔,这时候往往是在傍晚,又常常是人五叔刚和自己的婆娘干过架,一个人出门生闷气。吴三儿站得高看得远,不但看得见生气的人五叔,还听得到人五嫂破锣样的哭腔,便知整个肚儿城都已在自己的眼下了,于是心中就要升起一种异样的胜利,越发要喜爱这陈旧的肚儿城。

可惜的是,吴三儿站在门台上眺望的时代已不可考,大略是其初识“T”字形肚儿城的时候。然而乌飞兔走,斗转星移,时光荏苒,树长人高。肚儿城已然由“T”字形变成了“工”字状,而吴三儿确也早已不屑于攀爬那一米高的门台了。这个时候,他刚以优异的成绩搬出了肚儿城内的上横小学,搬进了肚儿城外的上横中学。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虽然肚儿城只有三条街道,但随着新时代新生命的降临,她却也显得越发拥肿了。故笔画虽同于祖制,但形式却发生了诸多变换,比如延长了双横,又添加了若干小竖。故而,如果你非要细看,便会明了这新时代的肚儿城一定更像是横卧的“日”字,或是横躺的“目”字。这一点大家皆心知肚明,但这又何妨呢?祖宗的法制总是要变的,礼会崩乐要坏,是这个时代的通病。更可靠的理由是,这样的事情难道只是一次两次么?就像人五叔和人五嫂常常干架一样,干架了又怎么样?不过是闷一锅烟,或者是干嚎两嗓,日子还不是照旧地过?

由于吴三儿新进了上横中学,所以在这里我还要复叨几句。俗语说,百年基业,教育先行,因此肚儿城的教育事业不可小觑。在这小小的肚儿城内外,累计有小学两所——上横小学和下横小学;初中两所——上横中学和下横中学;自然,高中亦是两所——肚儿一中和肚儿二中。根据上面的意思,大概是放养不如圈养,所以便发出号令,让方圆百里的孩子都集中到肚儿城学习,这样也可以集中力量办教育。譬如肚儿城的邻居名塔县,虽也是一座北地小县,却也是一座教育大县。名塔县早先并不叫名塔县,但由于历史机缘,一座古塔突然变得光辉灿烂起来,一时间天下皆知,妇孺皆闻,于是呼应时代潮流,更名曰“名塔县”。这塔虽然出了名,却似乎也忘了乡里,并没有福泽名塔县。故虽和肚儿城相隔不远,经济却略有差距。肚儿城的人知道这样,不免要自傲起来,但想到教育比不过人家,又总是要愤愤起来。肚儿城虽然城小人稀,却也要大力抓教育,从这众多的学校中便可见一斑。

而我们要讲的,恰恰就是从这个时代,从这座旧城开始。

——Hg
成文于二零一三年十月二十六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聊没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