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3

暴力沟通下,小侄子再次离家出走了……




2019-03-23_第1张图片

今天真是紧张忙碌的一天。

早上送完孩子到幼儿园,从深圳搭乘大巴车前往东莞与客户谈员工福利礼品合作事宜。遇上塞车,比原定的车程迟了将近40分钟抵达目的地。

彼此相见甚欢,聊完踩着点赶回车站,若不是车子晚点5分钟,就要华丽丽地错过2点出发的返程车。而下一班至少再等45分钟……

回到幼儿园接放学的小家伙,校园放学的音乐已经曲终人散,报了小家伙的名字,请门岗工作人员帮忙通知老师带出来。年轻的小姐姐重复了一边小家伙的名字,满脸疑惑、幽幽地表示:“好像刚刚已经被人接走了?!”

耳一愣,心一紧:“不会吧!孩子奶奶还在老家呢,还能有谁来接?!”

关乎孩子的人身安全,当妈的都会懂。

赶紧请小姐姐电话到教室再次问问。                                                           

虚惊一场!小家伙被老师牵着去了洗手间。

再次与小姐姐确认:“还在园区内吧?只要没出校门,就放心了。”

唉,长吁一口气,石头落地的感觉真舒畅。



与老师道歉,接过小家伙。

“宝贝,对不起,妈妈来晚了,迟到了半个小时,让你久等了哦,着急了吧。”

小家伙玩得满头大汗,昂着头:“妈妈,你怎么没有早早的来接我呀?”

"对不起呀,妈妈从东莞赶回来,路上有点塞车,下车打滴滴遇到一个不熟悉的司机叔叔,妈妈等了好一会才上车。让宝贝等着急了。下次我一定准时到达,好吗!"

“好的,我想吃面包!哈哈,我最爱的巧克力甜甜圈!昨天没有买,今天终于可以吃喽!”

小姑娘背着书包飞奔隔壁的面包店……



奔波紧张的心刚放下,还没进店呢,看到手机上老妈打来的两个未接来电。

拨回去,刚接通:“红平,你赶紧给强强打个电话喽!”

母亲语气严肃且紧张,加上直呼我本名,就知道老人家正在火气上。

强强是我哥的儿子,再过一个月刚好满十岁,因为哥嫂俩婚姻的问题,嫂子离家多年未归,小侄子几乎是我爸妈与我哥一起用奶粉带大至今。

“打电话做什么?”我悬起了半颗心,不是着急上火,自己办不到的事,母亲是断然不会让我知道,更不会求助于我。

“这个家伙又奔出去哒!天都快黑了,又下着雨。你快点打电话喊他回来!”

一听我就明白了。也瞬间放下了半颗心。虽然小侄子还去向不明。

但相似的情形上个月才发生过一次。那也是小家伙长到十岁,第一次有了冲动离家的举动。

当时接到老妈气急却无助的电话,我感受着老人家近十年来含辛茹苦带大孙子的不易,更尝试帮老人家更冷静客观地了解小家伙冲动背后的原因与动机。

我是了解母亲的性情的。一生极尽善良与质朴,但因了天然的秉性及多年主持家事的压力,尤其进入更年期后与父亲两人沟通上渐增的障碍困扰,母亲的性情易急,遇到毛躁或拖拉等不顺眼的行为,尤其品行不端正的举止,母亲本能地选择生气,指责,却不知道如何真正耐心,有效地沟通,帮助人与事朝向自己所想来调整或发展。

简单来说,记忆中,老妈习惯的模式,更多是以发威的形象,表达自己的失望,愤怒与期待。

虽然自己也多少传承了母亲的性情,但得益于后天的学习与成长,尤其是自己也担负为人妻母的角色,我早已从年少时对母亲性急之下的紧张甚至抵触,变成了理解,同情甚至心疼。




问了老妈小侄子这次冲动离家的原因。

原是年初在小家伙的强烈自主要求下,拿了一百块红包钱独自保管,并承诺用于自主购买文具用品。

其实日常的学习用品及必要的小零食母亲都及时满足孩子的。

但近来留意到小家伙频频带回各式玩具,趁着昨日学校将组织某个活动需要缴费,母亲临时起意,表示让孩子用自己的百元红包来暂交,随后补回。

十岁的孩子显然已经懂得超支,尤其没有遵守自己承诺的背后可能面临的漏洞暴漏风险。红着脸硬着脖子列了几笔支出给老人家,并告知剩下79元交到爷爷手里保管了。

母亲较真,直接现场打电话与父亲确认情况。

不知情的父亲自然是纳闷,如是相告:我哪能拿他的钱?

如此真相已白,十岁的孩子自然是知道风雨欲来,于是不惧天黑下雨,走上上策,一边喊着“欸及,你别打我!”,一边撒腿就跑……

老人家正在气头,自然是不会去追的,叫了我哥跟上,赶紧去追。

自己却是又气又着急,且紧张。

万一负责远走,不知所踪,老人家自己含辛茹苦这么多年不说,该如何向孩子父母亲,家族亲人及已故先人交代?

于是,老妈只能让我出面沟通,让我帮助劝回小子,更重要的是好好教育小子,以免重犯。



一天的奔波与忙碌余音尚在头上心间,加上终究是传承了母亲性急的基因,听完电话,我第一时间竟然没有选择尽快挂断电话,如母亲所示赶紧找人。

而是气急上头,脱口而出:“唉,您现在知道着急了?这小子的性格,真是也够让人操心。不过您老人家能不能不要总是火急火燎生气开骂呀,多点耐心,换个方式处理行不??"

话音刚落,也就知道自己在给老人家添堵。

刹车。继上个月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交流后,我再一次给老人家上了亲子科普课:

“您也别太着急,小家伙这会有情绪,害怕挨打呢,让他先在外面自己溜达散散心。实在雨大,他总会自己找地方躲雨。我也暂时不会打电话给他,让他自己放着先。”

“您对他乱花钱,尤其撒谎不说实话生气是正常的,我也理解,但是这个年纪的孩子开始进入叛逆期,逐步由自己独立的思想,想自己做决定,甚至很多事情会本能地与大人对着干。”

“与其各种管着,不如直接好好问问他到底是怎样花掉的?一起算算每个月有哪些必要的支出?列个表,帮他合理管理自己的钱?”

“每个孩子都自己的性情,也不是同一个方式对每个人都有效。当年您是大多用施以威严的方式教育我和哥哥成长,我现在能理解。但是现在强强有来自她父母亲,尤其是母亲的基因,未必总是能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

老妈还在气头:“那能随着他来?!不严格树立规矩,学好,长大了那还得了?”

“哎哟,老妈您说的是对的!确实要给孩子树立正确规范的行为习惯,这方面我和哥哥也受益于您的教导。保持做人的本分呢。但是遇到冲突,尤其与小孩子沟通问题,不是只有一个拿鞭子,生气打骂的唯一方式呀?您试试别的方式?”

"你读了书,你来说嘛,怎样做?所以才要你直接电话打给他说嘛!"老妈松了口气,沉默。

“哈哈,我也是您的女儿咧。我也得到您的真传,懂您现在的感受。但是我现在不会打电话给强强。让他自己先消化下。以他的性情,应该不至于真正跑都远。天再黑一点,应该就自己回来哒。再说了,我上次已经认真严肃与他沟通,如何学会表达自己,如何控制与疏解自己的情绪及行为,尤其与他再三表达冲动离家出走对自己安全的危险,以及家里人的担心。如果他没有听进去,我再打电话也是无益。暂时不再与他就此啰嗦了,让他自己感受一下一个人在外流浪的不安全感。”

“好吧,你不打,我自己打。”电话那头的母亲显然紧张已胜过生气。

挂了电话,我给父亲打了电话,让他电话联系,劝回小家伙。以父亲的性情,尤其爷孙俩的感情,我相信小家伙能听进去。



过了十来分钟,炒菜的间隙,给哥哥打了电话。得知小家伙已经回来了。

母亲接过电话:“回来哒咧。在洗脚。本来说要洗澡的,但是强强说洗澡怕我打跑不赢,洗脚如果要挨打自己跑得快。他这个脑袋还是管事。” 说完,老人家自己都忍不住笑。

“回来了就好,也跑不到哪里去。就是怕您凶他,自己躲起来。”

这是我今天第二次心间的石头落地。

“但是老妈,拜托您也收一收,尝试换个方式与他沟通看看?”

老妈不说话。

“反正我暂时不与他聊这个事情了,您就转告他吧,说姑姑能理解他开溜的原因,但是对今天他的行为还是很失望。因为同样的事情,我上个月才认真与他聊过了,暂时不再啰嗦了。”

“另外,基于他本性还是非常善良的孩子,您尝试从示威变为示弱看看?”

老妈:好咧,人各有命。随他去。以后成人,成材才是流浪,都靠自己闯。

“唉哟,您这不是说气话嘛。要是如此,当初各种努力娶媳妇,这么多年辛苦带大,可不就是期望培养成材有出息?我给您打个板哈,您好好与小家伙说说。”

“何XX,看到你第二次冲动离家,欸及我很难过,伤心,因为我希望你平平安安,天黑下雨,你不打伞冲出去,很容易就着凉感冒了,自己难受,我也照顾辛苦。万一遇到坏人,把你拐卖带到别的地方去了,你就可能再也回不了家,看不到欸及,爷爷,爸爸了……我希望这样的行为以后不要再发生了,好吧?”

“何XX,你马上就十岁了,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想自己决定零花钱的用处,这是好事。说明你开始长大了。但是欸及希望你及时、如实告诉我自己把钱花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这样花,培养良好的用钱习惯。“

"何XX,欸及想与你分享,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经历至少三次叛逆期,第一次发生在两岁左右,那个时候的你会喜欢各种抓东西,扔东西,扔了又捡,捡起来又扔。这是你第一次探索世界的方式。第二次发生在十岁左右,尤其是十二三岁,所以接下来这几年你可能会更加又自己想法,想自己决定,什么都想自己做主。甚至什么都不想听大人的意见。就像你现在这样。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这是你自己更好地成长,掌握独立思想与,培养生活智慧的阶段。但是像一次又一次离家出走的行为,既让自己可能有危险,又让家里人担心,是不值得鼓励的。下次,你想散心,想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关门在房间里,睡觉或者自己玩。”

“等你长大十七八岁的时候,可能还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更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逃避开溜并不是唯一的有效办法。欸及也老了,有很多想法可能跟不上你的想法,性格也比较急,难改了,但是有需要的话,你可以让爸爸打电话给姑姑,与姑姑聊天,或者让姑姑与欸及说,寻求帮助。但是请不要再不顾安危,冲动离家了。”

说完,听着老妈似乎为难脸红的笑言:哎,这我哪里说得来。

好吧,也是为难老人家。

“那您至少告诉强强:您对他不听家人尤其姑姑上次的教导,再次离家的行为,很失望,难过。因为让家里人担心安全,希望下次再也不要发生了。”

老人家连连应:好,好,好。一定认真说给他听。

母亲会不会当真说呢?

不知道。

但是在近年于其女,为人母的双重角色中,我汲取着来自父母亲,尤其母亲生命给予的热情、善良与积极向上的能量时,也能深刻地感受到来自马歇尔-卢森堡笔下《非暴力沟通》中暴力沟通的如影相随。得益于后天的学习与成长,自己在工作、婚姻及亲子关系中,已渐渐在非暴力沟通的旅程中精进前行。

但我也深刻地清楚,在与生俱来的传承中,来自童年数年耳濡目染的成长所见,这种非暴力沟通的修炼终将持续一生,且行且修炼。

就像从“你听懂了吗?”彻底本能地走向"请问我表达清楚了吗?让让你理解吗?"

一个语句,一个念头的转变,暴力喷发的火山便已偃旗息鼓,趋向平和,宁静,美好的桃源……



附注:“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一词的中译,又称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源自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非暴力沟通》(2009年1月华夏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国际性缔造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的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一种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收获信任、爱、和谐和幸福。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认为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通过建立联系使我们能够理解并看重彼此的需要,然后一起寻求方法满足双方的需要。换言之,NVC提供具体的技巧帮助我们建立联系,使友爱互助成为现实。

非暴力沟通模型的核心在于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具体的,可以在心中先询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什么是我的观察?不带预设地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具体指出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物。

*我的感受如何?识别和表达内在的身体感觉和情感状态,而不包含评判、指责等

*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所有人共通的需要(如食物、信任、理解等)——是否得到满足?

*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而且确实是请求而非要求(希望对方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关心(Compassionate giving),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惭愧、责任等)。

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更多揭秘,请阅《非暴力沟通》,五星推荐,相伴左右,一生受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