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从少女时代就一直信仰的词,对,是信仰。那个时候懵懂无知,但形成了爱情要寻找心安的感受这种模糊认知;再后来,觉得不仅谈恋爱要心安,工作生活甚至做人处事也要让心踏实,从技能上和心理建设上,不那么忧虑不那么有危机感。
有幸参与《世间最美是心安》这本书的赠书写书评活动。市面上有很多类似种类的书,但不同于其他,这是一本我看到标题,就会被暖到的书,有想静下心读一读的欲望,而当你真的和那些文字触碰的时候,又发现每一篇文字暖而坚。
它不是鸡汤,而是揭穿真相。
《世间最美是心安》从身边最最常见的生活小事出发,那些实例几乎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都能遇到,作者用短小精悍的文章,入情入理的分析了很多导致“不心安”的现象。这本书分了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都由十几篇文章组成,大致总结起来涉及做人品性、恋爱婚姻、婆媳关系、孩子教育、自强、心理健康等。
书里有多处让我有共鸣,只挑其中一二做感想记录。
公司新招进来一个年轻毕业生,中午没人跟她一起吃饭,就过去陪她,闲聊时当被问到为什么没继续留在之前的大公司,小姑娘一本正经的说,刚工作,起点太高了也不好,想从低处做起,这样有上升空间;当被问有没有男朋友,说还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作者感慨,跟她谈话很别扭,其实你实话实说,我也不会笑话你,大家也知道在那个大公司留下也是挺困难的。找工作谁不想有个高起点的?非要找个一般的,体验步步高升的快感,谁信呢?后来证实姑娘实际是在之前公司没过试用期;而二十几岁的年纪,你要说恋爱没有遇到合适的,或者有人追你你不喜欢,这些都合情理,但你要说这个年纪没考虑感情问题,也太那个了,现在小学生都晓得谈恋爱了吧。
讲真,听到那样的回答,我跟作者的感受是一样的。我们周围有太多这种说话不实在的人了,似乎对于他们来说,夸大事实,或者一本正经的逗你玩,或者不履行承诺,是种习惯,反正说话也不需要负半毛钱责任。究其原因,除了跟人有自我伪装的天性之外,重要的是这样的人情商低,自作聪明,还有如作者分析,跟原生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
现在的家庭教育里,有太多强势的父母,他们总觉得自己是成年人,知道什么是孩子需要的,可以为孩子做“正确的”决定,孩子就必须听大人的话,很少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对等的沟通,倾听,引导。类似那种“这个玩具你说不要,我才给你买,你总是要玩具不听话,我就不给你买”,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多么习惯性地伪装自己,多么怯于表达真实的自我。
关于教育里读书的问题,我很赞赏作者的做法,对学前的儿童,只要他对书感兴趣,不管他喜欢什么样的书,都给予支持,在家里触手可及的地方都有书。毕竟,在学前阶段,孩子还缺乏专一读什么类型的书的耐心,这个阶段,不扼杀他对读书认字的兴趣远比人为的替他选择看什么书重要。作者没有刻意培养,却养成了一个在学前年龄就能识字几千的儿子。
与其费尽心思帮孩子自作主张,不如做好家长的榜样,在读书上如此,在做人上更是如此。尊重孩子,正确引导,健康的心理、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就行成了。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张图,两对母子坐在地铁里,其中一个母亲拿本书,旁边的小儿子也拿着一本图画书在看,而另外一个母亲在认真的玩手机,旁边的孩子伸长脖子凑过去懵懂的看母亲在玩什么。以身作则的教育氛围,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当“说假话对自己更有利”的认识在一个人心里根深蒂固,他就会在明明可以说真话的时候,不自觉地选择说谎。这很容易让他给别人留下不实在、不坦诚的印象。一个对别人特别不诚实的人,往往对自己也如此,他会下意识地压抑本我,不允许真实的自己冒出头来,而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自我,会不停地提醒他干扰他,破坏他辛苦维持的美好假象,于是各种累,各种不知所措。
然后让别人心里不舒服,自己的心里也拧巴。一句假话给你减的分,可能一百句真话都补不回来。
那如果这种爱说假话的伪装习性在恋爱里、婚姻中出现呢,能心安吗?
人常说,善意的谎言能接受。但区别在于,谎言只有在对对方有利的时候才叫善意。比如,你夸赞对方刚刚做好的有点小瑕疵的头发,比如褒奖恋人努力为你做的差强人意的饭。
而为了逃避惩罚、为了获得利益、为了赢得好感……说的假话是虚伪的谎言,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成为沟通障碍,将问题导向不可收拾的地步。毕竟,没有人愿意心烦意乱的对着不坦诚解决问题。
说假话是自作聪明,但组建家庭一定要跟真聪明的人在一起。
就像作者在书中另外的模块里提到的,同样是医院陪床的两个丈夫,天壤之别。“那些总是点儿背的人,应该也不全因为运气差,很多时候,是由于不够聪明,不能提前预见事情”。这种不聪明也可以意为懒惰,是想事跟不想事的区别吧。遇到事,能想事的人,是用心的人,是有行动力眼力儿的人,是聪明的人。事先能预见,事中能解决,事后会弥补,这样过日子的两个人多省心,
“只有心安定,花才香,画才美,酒才醉人,情才动人”。
心安,一切才最和谐,最顺利。
心安,让自己安,让孩子安,让爱人安。是一种能力,也是最真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