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作业7

如果创作类型小说,你偏好哪一种?这一类型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作品?请评价此部作品,不低于200字。

我对“类型小说”的定义不甚清晰,唯一能肯定的是通俗小说是其一种形式。

我都通俗小说是多的,无论是年少时的青春文学还是现如今的两性文学。

我也爱读悬疑,惊悚类的作品,但仔细想来,却没有伤痛青春与两性探讨的多,亦没有其时间轴度长与密度浓。如前者是爱吃的佳肴,那后者必是缺一不可的粗茶淡饭。

印象最深的作家是安妮宝贝。有意思的是她的作品我从未精读也未时常关注。直到三个多月前,我才知晓她的笔名已换作“庆山”。我已有5年多的时间不曾看她的作品了,可当说起青春文学,说起印象最深的作家,我首先想到的却是她。

我不禁思考,这5年多来,我看过的作品与文字不计其数,为何独独是她,令我无法难以释怀呢?

或许,她文字如沟,挠人心脾。或许,她擅用文字来作画,每幅都能恰到好处的令人想珍藏。

安妮宝贝的作品,短篇,长篇看过不少。如今多年的岁月使那些作品在我记忆中都蒙了沉,但有一本《清醒纪》的散文集却不必深挖,隐约可见。

在长篇小说《二三事》的自序中,安妮宝贝这么写道:每次写一本小说,最先出现在脑海里的,不是文字,而是意象。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亦有一幕一幕的画面在心里掠过,犹如不定格的镜头。

因此不难看出,她的作品画面感很强,强到这些画面能出现在每字每句中。

以前我总是疑惑,为何读过她的作品后总不记得故事的整体内容,深刻的都是句子中的画面感与之带来的压抑情绪。在舒明月的某堂写作课上,得到了答案:安妮宝贝的文笔都体验在了句子里,小说的故事性很弱。而散文恰好强调一种“形散意不散”的境界。这无疑把她的写作优势放大,令人对她笔下的句子画面如一张张的摄影作品,反复欣赏,欲罢不能。

她让景语成情语,画面鲜活

在《清醒纪》中,她是把所见之物都赋予了情感。甚至把她敏感的思绪寄情于它们,使它们都鲜活了起来。

买了一把栀子花,隔天死去。她会这么写:次日早晨醒来,便发现一把花均已死去。越是美,死便越显惨淡。发黄萎谢,如同废纸。一日都不能拖延。不甘愿被折离枝端失去了灵魂。不能做坚韧的行尸走肉。宁愿自毁至形容狰狞,被人丢弃。如此,这短而无救的美才深入骨髓,令人怀恋。绝不苟延残喘。

一把枯死残花硬生生的写出傲骨之感。仿佛那瞬间看到一烈性女子的倔强。你断我根枝,散我魂魄,那这美好的花容翠叶,亦不会为你残留,任你摆布赏观。

她对想描述的画面都寄予生命标签

《清醒纪》里,她说:灯光在白色墙壁上投下影子。看到屋顶原来很高。房间里因此显得空旷。赤裸出树枝一样的身体。

安妮宝贝总能把死物写活,且活的像人。不止如此,她也会把一些虚无缥缈的事物注入灵体。

如写梦中人:梦里有一个男人,一身白衣,是轻而薄透的白棉,灯笼裤里露出深红的底衬。一个背影,走向门外。他似乎是受歧视的。但我觉得他有微妙的骄傲感觉。对他印象深刻。

抛开对物的独立人格的偏执不谈,我们写人物时,为了能给读者留下映像,常从该人物的长相,举止入手设定其独一无二的记忆标签。而安妮宝贝总会把用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细节来标记人物。且在描写这些细节时再延伸出某种感性的思考文字,最后再回归此人,不止人物形象饱满,画面感也极其丰富。这种描写手法的推拉运用简直炉火纯青。

她眼里的事物均能成画,画里有她的情感思考

她说歌词始终是灵魂,说林夕是高手,轻描淡写,也伤人三分。说其歌词有小小欢喜,隐约荒芜,看透一些世间真相,所以不欲多言。看,安妮宝贝用她的画面意识,让歌词俨然成了林夕塑造的人物形象。

一首歌3、4分钟。因此,在文章结尾处感悟众生:遇见的第一个五分钟里,预感就已决定一切。有刹那的电光照耀存在。那么此后即使错过或失落,也是应该。

安妮宝贝笔下的画面之所以强烈,许是因她那敏感细腻的灵魂飘飘荡荡,无所依附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花儿+作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