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黑匣子思维,再也不用担心犯错了

我们每个人长大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失误,各种失败。上学时,我们害怕回答错误,不敢积极举手;工作中,我们害怕权威,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公众中,我们害怕露怯,不敢当众表达自己。

而那些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工作中勇于坚持自己意见,公众中敢于露怯的人,他们犯的错误是很多,经历的失败很多,比别人出丑很多,可快速成长的往往是这些人。

当别人一个劲地织安全网的时候,那些敢于接受失败的人已经快要破茧成,蝶了。同样是失败,不同的认知,导致人和人之间巨大的差距。

黑匣子思维就是一种对失败的高级认知,让人不再害怕错误和失败,让我们意识到,失败是获取新知的机会,学会接受失败,拥抱失败,做一个成长型导向的人。

看见黑匣子三个字,我们都能想到飞机,没错,每驾飞机都装有2个黑匣子,一个记录发动机上电子系统的操作指令,另一个记录着驾驶舱内的对话与声音。一点事故发生,黑匣子将被打开,分析其中的数据,事故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

航空业的这种思维就是一种黑匣子思维,它指的是一种对失败展开调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和决心

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法,航空业逐步创下了骄人的安全记录。我们都知道从概率上讲,飞机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

《黑匣子思维》这本书作者记录了医疗业与航空业两起相似事故的处理过程,见证了对失败的不同认知导致的行业发展差异。航空业采用黑匣子思维,至少使行业发展领先了医疗行业30年。

在了解如何掌握黑匣子思维之前,我们先认识两个概念,帮助我们认识

有哪些错误的认知加深我们拒绝失败和推卸责任呢?

1.闭路循环

比如很久以前的“放血疗法”,现在的“星座运势”都属于闭路循环。它的典型特征是永远有理,永远正确,无论发生什么事,总是可以作出自洽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它极具迷惑性,为人们拒绝失败和推卸责任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因此,有人特别喜欢给自己贴一些标签,比如“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比如“我这人粗心”,比如“我说话直”,“我天生不适合……”等等。这类人除了拒绝错误,寻求这种“永远有理”的说辞外,也有可能从没意识到这些看似完美的解释其实并不总是正确。

了解了闭路循环这个概念,我们知道它既能粉饰错误,也能让我们沉迷于错误中而不自知。一旦形成这种对失败的错误认知习惯,人就会习惯性给自己找台阶下,无视错误。

邻居王阿姨,有一张快嘴,经常因说话不注意得罪人,她呢,从不反省自己的说话方式,总是以一句“我这人说话直,你不要多心啊”为自己开脱,久而久之,大家都开始躲着她。

2.认知失调

所谓的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它是指一个人面对新的情境,产生的新认知对固有认知提出质疑时,而产生的不适感,就是认知失调。

为了消除这种不适感,费斯汀格认为人们会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一种是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种不断学习接受新的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普遍情况下予以否认更省力,也更容易被人采用。

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些狂热追星族的一些不可思议的言论行为,当偶像有一些污点行为,或者是负面新闻,这些追星族们为了维护自己对影星的固有好印象,他们会去寻找各种说辞来解释,有的干脆充耳不闻,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断。

可能有的人不理解粉丝们的这种想法。其实认知失调一旦起作用,比这个更极端的情况也有。

认知失调是一种人人都会有的心理机制。你深信不疑的看法受到挑战的时候,往往会触发这种机制。

人性使然,承认自己失败是不容易的,因此,由于自尊心的作怪,我们往往会否认错误,搬弄证据,以此自我安慰自己是对的。

生活中,不仅仅是追星族受认知失调支配,连那些商界领袖或是各路专家,都会被认知失调所支配。

实际上,越是公众领域的人物越容易受它的支配。因为公众人物经常暴露在大众面前,为了维护自尊,他们更倾向掩饰错误。

这种倾向使得人们因为害怕犯错,而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解释自己正确”上面,所以几乎无法学到新的东西。这就是认知失调后,寻找借口的恶果。

3.固定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者认为成功是由天赋和先天智力决定的,他们更惧怕失败,觉得只要失败就是证明自己不行,害怕别人的评判,因此很容易退缩,稍有困难马上放弃,不敢直面失败。

知道了这3个失败的错误认知,我们以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去规避它们。

除了规避错误的认知,我们更要建立黑匣子思维,做一个成长型思维者。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黑匣子思维呢?

1.试错策略让你在错误中学习改进

书中有个关于联合利华洗衣粉喷嘴的案例。这个案例就讲了因为喷嘴的问题,公司想了很多办法,专家做了很多复杂的计算和建模,也没有解决。

后来一些生物专家根据自然进化的规律运用试错法,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喷嘴。

生物学家们把原来的喷嘴,先微调10个版本,比如说稍微长点,稍微短点,某个部位宽点,或者窄点等等,在这10个里选出效果最好的,然后再在这个效果最好的喷嘴的基础上,再微调10个版本,继续选择效果最好的。

就这样每次作一点改进,经历了449次的“失败”才找到了理想的喷嘴。

通过这个案例,就是告诉我们完美不是一次性呈现出来的,它是不断改进中日臻完美的。你追求完美,实际上是一种害怕失败的表现,完美主义成了你避免失败的最好借口。殊不知,完美的东西都是在一次次的错误和失败中萃取出来的,对失败有了这样的认识,还会惧怕失败吗?

2.随机对照试验让你避免“想当然”。

生活中,一旦我们的一些判断可以自洽,就会形成“闭路循环”。这就导致我们很容易犯“想当然”和 “睁眼瞎”的毛病。

但随机对照试验能帮你验证真伪,发现事实。

随机对照法:分组试验,增加比对,观察结果,发现真相。

18世纪,很多远航的航海员得坏血病,不知道吃什么管用。

在一次出海过程中,苏格兰医生,詹姆斯•林德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生病的海员分组,分别给他们吃不同的东西,最后发现吃橘子、柠檬等水果的一组海员活了下来。

这就证明水果可以治疗坏血病。因为应用随机对照试验,从而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

3.分解思维,帮你将大问题细分为小问题,由小到大做出累积改进。

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分别加以改进,再结合起来,将获得巨大的进步。

谷歌一年会因为大大小小的决策做上万次的随机对照试验。整个公司的各种项目被分解为很多可以做测试的小模块。经过不断的细小优化,成就了谷歌公司这样的大赢家。

4.把问题看成机会,有可能实现创新。

真空吸尘器的发明者-詹姆斯·戴森,就是在家里吸尘器出了问题:集尘袋塞满脏东西,堵住进气孔,没有吸力,这是吸尘器的普遍问题。戴森就想到要造出一个没有灰尘带的吸尘器。历时好几年,研制了5000多个模型后,终于发明了不需要集尘袋的双气旋真空吸尘器。

戴森说,创新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需要投入大量工作的。

自动取款机是“银行关门后取不到钱”这个问题的创新。

网盘是“忘记带U盘,找不到重要文件”这个问题的创新。

总之,没有问题,没有失败,没有缺陷,也就没有创新。

5.公正文化环境下,我们更容易承认错误,接受失败。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谴责别人的冲动,老板谴责员工,家长谴责孩子,正义谴责邪恶,评价别人的时候,我们很少想到TA为什么这么做?只有关系到自己时候,才会想到客观因素。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经历过很多次粗暴的谴责,所以就算出于自我保护意识,我们也倾向于掩盖错误,隐瞒事实。处于公正客观的环境中,我们才更有信心承认错误。

如果我们做不到身处一个公正客观的环境中,那我们也要从自身做起,不要随便谴责别人,尤其是有孩子的你,更不要随便谴责孩子,让TA从小养成对错误的正确认知。

不知道你没有看过一句话“一流人才的自尊心是不需要呵护的”。之前,我没完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现在终于懂得了,一流人才都是有黑匣子思维的,他们不因维护自尊心而躲避失败,为失败找借口,而是把每一次失败当作学习机会。这样的人不是心理强大,而是从根本就不认为失败是一种无能,甚而珍惜失败的机会。

愿你我都能少一些自我关注,多一些注意力在解决问题上;遇到错误和失败时,想想黑匣子思维,你一样能正视错误,从失败中获取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拥有黑匣子思维,再也不用担心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