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高层次的阅读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以下三种:

① 通过阅读,重新认识自己已经接触过的事物,以下简称 A式阅读;

② 通过阅读,认识自己尚未接触的事物,以下简称B式阅读;

③ 通过阅读,发现一个全新的陌生领域,以下简称C式阅读。

如果文章内容是自己所熟知的东西或经历过的事,那么这 种阅读无疑是A式阅读。这样的阅读很多,例如:阅读描述自己熟悉的风土人情的文章、阅读儿天前看过的体育比赛的报道、 阅读一家自已经常去的商店的介绍等等。通过A式阅读,我们 会对事物产生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如果始终单一地进行A式阅读,那么一个人的认知层次就 永远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因为他读到的都是自己已经知 道的,即使再怎么深人地读,脑子里也不过是些属于最基本认知形式的情景再现”。

想提高认知层次,就必须培养自己通过阅读去理解未知事物的能力,这种阅读就是上面提到的B式阅读。B式阅读中, 没有什么可以给阅读者当垫脚石,阅读者要面对的大量事物都 是以前从不知道的,而且经常会有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在阅读中 出现。要飞跃这些障碍,只有借助于我们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所以,不管我们多么熟悉和喜爱A式阅读,也不能永远只停留在那里,因为掌握B式阅读方法是学会创造性思考的前提条件。在A式阅读中,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在了解,而在B式阅读中,光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出解释”,要能用对文字的理解做披荆斩棘的工具,从而找到未知世界的大 门,并拿到它的钥匙。要是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把未知变成已 知就不再遥远了。

很多人之所以能通过阅读找到进入未知世界的钥匙,就是 因为掌握了B式阅读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B式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实中,不少人只停留在A式阅读上止步不前, 并错以为这就是阅读的全部,这样的人是不会思考如何从A式 阅读提升至B式阅读的,他们只能永远停留在低级的阅读层次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有一类书不能用A式阅读,也不能用B式阅读,而要用到层次最高、难度最大的C式阅读。因为这种书的内容是全新的, 没有一丁点儿阅读者熟悉的内容,所以它会像故意的一样,拒绝阅读者理解它要表达的意思。

那么,面对这种书时,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将其读懂呢?办法只有一个——反复阅读。

假如一本书需要使用C式阅读方法,那么只读一遍两遍肯 定是不可能懂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有毅力,不管读多少遍都 不厌烦、不放弃。只要我们坚持读下去,慢慢地就会发现,那 个原本模糊的陌生领域正逐渐在我们面前变得清晰起来。

从前的私塾都会开设素读课。所谓素读”,就是不求理解文章含义,只按照文字发音进行朗读。对于年幼的小孩子 来说,这样的阅读就是C式阅读,因为他们完全不可能理解文章的意思。

僧人阅读公案也朵C式阅读,因为每个僧人都必须通过 反复阅读难以理解的公案,最终达到彻悟的境界。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C式阅读。这种阅 读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个性鲜明的内容诠释。也就是说,这种思考式的阅读需要阅读者 全方位动员起自己的想象力、直觉,冲破知识的极限,最终得 到一个自我的解释。而这个特点也正是C式阅渎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怀念看不懂的书

因为现代社会要求文章的表达要尽量贴近读者,所以“耐读的书越来越少,可以釆用C式阅读方法的作品几乎找不到了, 令人十分怀念。

而且,现在呼吁多读书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它们只强调了阅读的数量,而忽略了阅读的质量。很多人不知道:停留于了解层次的A式阅读、在已知的延长线上解释未知的B式阅读、 挑战自我极限的C式阅读,这三种阅读的质量是截然不同的, 阅读后取得的效果也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学校的阅读教育是从A式阅读开始教起的——孩子们都在阅读自己熟知的词语,这完全是一种对已知的阅读。要想 认识生字、增加词汇,当然离不幵最基本的A式阅读,而且不可否认,这一阶段的训练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停留在A式阅读上,而完全忘记了B式阅读和C式阅读。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适当引人这两种阅读, 并且尽量缩短A式阅读占用的时间,这是迫切需要教育者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并不想否认从A式阅读开始教起的正确性,但是仍想借古代曾经推行的成功教法——让小孩子一开始就去阅读含有海 量未知内容的书籍——说明不是每个人都必须从A式阅读开始 学起的道理。

转变阅读方式,文学作品是最好的桥梁

A式阅读过渡到B式阅读,很多人都不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这的确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因为一个一直在进行A式阅读的人,不可能突然之间就变得能 够进行B式阅读了,中间必须有一座过渡的桥梁。而起到这个 作用的桥梁不是别的,正是文学作品。

乍一看,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都是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 总是让人觉得釆用A式阅读就可以了,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作者在创作时的所思所想,有些并不是读者一下子就能够体会的。 这时读者就要借助于自己熟悉的东西,通过思考力和想象力在 已知的延长线上模模糊糊地捕捉未知的信息。因此,阅读文学 作品时可能用的是A式阅读,也可能同时用到了B式阅读。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内涵,跟这种双重的 阅读体验不无关系。

上面在关于如何使用文学作品这座桥梁的问题上,我说的比较简单,但实际上从A式阅读到B式阅读的转换并不是那么 简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对一直都在受着浅层次阅读训练的读 者来说,更是有一定的难度。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遗留下来 的问题,因为阅读教育从没有试着让学生掌握B式阅读方法。

不会B式阅读,将对我们的理性思考和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人们爱读的文章和书籍,都是有着简单故事情节的,结果造成纯消遣性的文学作品在社会上泛滥成灾。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人 们抽象理解力的普遍贫弱是密不可分的。

阅读外语经典作品,有助于培养高层次阅读能力

因为平时使用母语过于频繁,所以在进行母语阅读时,我们经常难以分清A式阅读和B式阅读,连分都分不清,就更没法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了。而在阅读外语文章的时候,我 们会很轻松地发现,B式阅读的部分远远多于A式阅读。所以, 阅读外语经典作品对有意识地培养高层次阅读能力是非常有帮 助的。在进行这种阅读训练时,首选的应该是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著作。它们的出色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的,自中世纪以来, 这些经典作品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占据着中心地位,这决非偶然。

这种训练方式有点儿像古代的素读,虽然看着像是“胡来,但实际上训练效果非常显著。也正是这种方法才最容易培 养出阅读能力超强的出色阅读者。我们不能依赖语文教育或阅 读指导课程来训练自己的高层次阅读能力,因为在当今的教育 体制下,它们无力承担起这份责任。

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只在情感的层面上理解所阅读的东西, 而是把探求未知的阅读方法肖成创造理性思维的前提的话,那么培养阅读未知的能力就不仅仅是语文教育的问题了,它 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素质训练和人格塑造。

在这种复合式的训练中,我们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通过“解释,我们能在已知的延长线上理解多少未知?借助想象力 和直觉捕捉到的新信息,真的都是有意义的发现吗?

阅读能力已经益退化的现代人,认真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吧!

思维的发散与聚介

我们的思维同时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能力,另一种是把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解决办法的能力。

假设有十个人进行了三分钟的谈话,过后他们每个人都写 了一份谈话概要,把这些概要拿过来看时你会发现,有的人写 得很有趣,有的人却写得干巴巴的没有意思,还有的人行文非 常严谨,总之是十人十样,没有哪两份概要是完全相同的。为 什么概要不像数学题一样有标准答案呢?因为撰写概要需 要的思维方式是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的结果就是所有人 都不可能给出同样的答案。既然是这样,那么标准答案”自 然无从谈起了。

不存在标准答案的并不仅仅是概要,考试中的那些简答题、 论述题,严格来说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为每个人都在以各 自的方式作答。

数学题虽然有标准答案,但也仅限于做对了的情况下,如果是错误答案,完全一样的可能性也不大。也就是说,错误的答案是由主观的认识不同造成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所以错 误不会完全相同。

一样的作文是很危险的

概要和错误的答案一样,背后藏着的都是主观的发散性思维。因此,从理论上说,相同的两份概要是不可能出现的。可 有趣的是,这种理论上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却偏偏在现实中出现 了。

最近,越来越多的小学在入学考试中加入了作文考试,就 是出个题让小孩子写文章。学校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每个人 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将发散性思维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这对于考察学生的个性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按理说, 发散性思维起作用的作文撰写是不可能出现标准答案式的文章 的,但让人吃惊的是,评卷的主考官发现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几 乎一样。

刚听说这件事的时候,我还不相信,觉得无论如何也不可 能有这种事情发生。但后来,高中举行的高考模拟作文中也出 现了同样的情况,就不由得我不信了。

我想,出现这种现象恐怕是老师们指导过度的缘故——学生们误以为只要按照写作规范,一句句写出来就是正确答案了。 要是学生真认为作文也像数学那样,是有标准答案的,那可真是件可怕的事。只有丧失了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才会写出一 样的作文,而从这样的文章里,是不可能看到作者的任何个性的。 这一现象非常危险,值得教育界深思。

不一样才是正常的

人类天生具有很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为了不让这种思维带来麻烦,古代的军队经常会进行传令训练。

在通信手段不发达的时代,行进中的队伍传递信息都是靠 口相传的。传令人会在队伍中间找两个士兵,把要传递的信 息告诉他们,然后让他们分别往前和往后传。很多时候,一条 信息往往不能准确无误地到达终点,它总会在传递过程中被人 们的发散性思维做一些改动。

应对紧急情况时,这种不准确的信息传递是很危险的,所 以军队要定期进行传令训练。但即使如此,还是经常会有 信息不能准确传递的情况发生。

其实,参与传递信息的士兵都想着一定要准确无误,但威力强大的发散性思维还是悄无声息地就使信息变了形。被扭曲 的信息到/下一个中转站又会发生变化,渐渐地就越来越 走样了。

这种变形方式再夸张一点儿的话,就是所谓的添油加醋”。 流言、谣言等等的形成,都和思维的发散作用密不可分。所谓 谣言,有时候并非有意篡改,只是因为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不同,赋予了信息新的内容后又说出去才造成的。因此,我们每个人 都有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关于思考,学校只教了一半

通过发散性思维产生的东西不像一条线那样脉络淸晰是像点一样四处散落。如果沿用本书前面的比喻,发散性思维 就是飞机型思考模式”。

与发散性思维的多个点相对的,是由聚合性思维形成的一 个点。人们围绕这个点将信息聚合,如果点不明确,就无法进 行整理和归纳。聚合性思维是滑翔机型思考模式”。

一直以来的学校教育主要都是在进行聚合性思维的训练, 这样的训练题总会有一个标准答案。长期接受这样的教育,学 生就会产生所有事情都有标准答案的错觉。这样的头脑一 旦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马上就会变得手足无措。不过,这样的学生虽然不会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但是能根据需要巧 妙地整理老师教授的知识,所以几乎都是学校里的优等生。他 们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滑翔机人”。

当然,聚合性思维并不是一无是处,因为知识通过这种思维 的整理可以形成清晰的脉络和系统,有助于我们思考。所以,在 思考中善于正确选择和利用这两种思维是很重要的。整理知识时, 需要使用聚合性思维,但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时必须依靠发散性 思维。

“滑翔机人”不懂的事

滑翔机人即使在阅读时也会先确定一个标准答案”。 而想得到这个标准答案,就必须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读者的阅 读意图都绝对化。这种方式的阅读是聚合式阅读”。

与之相对的,阅读后能做出只属于自己的解释的是“发散 式阅读。虽然这样的解释可能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冲突,虽然这 样的解释可能遭到来自聚合式阅读者的非难,但是我们仍 不能退缩,因为我们正在创造经典”。

在阅读中永远都不能忘记的一点是:发散性思维是使作品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先决条件。所有经典之作都是被读者的发散 性思维成就的。正如我们前面讲过的,没有哪一部经典作品得 到的解读是与作者原本的意图分毫不差的。

滑翔机人”总是担心发散性思维产生的那些点状物会使人的思维陷入混乱。其实他们大可不必忧虑,因为无论那些点看 起来多么混乱,只要数量足够多,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条乂一 条的线。比如:一个新词出现后,每个人都按自己的理解随意 使用,这就类似于发散性思维的作用。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那个词语的意思和使用方法自己就固定下来了,这就相当于发 散性思维的自然聚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高层次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