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共读作品04——没有对比就没有进步

共读时间:2017年6月28日早上5:40-6:40

共读内容:《思考快与慢》序言第三部分“我们现在在哪里”(台版翻译)


一、自己的分析阅读复盘

在这次共读之前自己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把这部分进行了很细致的分析阅读,并且做出了自己的阅读笔记和框架分析。

我的阅读过程是这样子的:第一次阅读在书中画出了有疑惑不解的地方,并把每一段的大意写在便签上。然后将各段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依据自己的理解构架出了文章的框架。第二次阅读主要是答疑解惑。以中信版为主,参照台版和英文版(因为自己的英语能力有限,有些地方的理解力有限,所以并没有花太多时间纠结英文原版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只略做参照)对第一次画出不解的地方进行逐字逐句的理解分析,记录构成自己的读书笔记。

本次阅读大约用时两个小时,感觉快乐的痛苦着。痛苦是因为阅读过程真的充满了艰难,中信版在这部分的翻译上有各种的不完善,书上画问号的地方实在太多,理解起来也确实困难,快乐是因为专研探索的过程,疑惑解决的过程让我一次次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让我有些不弄懂不罢休的劲头。

这次分析阅读的收获

从内容上看,清楚了D.K在书中讲的快思考和慢思考的内容范围;大约的了解了直觉思维的两个主要类型,专家式思考和情感捷径。第一次对这本到底要讲什么有了那么一点清晰的认识,打破了对整本书的陌生感。

从认知上看,再一次认识到组块学习方式和刻意训练的力量;反思了自己的情感捷径,从喜好出发考虑问题多于从理性角度。

这次分析阅读的不足:

01.阅读之前没有真正的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进行这次分析阅读,没有预设目标,所以,对阅读结果没有明确的对标分析。

02.有些盲目的偏信台版翻译,缺乏理性分析。

03.读完之后明显有感觉那里还有疑惑,但又感觉好似都读懂了,竟然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二、对比带来改进

在今天的领读之后,再一次感叹真正的理解到底是一种概念。以下分别是老师和我的分析阅读导图。

《思考快与慢》共读作品04——没有对比就没有进步_第1张图片
易仁永澄
《思考快与慢》共读作品04——没有对比就没有进步_第2张图片
我的手图

最大的不同是结构!

从老师的构架图上来看,他是站到了一个宏观的层面去思考了作者在这一部分到底要表达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又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他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虽然我也尝试在做这样的框架整理,但我的整理明显被限制在作者给定的段落顺序之中,只是做了简单的结构层次归纳,这些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没有很清晰的提现出来,但老师跳出了这种顺序性,重新构架和解读了全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全局视角下的组织结构。

分析阅读,不光要细致到每一个关键词上,细致到每一个关键句上,真正的理解作者说的每一句话的主旨,真正的读透作者的思想,还要能够跳出这些细节,站到上帝的视角去看文章的整体逻辑,整体思路,只有你把整体搞清楚,每一个细微的点,他们的那些含义才能够真正地被连接,构成自己新的认知。

经常听说一句话叫做你有多大的格局,你的世界就有多大。这种整体性的视野和开阔度真的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培养出来的,只有不断的刻意训练。在每一次阅读的时候都去尝试构建他们的关联,最终才可能做到全视角结构思考。

第二个不同之处是不轻易下结论

在老师的导图中明显有很多有疑问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是他自认为没有读懂,留白下来的,没有证据绝不轻易地下结论。而自己的导图在这方面所做有限,这其实是跟读书的目的有关系,老师做导图是为了增进理解力,不懂就是不懂,但我的这个目的并不明确,就是想要都读懂!所以不敢留下疑惑,即使有些疑惑也想办法说服自己,找一个可能并不是原问题的答案放松自己的认知紧张。(这是不是就是今天文中所说的直觉捷径中的一种:遇到困难点的问题就先找一个简单的问题回答?这种直觉思维真的很有意思。)

发现一个结论不重要,发现一个结论的过程才重要——易仁永澄。勇敢的承认自己的知识不足,勇敢的留下自己的疑惑,不要轻易给一个观点,一个判断下结论。

第三个不同之处是关于关键词的收集

很明显自己在关键词的抓取方面敏感度不高。这一部分很明显的一个关键词“直觉”,自己阅读的时候竟然没有注意到它的重要性。

我分析自己对这个关键词忽略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直觉”这个词虽然在序言中是第一次出现,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引用,所以在我的潜意识里面,它是一个熟悉的词语,因为熟悉所以不会引起警觉和疑惑,所以当它出现的时候就很容易忽略。关于这一点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入语境。虽然有很多词语会被日常引用,但是在特定的语境和背景下,这些词语有更加专业的用法和含义。多考虑语言出现的环境,就能避免这种因为太熟悉而导致的漏掉关键词。第二点是因为我的序言部分不够熟悉,前后关联性不强。直觉这个词在序言部分是第一次出现,但我以为他已经在前面的部分被多次使用,所以也没有留意。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检视阅读,在分析阅读之前做好检视阅读,把握一篇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重要部分。避免过度沉溺在某一部分细节中。

第四个不同之处是认知深度和广度

老师在导图中增加了两个部分的内容:

01.专家知觉的原理,分析了专家知觉形成背后的理论机制以及训练方法。自问自己在这方面是远远达不到的。当初自己在阅读赫伯特.西蒙那段话的时候,并没有十分的理解,只是想到了《学习之道》里讲到的象棋高手练习象棋时候的方法,所以,以为自己理解了那段话,根本没去思考这背后竟然还有原理这回事。这真的是认知差距造成的硬伤。

02.扩展增加了人为什么喜欢回答简单的问题而逃避困难的问题——认知吝啬鬼。再一次汗颜,“认知吝啬鬼”这个概念和文章我是读过的,但是却不能在此产生联想,说明自己不过是知道了这个概念而已,读文章的那段时间基本就是做了无用功。还不知道自己做过多少这样的无用功呢。

三、总结

01.既要深入进去读懂每个词每句话的主旨,还要能跳出来,站在上帝视角俯视整个文章结构脉络,把知识点关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02.不要轻易做判断下结论,多问问自己,推理的依据是什么,自己的假设是什么,在给出结论前检视下自己的思考,避免直觉捷径带来的错误判断。

03.学会应用“抓手思维”,找到关键点突破。

04.增加自己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才能减少硬伤带来的伤害。

四、我能做什么?

1.刻意练习跳出问题看问题的思维,下次共读前继续做结构整理。

2.重新整理序言部分的关键词,不懂得先留白,不要不懂装懂骗自己,勇敢的带着问题继续阅读。


《思考快与慢》共读作品04——没有对比就没有进步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快与慢》共读作品04——没有对比就没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