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不再是小朋友们的专属,也成了单身狗的精神寄托

1、

不知何时,身边的一群单身狗朋友们纷纷报起了兴趣班。淘淘去学瑜伽,艾米去练网球,黑皮去学画画,闹闹去乖乖地学小语种。一转眼,看到他们一脸认真的样子,好像走进了少年宫。

这个世界怎么了,单身狗们是不是都太闲得慌,总得找点儿事情做打发时间,是不是?既然这些好基友们都行动了,那我也不能落下呀。可是要学点儿什么呢?可急坏了人。

小时候性格比较急性子,做事不够稳重,就被老妈逼着练练书法,修身养性。她还专门找了她自己读书时候的班主任老师来教我。要知道这位老前辈可是书法界的高手,在我们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平时不熟悉的人向他求字,都很难。可我这个性格着实不适合静坐挥墨,于是只练了一个暑假,就再也没有之后的坚持了。自此之后,我也再没报别的兴趣班。没想到,这都多少年过去了,我又要杀出来修炼技能了。

当我想重新寻找自己兴趣的时候,发现我什么都想学,可是什么都不了解,也不曾入门。比如画画,我小时候倒是挺喜欢在本子上模仿着画一些漫画人物,画的最多的就是柯南。有时候还会在课堂上偷偷地画老师的模样。但这完全不能算技能,顶多算是一种爱好。而且这种爱好也未能持续。未能持续保持的爱好,就像未能维持的恋情一样,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也算不上真爱。

2、

所以我一直很羡慕那种从6岁学习画画,一直笔耕不辍拿起画笔绘画十几年的人;也羡慕从8岁开始学习弹钢琴,每天坚持联系3小时以上,琴技能达到一定级别的人;或者是能够坚持喜欢一个人很久很久,哪怕不是自己的恋人,而是自己的爱豆,并且在喜欢的过程中,一步步鼓足勇气把自己变得更好的人……我始终相信,这种很早就能确定自己精神寄托的人,会在之后的人生过程中变得更坚强。因为只有挚爱、深爱,才能让一个人永远保持热情,保持一颗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保持源源不断的动力。

虽然现在很多人对家长强迫小孩子报兴趣的现象提出很多批判和质疑,但是对于一个自我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太多识别能力的小孩子来说,家长通过兴趣班带他们进入到一个新鲜的领域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这未尝不是一种方法,总好过什么都不尝试。

要知道爱因斯坦、钱学森都是小提琴爱好者,对于音乐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问题的思考,这种理性和感性互通的能力,没有阻碍他们进步,相反却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也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自由切换模式,调节紧绷的思考节奏

兴趣班之所以在成人群体中越来越流行,有多种原因:1、有些人想借此实现自己的愿望,比如有人从小就想当一名画家,但苦于经济被迫放弃,工作之后有了财务自由就赶紧补上;2、有些人是受到明星艺人们的启发,看到自己的偶像多才多艺,会跳舞唱歌、会瑜伽、篮球、会魔术……就不由地想去学习某些技能,离偶像再近一步;3、有些人是工作之余,有一部分空闲时间,但不知道用来做什么,用来学习新技能,自然是不错的想发。既打发了时间,又陶冶了情操。总比没事儿逛街、淘宝、跟无聊的人聊点无聊的话题好吧;4、还有些人是工作压力太大,无处排遣,就需要找到一种方式作为发泄的出口,所以有人坚持夜跑,有人爱上拳击,还有人喜欢钓鱼和冥想,都是想在公开身份之外,留一片心灵的自由之地。

3、

著名广告人许舜英曾经一个文案,标题是:《我们发现台湾有四亿人口》。初看标题,我感到很奇怪,这个数量不太可能吧!要知道大陆这么多省份,总人口才14亿。

看了文案内文,才恍然大悟。原来她所说的人口实际上是一个虚实概念,既包括一个真实的人,也包括这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多重身份。在她的笔下,一个人好像有了分身术

她是这样写的:

没有意识,枉称形态!

比利是个朝九晚五的贸易公司业务经理,

晚上则是兼差的无线电出租车司机。

他是王妈妈的儿子、娃娃的舅舅、和戴维的表弟;

在网络购物时他是不眨眼的闪灵刷手;

在号子里观察股票指数时他可是精打细算的投资人;

上了计算机色情网站他则是个想象丰富的匿名色狼;

而约会时又变成了某个女人的最佳男主角……

在网络化的未来社会里,

一个比利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是数百个不同身份的比利。

我们看到的台湾并不是你认知的2千万人口,

而可能是4亿人无疆界市场。

所谓独具慧眼,不只是指看到什么,

更是指观察世界的敏锐角度。

对我们来说这不只是眼力,而是一种能力,

不要用20世纪的眼睛观看21世纪的风景。

看过这段话,大概就可以明白,为什么现在的成年人都喜欢兴趣班,是因为在流光溢彩的都市生活中,他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一种身份,而是想练就一身七十二变的技能,自由徜徉于各种生命形态之间,这也算是一种探寻心灵归属之地的方式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兴趣班不再是小朋友们的专属,也成了单身狗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