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信件很轻,情感很重

《信》:信件很轻,情感很重_第1张图片

东野圭吾的小说读的差不多了,从当初喜欢的《白夜行》,到伽利略系列,再到《彷徨之刃》及这篇《信》,感觉到东野圭吾的小说也形成了两种风格,一种是以伽利略系列为主的,通过破解机关、谜题来抽丝剥茧,最后揭示真相,这一类小说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破案的过程;而另一种风格是借助推理,来揭露人性的悲哀与绝望,这类故事真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但由于它的特殊性,我们从来没有体会到过当事人到底承受了怎样的偏见与歧视。

为供养弟弟上大学,哥哥刚志身体累垮,无计可施只好铤而走险,偷富济贫,可他拿到了钱却为了带走弟弟喜欢的栗子而折返,不巧被人发现,惊慌下犯下杀人之罪,落入监狱。此后,弟弟直贵开始了一个人的窘迫生活,兄弟之间也开始了书信往来,而直贵的几乎每一次人生嬗变,都因缘际会来自一封书信的催化。

首先,正是刚志的第一封信,告诉了直贵其杀人罪行的动机和细节。身陷囹唔的哥哥,通过信纸作为了解这个世界变化的唯一自由出口,成了其传达心意的管道,家书承载了他确认自身存在意义的小小希望,从信件的情感表达中,也看出了哥哥潜意识中更在意的是弟弟的生活,而非对自己犯下错误的忏悔与领悟。当然,他的这种亲情表达,同时造成了弟弟的苦恼,直贵不得不在这种亲情的绑架下,面对开始逆转、崩坏的人生。

其次,正是刚志的又一封信,重新勾起了直贵求学若渴的心绪。曾经蹲过监狱的仓田,凑巧看到信上的樱花图章,于是发现了直贵还有一个服刑哥哥的隐私。非是如此,他们俩便不会“不打不相识”,直贵也没有机会来帮助仓田进行数学辅导,更不会有后来的在一摞教科书中的宣传手册上收获“函授教育上大学”这一途径。在这个节点上,信的作用展露无遗,因为从后文来看,直贵遇到寺尾并经此激活了自己的音乐才华,进而遭遇人生又一大挫折,都是基于这封信的蝴蝶效应。

刚志的再一封信,直接缔造了直贵的爱情幻灭。本来,尽管前有朝美父母的漠视和不屑,后有“恋爱竞争者”孝文的蔑视和威胁,但由于朝美本人的坚决态度,似乎直贵升入上流社会的美梦还绝非渺不可及。然而哥哥信的碰巧出现,让真相显露,使得情势立转,直贵可能会出现的人生转折彻底化作了泡影。那一瞬间,诚如该书的改编电影《手纸》中,小田和正所唱的那样:“还没完结的爱情却已然断绝,就像走到了生命尽头……心在哭泣,难以言喻。用可笑的理由欺骗自己,接受这样的借口。可梦想已经消失……心在悔恨,难以言喻……”从此,直贵终于开始拒绝阅读,再也不愿意收到哥哥的信了。

然后,无意间发现白石由实子假装自己与哥哥的通信,直贵从逃避现实转向正视现实、寻求救赎之路。在这件事发生之前,直贵和由实子的情愫始终游离于挚友与恋人之间。但当直贵在事业和爱情两方面皆遭重创之后,由实子果断地以自己的方式,为直贵在内心的荒漠废墟上重建希望的家园。她写给平野社长的申诉信和写给武岛刚志的代笔信,救活了自己、更救活了背负宿命的难兄难弟,对于带动全书整个情节的发展和开启主题部分的诠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正是直贵写给刚志的告别信和加害者刚志写给受害者家属的完结信,将一场旷日持久的爱恨纠缠和精神角力推至终点。借由绪方家长男的一声嗟叹:“彼此,都很漫长啊!”在《信》一书中悉数登场的所有角色,似乎都长舒了一口气。

《信》:信件很轻,情感很重_第2张图片

“正是这样。人都有着各种关联,有爱情,有友情,谁也不能擅自将它切断。所以绝对不可认可杀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杀也是不好的。所谓自杀,是杀掉自己。即便自己认为可以这样做,他身边的人不一定愿意这样。你哥哥可以说像是自杀一样,他选择了社会性的死亡。但是,他没有考虑留下来的你会多么痛苦。靠冲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包括你现在受到的苦难,都是对你哥哥所犯罪行的惩罚。”

平野社长的话一针见血,揭示了全文的主题。歧视是理所当然,也必须存在的,罪犯亲属受到的苦难,是对本人惩罚的一部分。

所以,不要怪这个社会冷漠,你所遭遇的是你应该要承受的。要珍视你抓住的第一根线,这是起点,你要从这里开始。不要逃避,要学会面对。亲情不是负担,亦不是枷锁,它是激励你不放弃奋斗的警钟。赎罪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血不再留了,伤口依然存在,15年的牢狱生活、每个月的忏悔信件,都不足以弥补。所以,犯错之前就要懂得这个错误意味着什么。

可以放弃的梦想,都不是梦想。还好,直贵重新拿起了麦克风,并且再一次开始的起点就在离哥哥最近的地方。

值得舍弃的爱情,就不是爱情。还好,直贵懂得了珍惜那个一直站在自己身边的女孩。

“要说人啊,不管是谁,都背着自己的艰辛”。最沉重的一直都是人的感情。

《信》:信件很轻,情感很重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信件很轻,情感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