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论述文阅读最大的变化就是在第二题由“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改成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而且三套试卷全部如此,本人推断,2018年的论述文阅读一定有此题型。原因如下:
1、前十年高考命题对文章结构考查的缺失。
《高考考试大纲》中对“论述文”的考查点主要有两个层级,六个核心点。我做了一个统计,2007-2017共11年18套试卷(只统计全国卷)中,这些考查点的出题频率分别为: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1年18套5考)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1年18套3考)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1年18套10考)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1年18套3考,今年新加,值得注意!!!)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1年18套16考)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1年18套17考)
由上可以看出,对于“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一考点除了今年三套试卷考查了之外,前十年一点没考。往年命题太注重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或者概念的含义,而忽略了论述文的体式特征。王荣生教授认为: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 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 ”而论述文往往以议论为主,相对于其他文体,它的体式特征是明显的,而且确实在阅读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但高考命题中的明显缺陷,命题者似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2、论述文本身阅读的特征决定
论述文考查的是学术性的文章。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一般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一般来说,要求读者能快速地阅读并能理解作者的观点。当然,对于重要句子的客观准确,我们应该加大训练,但是更重要的是应该对文章观点的快速把握,而把握观点的很有效的方法,就是迅速地梳理出文本的脉络条理,分清其主次,所以对论述文的结构考查应是重点。
3、学生阅读论述文的习惯决定。
近几年,对论述文题目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这道题被称为“天下第一题”,除了因为它是高考第一科的第一题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难度最大。别说学生,就是语文教师自身,能很快做正确这三道题也很不容易,所以,每年高考语文结束,部分名师自己做的论述文选择题经常出现错误。学生做题完全陷入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很多人干脆省出这十分钟去做其他题了,没有起到真正引导学生阅读的习惯。
平时阅读论述类的文章,一定是以理解清楚观点为主,而理解观点,必须先要理解层次结构,而不是如高考阅读一样,只是纯粹的比对信息。
4、高中阅读教学的需要决定。
高考是指挥棒,对平时的教学应该起到引领作用,但是现在的论述文是和教学分离的。在高中必修教材中,论述文占的比重还是很多,如必修三的第四单元三篇《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必修四的第三单元《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的爱》《短文三篇》必修五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和《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
平心而论,这些课文里,教师认真指导学生阅读的能有几篇呢?即使指导学生阅读,也很少按照论述文的阅读能力进行有效指导,(附带说一句,王荣生教授的一本书《实用文教学教什么》可以帮助理解实用文阅读的教学),再退一步讲,即使按照正确的要求教了,在高考中,面对的题目几乎都是信息的比对,和教学几乎没有关联,这大大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所以,高考命题和平时教学不应该是两张皮。
以上只是个人的推测,那么如何备考呢?论证分析又考查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考查三方面:论述文的结构,论证方法,论点和论据的匹配关系(我的分类不是太符合逻辑,但是备考有效,所以就不管其他了)
先来看一些基本的常识:
1论述文一般常识
①定义:论述文是评析事物、论说道理、发表见解的文章。
②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③分类:大纲上类了论述类文本有: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类型。个人认为应该从论述文的方法角度进行分类,可把论述文分为三类:证论文(政论文、学术论文)、评论文(时评、书评)、感论文(杂文、随笔)。
④论述文的结构: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次序来安排文章内容,表现在文章中是引论(序论、立论)、本论、结论三部分。人们常把它称为“三段式”。这“三段式”是个基本型。由于论题、论点、论据的广泛,内容的各种各样,不仅引论、本论、结论三个大部分变化多端,就是其中每个小的部分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变化多端。
2 以上是论述文的大致情况,那先以证论文为例:
证论文的“证”是“论证”、“证明”,这就意味着,证论文是以论证、证明为主的论述文。政论文和学术论文是证论文中两种很有代表性的理论文体。
政论文是以政治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论述文。现代政论文的范围要比以前宽,实际上是思想政治论文。论述政治问题的,自然是政论文,从政治角度论述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社会论文、思想论文也可以归入政论文。
政论文的主要特点是政治性、指导性、严密性。
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比较专门系统的研究之后,总结和论述研究成果的文章。一般情况下,按学科分类,学术论文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的主要特点是学术性、科学性、理论性、创造性。
3 依据证论文的特征,相关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是:
①、标自然段号。
②、抓住中心论点,明确各分论点(关键句)。
③、抓住文段中关键词,如关联词、副词等。
④、明确文段中的论据和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和比证法等)
4相关知识
①阅读提示:(1)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从全文看,中心论点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2)论点的位置。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
②论述文一般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问题来构思、行文。
③所谓关键句指的是中心句、要点句、联结句等,从内容上看,一般是那些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从形式上看,一般是:(1)文章中那些抒情和议论的语句。(2)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过渡的语句。
④常见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
作用:具体典型地论证了某一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例1.俗话说:自信能给予人无形的力量,难道不是吗?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必须充满自信,无论问题是容易还是困难。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是最棒的。这也是最基本的。海伦·凯勒就是凭着自己的自信,虽然她听不见、说不出、看不到,但她相信,她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她做了一个虽眼盲心不盲、耳聋思想不糊、口哑却精神不亚于常人的伟人,被世人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这是多么高的称赞啊!她靠的是什么?就是她那坚定的信念,那份伟大的自信。跛脚的郑丰喜,别人说他不能上学,他自信,他不仅上了学,还年年拿第一;别人说他骑不了自行车,他自信,硬是在体无完肤之后让自行车成为了他的脚;别人说他一辈子都要跛脚,他自信,他从小就对家人和自己说:我一定要站起来,我还要穿皮鞋,最终他还是做到了。他也靠着自己那惊人的自信使他这艘汪洋中的小船在大风、大浪等灾害下依然不翻。我们感叹他们很厉害,厉害什么?厉害的就是比我们常人多的那份自信,他们相信自己。
2.引用论证──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引用的东西,用来作讲道理的依据。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
作用: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文学性,使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
例1.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例2.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3.对比论证──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作用: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
例1.秦始皇之所以能“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是因为他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羁留异国,饱经磨难,终成雄才大略才实现的。世界著名文豪小仲,之所以能写出震动世界的名作《茶花女》,是因为他从父亲大仲马的身上继承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的能力才获得成功马的。事实告诉我们:以本事处世,则事业可成,功名可就。相反,身继巨富,而无本领者,则只能是事业无成,乃至国破家亡。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秦始皇留下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金城万里”的万世之业,可谓遗产之巨了,然而仅仅三年,便落得个“身死人手而七庙隳”的为天下人耻笑的下场。究其原因就是胡亥自己没有经天纬地的治世之才。历史上的后主刘禅及李煜不都是鲜明的例子吗?
例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例3.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4.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作用:它可以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形象生动,容易被人接受。
例1.真理无须打扮,哪怕写在枯黄的纸张上,描摹在贫瘠的沙土中,甚至变成粗俗的谚语,它也会生辉。谬误,即使被刻上佛的银盘,铸入宫殿的金鼎,甚至冒充神的启示,也是黯然无光的。
5.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5 教学方法
在高三备考教学中,尽可能每一类找一篇体式规范的文章,最好是高考真题,然后把这个文本,每一句从结构,到论证方法,到论点论据的匹配关系分析透彻。然后再分类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能力,然后再整合训练指导,等学生培养出来基本的阅读习惯之后,再进行自行做题巩固即可。
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应该认真揣摩论述文的体式特征,以体式特征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论述的习惯。具体方法不再赘述。
另附:本人写文章,纯属兴趣使然,不求发表,所以在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名字的我一般会注明,如果涉及到引用某人的观点和大作,提前谢谢,如果介意请告知。
吴越
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