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爵迹》的意义不是票房,而是中国电影终于有这个类型了。”这是郭敬明对《爵迹》作出的最新说明。
说这话时,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爵迹》几乎回本无望。
投资1.5亿元的《爵迹》,按常规分账比率,票房需超5亿元,郭敬明才能回本。截至发稿,该片不到4亿票房。
但郭敬明说:“我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与此同时,郭敬明宣布了接下来将启动四部新电影,“尝试完全不同于《小时代》和《爵迹》的题材”。
商人困境
《爵迹》曾一度让郭敬明情绪崩溃。
号称中国第一部真人CG电影的《爵迹》,今年6月预告出街,全网差评。上映前,发行方乐视影业抹去郭敬明导演署名,掀起热议。
等到正片上映,CG人物比例失真、故事讲述分裂。口碑无以为立之下,《爵迹》豆瓣分数最终停在3.7,接近六成的人打了一颗星。
于是,当《爵迹》全国路演最后一站回到上海时,郭敬明连番质问:“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他甚至哽咽地对粉丝说:“我多希望有一天,喜欢我可以成为一件值得你们骄傲的事,而不是说不出口的秘密。”
他的罕见失控,迅速成为中国媒体的头条。
这样的郭敬明不是常态。更多时候,他礼数周全,巧妙遵循着成人世界的规则。
1983年出生的郭敬明,今年33岁,四川自贡人。
在所有的公开报道中,你都会见到郭敬明的世故:只有成功,才可以将所有争议甩在身后;只有成功的速度快于腐朽的速度,那才是赢了——这就是郭敬明的价值观。
什么能够最直接地体现成功?在现今的话语体系下,成功意味着名利。郭敬明早早认识到这一点,当年仅有17岁的他就曾写下一句话:“我有很大的功利情绪,我要用一个企业家的身份来经营艺术。”
基于这份认识,写字的郭敬明成为了文人中的异类,他不忌惮于表现自己的金钱主义,并且如他所愿,搅动名利场。即使他的第一本第二本第三本直至现在未完成的小说《爵迹》均弥漫着抄袭丑闻,郭敬明依然迎合了世俗的成功。
因为丑闻之外,郭敬明常年名列作家富豪榜单、掌控着青春小说市场,甚至已经跻身亿万票房导演行列。
资本立世,郭敬明成为了今日的郭敬明,但《爵迹》带来了裂痕。
2014年,郭敬明启动《爵迹》拍摄。《小时代》演员班底加上范冰冰、TFBOY王源,共计11位主演。
明星粉丝本是保底,叠加郭敬明效应,汇聚12位流量王的《爵迹》毫无疑问是粉丝经济的航空母舰。正因如此,《爵迹》一开始在发行方乐视影业的计划中,重要性甚至比肩张艺谋的《长城》。
但事实上,自9月29日提前点映开始,除去10月1日单天收获最高票房之外,《爵迹》迅速低走,并直接拖垮今年国庆档期的票房大盘。数据显示,今年国庆票房相较于全年,同比锐减2.7亿元,为近10年来国庆档票房首降。
对于这次失败,郭敬明的结论是:“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它的意义不是票房,而是中国电影终于有这个类型了。”
人格困境
三年前《小时代1》还没上映时,郭敬明接受记者专访,曾表示:“这次我进影坛,一定会像当时我进文坛一样,震死他们。”
当年,郭敬明处女作一经推出,斩获票房超4.8亿元。甜头之下,战果一再炮制,直至去年7月《小时代4》收官。横跨2年,共计4部,郭敬明作为一个新人导演,拿下总票房接近18个亿。
而今,如果郭敬明回头评价《小时代》,他会说:“以后大家谈起青春片,《小时代》是无法忽略的存在。”
暂且不论郭敬明指向的《小时代》意义是否正确,但郭敬明三个字确实指向青春期。
自18岁成为新概念大赛冠军开始,这个男人始终仰仗着青春,也是因为如此,他最恐惧衰老,以致于会每天喝下一大杯添有各种有益元素的难喝的蔬菜汁。
但是,青春期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低幼——无论文学还是电影,郭敬明自始至终圈定青春经济,“郭敬明的粉丝会长大,但永远有人需要郭敬明”一度成为郭敬明粉丝基础的最佳说明。
而在主流判断中,四部《小时代》豆瓣评分均未超过及格线。
至于自诩为十年作家生涯里程碑的《爵迹》,郭敬明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奇幻大陆,人物规模庞大。但归根究底,仍是《小时代》式的故事内核,在莫名其妙的撕逼中推进故事发展,看不到实质性的人物深度。
客观而言,在电影上,《爵迹》比起PPT式播放的《小时代》已经有所长进,而中国第一部真人CG电影的尝试或许有助推动行业技术普及,这确实是郭敬明的诚意。
不容忽视的是,此番炫技背后,作品缺乏质量保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爵迹》豆瓣评分甚至低于《小时代》。
那么,一部失败的产品,何从承担电影行业转型?
郭敬明曾经如此评价自己的成功:“我的成功第一是聪明,这点摆在第一位。第二我的意志坚定,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我要成功的信念,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我的运气好。”
郭敬明确实是聪明的:他精准定位,将青春幻想的一切文字化、影视化,无愧于粉丝经济中最好的产品经理。
但郭敬明最可惜的也是聪明,因为他讨巧,只有幻想,却没有成长。豆瓣上有网友评论:“大部分人的成长可分两个阶段:喜欢郭敬明的阶段,唾弃郭敬明的阶段。”
这个时代最好的电影人中,有李安这样充满成人式思考的导演,也有周星驰这样童心未泯的导演。同样作为导演的郭敬明,不好意思,看不到内涵。
他以最实在的努力,完成了最世俗的成功,从一穷二白的小镇青年到今日拥金亿万,却不曾实现人格成长。最直接的体现或许是,他没有真诚地面对失败:无论是投机地完成“中国第一部真人CG电影”《爵迹》,还是最初少年意气,不承认抄袭。
基于这样的大前提,无论有没有《爵迹2》,或者是不是再有其他尝试,都有足够的理由让人确信郭敬明的先天缺陷。
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份自我成长的缺失或许也是时代通病:人们总以为成长系于外物变化,而非抵达内心。
撰文/九姨没有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