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当年老谋子(老字并非不敬,释义取自刘墉奉承乾隆老头子之老也)的电影《山楂树之恋》走的是“青纯”(纯情、纯真,纯洁)范儿的话。那么小钢炮冯小刚走的则是真正的“青春”范儿。令无数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感同身受,以至于许多大咖名流纷纷点赞,韩寒、马云更是不吝溢美之词,也许这才是我们想要的那个时代的味道。
据说电影取自七八十年代,而乡村的节拍恰好与城市相错二十年光景,在某些方面,故而有些青春的怀想不谋而合也在情理之中。
打击盗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这是尊重知识产权应该有的共识。然而不得不说,在九十年代的乡村,盗版文化的流行,不失为一个救世主,它开辟了一条羊肠小道,为农村的孩子们送来了一束光,而正是这点星星之火,起到了燎原之势,为穷乡僻壤带去了一颗知识的种子,让文化闭塞的乡村有了一条可以窥探改革开放、时代潮流和浩瀚知识的途径。正是它,让我们知道了韩寒,莫言,郭敬明和路遥、三毛与琼瑶。这绝不是道听途说,如果不是盗版书,恐怕作为乡村孩子,我们也只能从历史课本和语文课本等等少的可怜的知识中了解中国的四大名著讲的到底是什么,鲁迅的文章也不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记念刘和珍君》等等几篇而已。
不是乡村孩子渴望知识到了一种饥不择食的地步,而是当时除了课本之外根本就找不到其他读物。乡村小学、中学甚至是高中,学校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图书馆,想要读书,谈何容易。如果韩寒生长在农村,即使他有三头六臂,浑身解数用尽,恐怕也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韩寒家里有的是书,即使不上学,也可以用自己曾经读过的书积累的知识而其他能力去写作挣钱。可是农村就没有这样的机会,谁家会有藏书呢,很少,古代文学典籍别说那个时代,现在恐怕也少之又少。我是没见到农村会有谁家把《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唐宋八大家》等等书籍买回家的,有本《三国演义》或者《西游记》和《唐诗三百首》装点门面就不错了。
我曾经在渑池县实习,在镇上愣是连一本墨水都买不到,即使省会郑州,所住的花园口镇都没有书店,买书很困难的。好在现在有了网购,一切都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
都说阉人令人讨厌,其实呢阉割版的书更令人讨厌。阉人为害不过一时一世,阉割版的书却可以兴风作浪千秋万代无穷尽也。明朝或者清朝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阉割了多少名人佳作,信史子集谁都不晓得了,我们只是一味颂赞歌,却忘了时人泪。
盗版书并不是一文不值,她就像一个丑姑娘,深谙“人丑便要多读书”的道理。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说给富家千金小姐听的。富家小姐一双三寸金莲足以倾倒众多青年才俊,令他们心甘情愿的拜倒在其石榴裙下。正版书尤其是精装版图书自然而然充当了书界千金小姐的角色,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盗版书就不同了,书长的丑,质量又差,错别字司空见惯。如果你不小心趴在书上睡着了,口水当仁不让的担当起了洪水猛兽的角色。一觉醒来,小则字体模糊,大则毁尸灭迹再也没有了那页的风采。盗版书向来有自知之明,为了省钱会不遗余力的在丑上下功夫,但是为了畅销,也会毫不犹豫的墨守成规,严格尊重原著风采,不增不减,不删不添,也不会去请所谓的大家做注做解释,原汁原味。这也许就是乡下丫头的魅力吧!
乡村孩子在没有学校图书馆提供便利的情况下,只得自食其力。记得我的第一本课外读物就是姐姐们的历史课本,之所以喜欢历史也是从那个时候养成的习惯,太缺书了。我的第一本专属书籍是《现代汉语词典》,十五块钱,现在看来,不多,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农村孩子也算是天文数字了,它可是我花了一个秋收捡麦穗得来的“兼职”工资。那个时候,我们去赶一次庙会,妈妈给五毛钱,一个烧饼两毛,一把瓜子两毛,一个棉花糖一毛。
我现在的书大约也有二三百本了吧,我经常跟朋友说,我属于书妻史子型的,不是说我矫情,而是我的每一本书,几乎都有一个只有我自己晓得的故事。第一套四大名著至今我还记得,那是我积攒的一年的零花钱,总计二十块钱,四本书,还是盗版的。二十块钱什么概念呢,一个烧饼两毛,一斤馒头五毛钱,兑换一下就是一百个烧饼,二十斤馒头。换算成现在一斤馒头一块五,就是三百块钱左右。当时交出去的时候何其心疼就可想而知了。
老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那个刚解决温饱还在想小康奋斗的年代,娱乐读书就不得不靠边站了。能够供孩子读书而不让孩子辍学去打工,这就是父母莫大的恩德了。
盗版书的好处之一就是容量特别大。什么韩寒文集,鲁迅全集,易中天全集,虽然字有点儿小,但还便宜,偶尔发现几个错别字也不觉得恼,犹如大漠里寻觅宝藏,既能欣赏到异域风光,错别字却有宝贝的欣喜,看看,这个字又错了,看这作家咋嫩不走心呢,还不如我呢,顿时自信心爆棚,沾沾自喜,自娱自乐。
盗版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循规蹈矩,不喜欢借题发挥。不像现在好多书,看似正版,却是阉割的严重,本来一本书可以把一部资治通鉴涵盖完的,他却偏不,编者长篇大论,唯恐天下不知道他有才。就像最近读的孙子兵法,净是孙子的话了,却半天才看到孙武老先生来了一句,兵者,国家大事,开篇就这几个字,紧接着就是杜牧说,曹操曰,等找到下一句,文言文都读了几千字了,开卷有益难道说的就是这个么。仔细算了一下,我买资治通鉴买了四种,每一种都是精装版的,但是很遗憾,没有一套是全的,实在令人懊恼。
初中我也没多少课外读物,偶尔老师会订购一些《中学生阅读》给我们班级,轮流阅读,如果你一不小心没考好,座位排在后边了,等轮到你看的时候,已经是惨不忍睹了。我记得读的第一本外国名著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也是我们初中阅读室里少的可怜的几本外国名著之一。至于《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飘》、《战争与和平》等等世界名著只有听过,内容无从知晓。
高中到了县城,终于可以有地摊书可以买了,老板也不是每个周末都会出摊,故而每次都购买都是提一个装被子的肥料袋,一次性买几本甚至十几本,扛着进寝室。每个月父母给的生活费都是有一定数额的,不多不少,够在学校食堂吃饭的,但为了买书,不得不从牙缝里节省,以至于我把自己一天的伙食费压缩到两元钱。
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县城里终于有一家新华书店了,周末的时候偶尔可以在里面看一会儿书。县城里的图书馆里员也真是尽职尽责,看你看了老半天还没有买的意思,那么不好意思了,朋友,我得下逐客令了。新华书店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真正的正版书(因为学校的课本也不见得都是正版书)。
最令人欣慰的就是学校旁边总会有几家私人开的书店,以课辅资料为主,在某个角落里会零零星星的躺着几只半死不活的闲云野鹤,当然,无一不是盗版。正版估计会是这种书店的镇店之宝,再多学生蛋子只会读不会买,书店老板不是做慈善的,不可能给整那么多“无人问津”的书出来被你“偷”。
大学,啊,我可爱的大学,进了大学,虽然学校不怎么滴,但是终于可以看到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的图书馆了,一如豪门深似海,我一头扎进去就是两年半,读了不少以前见过名字没读过的,或者只听说过作者名字,没读过其作品的人的书,开卷有益,的确,在图书馆里翱翔是件幸福的事。
现在,终于工作了,经济上不再那么拮据,盗版书渐渐远离了我的事业,一本本正版书源源不断的来到了我的书桌旁,成为了我们这儿的一份子,幸福呀。当然最令人欣喜的还是网上购物,使许多在图书馆里买不到的书,可以在淘宝,当当或者其他购物平台上买到。
青春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我们没有刻意的去留意,回首以往,只有那一本本书籍诉说着曾经我们共同经历的故事。盗版书,也许你真的有点儿丑,也许在正版维权者那儿你还有些可恶,但是,作为我青春的一部分我还是想由衷的对你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