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三国》04-06

闲侃《三国》04-06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闲侃《三国》之04:得人心者得天下

  小时候总听大人们讲这样一句话:看《三国》,流眼泪,替古人担忧。

  那时候并不完全懂得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只知道历史就是历史,哪怕你泪流如河,结局早已板上钉钉,无法更改。

  现在才明白,数百年来,从作者罗贯中到绝大多数读者,之所以看《三国》流眼泪,多半是为了刘备和他的那帮义薄云天的好兄弟。

  眼泪为刘备而流,为他的贫寒出身,为他的艰难起步,为蜀国的悲惨结局。

  四百年大汉王朝,不仅留下了“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和血性,也留下了数以亿计的汉族人民。

  大汉政权可以被推翻,历史的血脉却无法被斩断。

  时至今日,刘备和他的兄弟们之所以广受推崇,是刘备沾了汉室宗亲的光。

  或者不如说,数以亿计的汉族人民从祖先那里传承了对刘备的推崇。

  这一点,罗贯中看得非常清楚,感情拿捏得相当到位。这也正是《三国演义》广受欢迎、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希希的新《三国》企图还原历史真相,但也只是企图而已。虽小有突破,却也不敢挑战数亿汉族人民的感情底线。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刘备依然被描绘成胸怀天下、大忠大义、忍辱负重、智勇双全的一代英主。

  作为广受推崇的历史人物,刘备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为人仗义而低调,城府深遂而慎密,谦逊内敛而自信。

  最为关键的,是刘备看清了乱世之中创大业的根本所在:欲安天下,先取人心。

  对于刘备的这一重要论断,工于心计的曹操并不认可,他宁愿相信权谋的力量。

  但这并不妨碍刘备坚持自己的立场。

  事实上,决心于乱世之中成就一番事业的刘备,早就着手做凝聚人心的工作了。

  桃园三结义,或许亦可解读为刘备“先取人心”的第一步妙棋。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能与刘备这样的汉室宗亲结拜为生死兄弟,看家护院的关羽和屠猪卖酒的张飞,多少都有些高攀的意味,甚至有点门不当户不对。

  刘备不在乎这些。刘备也不能在乎这些。

  一个好汉三个帮。作为一个靠织草席卖草鞋为生的落魄贵族,刘备太需要关张这样讲义气、讲忠诚的好兄弟了。

  与两个草民结拜为生死之交,原本落魄的刘备并没有损失什么,换来的却是无比丰厚的回报。

  做人也好,做君王下也罢,会做人都是第一要务。

  袁绍召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原本并没有刘备什么事儿。因为相信天下民心向汉,因为有关张两位兄弟相助,刘备空手而至,并最终争得一席之地。

  看似憨厚的刘备同样工于心计。西凉捍将华雄叫板盟军时,刘备毅然决然地阻止了关羽的第一次冲动。

  等到华雄连斩盟军二将、无人再敢出战时,关羽挺身而出,立下生死之状。刘备也不再阻拦,而是来了一场豪赌,火上浇油地将兄弟三人的人头都赌上,尽显胆识和豪气。

  关羽不负大哥重望,初战即告捷,杯酒斩华雄,为刘备挣来了第十九路诸侯和将军的名号。

  虽然只是虚名,刘备毕竟得到了预料之外的收获,甚至还得到了曹操的高度重视和慷慨相助。

  由此,人心开始向赤手空拳、一穷二白的刘备身边凝聚。

  关羽初战即告捷,刘备初稳脚根,除了韬略和自信,还有三点启示很有意义:

  第一,伯乐很必要。在十八路诸侯面前,关羽绝对是个无名之辈,初次请战,险被袁术“叉出去”。要不是曹操极力举荐,关公再厉害,恐怕也只能哀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第二,人才很关键。刘备纵有雄心壮志,如果没有关羽这样忠心耿耿、一战定乾坤的良将,同样还会被人轻视,断定成不了一代英主。求才若渴的曹操在与刘备谈判无果之后,“可惜可叹可恨”的感慨,更加说明了人才的极端重要性。

  第三,大气很重要。曹操很奸诈,但他也很大气。胸怀有多宽广,事业的舞台就会有多大。魏蜀吴三分天下,魏国始终为大,与曹操的大气不无关系。

  2010年6月17日于沈水之阳

闲侃《三国》04-06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闲侃《三国》之05:主动作为方有为

  十八路诸侯起兵反董,名为盟军,实则心怀鬼胎、各自为战。

  袁绍身为盟主,并无盟主的胸怀和气魄,想的只是袁氏家族的利益,纵容堂弟袁术克扣各路英雄的兵马粮饷。

  袁家两兄弟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直响:既借众人之力打败董卓,又借董卓之手削弱各路诸侯的实力,企图一家独大。

  袁术的小鸡肚肠和袁绍的无度纵容,狠狠地伤害了两大英雄:孤军深入却得不到军援的孙坚和空有第十九路诸侯名号的刘备。

  刘关张三兄弟义薄云天,尽显英豪本色,愤而出走之际还合力大战吕布,并使盟军士气大振,力挫董卓。

  受到冷遇仍不气馁,身处逆境依然奋起。这就是主动作为的刘备,这就是日后三分天下之一的刘备。

  当时的情形,十八路诸侯个个兵强马壮,随便拉出一个,亦有上万兵马。如果他们的心胸宽广一些,如果他们的眼睛看得更远一些,只有三骑三人的刘备几乎没有任何咸鱼翻身的机会。

  包括实力相对薄弱的曹操,其实也无法与其它诸侯抗衡。

  可叹的是,十八路诸侯一个比一个急功近利。

  可喜的是,刘曹二人一个比一个胸怀大志。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放眼天下,看清当前,立足实际,奋力作为。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举动:与天争,与命争,与所处的乱世抗衡。

  受到冷遇的刘备决定退出盟军,但他选择轰轰烈烈地离开:大战吕布,再播英名。

  工于权谋的曹操不愿随波逐流,脱离盟军另辟路径:与孙坚狗打连环,一个以步兵直取早已成为废墟的弃都洛阳,一个以铁骑追杀挟天子迁都长安途中的董卓。

  原本同为盟军重要成员,孙坚勇当先锋,先声夺人;刘备不甘受辱,愤然出走;曹操深思熟虑,剑走偏锋。

  正是因为他们三个人的自主自立、独立独行,才有了后来的三分天下、三足鼎立。

  如果曹孙刘三人随波逐流,如果他们也和其他诸侯一样热衷于争夺一时之利,三国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

  乱世也好,盛世也罢,要想有所作为,既要识时务、知大局,更要敢于做别人想做不而不敢做的事情。

  分天下、做君主,十八路诸侯无人不想。但他们的目光所及只至当前,且顾虑太多,只能时昙花一现,风光一时。

  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一点,曹操的道行显然要高出孙刘二人许多。

  乱世之中的曹操有一大本事让人叹为观止,那就是搅和稀泥的功夫超群。

  古往今来,这可是摆不上桌面的为官之道。会和稀泥,历来是官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曹操确实是和稀泥的高手。

  袁术无理克扣刘孙二人和其他诸侯的兵马军饷,刘备等人当众发难,袁术倚仗为盟主之弟,佯装辞官,曹操出面挽留,化尴尬于无形,做尽了好人。

  刘备愤然出走之前选择大战吕布,多多少少也有曹操煽风点火的功劳。

  孙坚原本孤立无援,怒火中烧,曹操搬出盟军“谁先攻进洛阳,谁就由大汉天子册封为膘骑大将军”的“空头支票”好一顿忽悠,使得孙坚同意分兵建议,将三千铁骑拔给自己去追杀董卓。

  如此会搅和稀泥,赢家不会是别人,只能是曹操自己。

  2010年6月18日于沈水之阳

闲侃《三国》04-06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闲侃《三国》之06:尔虞我诈是三国

  如果抛却所谓的政治智慧,如果忘却强烈的个人好恶,如果完全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思考,你会发现尔虞我诈才是《三国》不变的主题。

  不管打着什么旗号,不管多么师出有名,从董卓到袁绍,从孙坚到曹操,一个比一个阴险狡诈,一个比一个诡计多端。

  也就是说,在罗贯中的笔下,在高希希的镜头里,纵览《三国》,竟然找不出几个诚实守信之人。

  各路诸侯也好,各位枭雄也罢,全都是演技一流的实力派明星,心口不一、假戏真做的功夫委实了得。

  先看看胡作非为的董卓。明明是欺凌幼主、扰乱朝纲,却在小儿皇帝面前自喻为车轮下的杂草、石缝里的黄连,自称是天下最为苦命之人。

  董卓聒不知耻的造诣,显然达到了厚颜无耻的程度。

  再看看一本正经的袁绍。明明想借盟主之名和十八路诸侯之力排除异,却非要打着主持正义、诛杀奸贼、匡扶汉室的旗号。

  袁绍身为盟主,却一不给粮饷,二不派军援,一心只想着捞取好处和壮大自己的实力,最终导致盟军四分五裂,盟友反目成仇,使得原本混乱的天下更加混乱。

  孙坚也好不到哪里去。得到大汉天子仓皇丢失的传国玉玺,久经沙场、英勇善战的长沙太守竟然狂喜到失态,不计后果地据为己有,不可抑止地做起了九五之尊的美梦。

  孙坚虽有勇有谋,识破了袁绍硬夺玉玺的诡计,但在留住传国玉玺的同时,也把自己推向了树敌于天下的尴尬境地。

  曹操的奸诈表现得最为露骨。明明只有四千兵马却谎称上万,骗来了孙坚的三千精骑;明明是想挟持天子抢夺先机,兵败后却责怪袁绍按兵不动。

  刘备倒是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显得不那么老奸巨滑,却多多少少有些假仁假义的味道。

  创业之初,势单力薄的刘备确实牛X不起来,假借皇室宗亲之威、夹着尾巴做人或许是他最为明智的选择。

  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背后,其实全都为了利益。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最简单的道理,往往能够解释清楚最为复杂的问题。

  对权力的无比崇拜,对钱财的无尽贪婪,对美色的无度迷恋,历来是祸乱之源。

  因为当事人掌握着不同的资源和不一样的话语权,迷恋权钱色的危害也就有了三流九等之分:有的祸国殃民,为害一国之民;有的毁灭自己,为害一家之人。

  从这个角度看东汉末年各路枭雄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也就多了几分理解。

  实际上,人之烦恼,多半源于贪婪,源于对现状的不满足,源于不切实际的盲目比较。

  淡泊名利很好,可惜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很多人,要求别人走人间正道,自个儿却在自私自利的小道上渐行渐远,甚至迷失了前行的方向。

  这一点,孩子往往比大人看得更为清楚。

  比如随父出征的孙权,小小年纪,竟然明白传国玉玺不过是一块带来诸多祸端的石头而已。

  对此,大人们自然心知肚明,但权倾天下的贪欲蒙蔽了他们的眼睛。

  为了抢夺那块美丽的石头,为了抢夺那个沾满血腥的皇位,各路枭雄不惜拔刀相向,上演了一幕幕血雨腥风的人间惨剧。

  计谋和欺骗,血腥和暴力,英雄和美人。这就是《三国》留给后人最为深刻的历史记忆。

  2010年6月22日于沈水之阳

闲侃《三国》04-06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侃《三国》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