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Roadmap 的前世今生

产品 Roadmap 的前世今生_第1张图片

好的产品团队都有一个小本儿,记下了所有要完善的产品计划。这个小本儿叫做产品 Roadmap 。其实记录并不好玩,好玩的是上面记录了什么内容。更好玩儿的是,为什么记录了这些内容。

随便拉一个产品经理问问,她/他肯定会说出一堆产品想法。但你会发现,这些想法大不相同,有些是新功能开发相关的,有些是跟产品迭代相关的,有些是三两下可以搞定的简单需求,有些则难度大耗时长。有些想法很前卫诱人,有些则无聊烦人。

要把这些想法综合起来做个出彩的清单,需要很好的平衡取舍能力。

我曾在平衡能力欠缺的团队呆过,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对新产品投入了过多资源,而对现有产品的迭代投入不足。在现在的团队里,我们极力确保平衡地排列产品优先顺序。我们把所有想法分成了以下 5 种类别:

产品 Roadmap 的前世今生_第2张图片
Product Roadmap

1. 新想法

新想法并不是通过研究得到的,而是基于发展趋势和我们的思考所得。新想法也并不是数据驱动得来的,而是来源于我们平时的所见所闻,我们看到的那些令我们激动不已的东西。

产品 Roadmap 的前世今生_第3张图片

比如,我们知道产品里需要添加一套表情,因为表情是现代信息沟通中重要的一环(译者注:作者所在公司的产品叫做 Intercom,是一家为企业提供客服软件的公司。)没有哪个客户要我们做这个事儿,但我们相信这事儿应该做,而且我们也做了,大家都喜欢。

2. 迭代的想法

当下很多软件公司的一个通病是,把一个产品做完了就去做下一个产品了。而打造产品的一个真理是,不管你多努力,也不管你做了多少研究调查,你绝不可能一次就做出完美产品。

当我们把产品做完放到真实使用环境中时,我们才能快速了解这个产品哪里好哪里不好。所以,产品一被推出,才算是它真正的开始,接下来你需要不断地迭代,打磨。这需要你深思熟虑地计划,然后坚持下来。

听起来很难?如果你在交付产品之前定义好成功标准,那就简单多了。所以,我们总是设定成功标准(通常是指标),并在产品推出后,在我们认为有必要的时点,拿客户的定性反馈来评估。

3. 客户反馈的想法

每周,我们的产品团队都会阅读上百条的客户对话内容。我们的 4 位产品经理每个人都要读上几十条甚至上百条。我们能这样做是因为,当我们的客服团队与客户(在线交流)时,他们都会勤快地把每个对话分门别类打标签,比如,跟产品易用性相关?跟新功能相关?是个 bug ?等等。同时,问题归哪个产品团队管,他们也会打好标签。

产品 Roadmap 的前世今生_第4张图片

每周,我们的产品经理们都要一遍遍地消化这些对话,有些时候,还要直接找那些客户聊一聊,以便获得更多信息。不仅如此,每隔几个月,我们的研究团队会把所有对话都拿出来系统地分析处理,并作出一份客户常见问题的“黑名单”。通过产品经理们的把脉和研究团队的分析,我们非常轻松地就知道哪些问题应该放在第一位。

4. 修复的想法###

产品总少不了 bug 。要想实现零 bug 产品的想法不切实际并且过于乐观主义了,而这会带来快速的收益递减(译者注:假设不修复产品已有的 bug 就投入资源添加新功能的话,投入越多,实际回报越少,因为新 bug 老 bug 一起就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所以,一开始你要把每个问题在不同规模上的体现做等级划分,这样你才知道哪个问题更重要。我们主要按照两个方面分等级:

1)问题有多严重?
2)多少客户会受其影响?

大多数客户都能容忍 1 个或 2 个大的 bug ,但不会容忍再多的了。对于一些隐蔽的 bug ,比如只在某个特定浏览器里或者某种不常见的操作中才存在,可以灵活地处理。

你需要下功夫去保持产品在速度、延迟时间和效率上的高门槛。再没意思,这件事儿也还是要做的,因为你的产品总会有 bug 的存在,对不对?我们立志要打造一款世界级的好产品,但也心知肚明不可能做到完美。

5. 扩大客户规模的想法

如果你在一家像我们这样快速成长的公司里,你就会看到随着公司成长而出现的产品问题,比如客户比你之前的都要大,或者有些客户来自于一些你不曾涉足的领域,现有产品就不适用了。

我们最近开始打造自己的销售团队了。作为一个产品人,我非常喜欢这个新队伍。我们的销售策略,完全是基于“我们的产品将如何帮助潜在客户获得成功”而建立的。这就是现代销售,不是要卖一个产品给客户,而是如何借助产品让客户成功。

销售,是研究潜在客户时至关重要的资源。只要我们做不出一个产品特性来直接达成交易,销售人员与客户的沟通对话就永远是改进清单中的关键部分。

找到平衡点

做好产品,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取舍上面的 5 种想法。你看,我们想加入令人激动的新功能,同时要考虑原有迭代计划,考虑老客户的反馈和潜在客户的新要求,更要考虑高质量高效率高性能还少 bug 。

如果一味添加新功能,那你就永远都在做半成品,bug 多速度慢。同样的,如果只改“客户常见问题”,那你就会陷入修改问题的死胡同,永远也没办法成为行业中最具颠覆性力量的领导者。所以,(关于平衡的结论是)鱼与熊掌难以兼得。

6. 其它

通常,我们的改进清单都是提前 3-6 个月准备好的。做改进清单的同时,其实我们还有另一个小本儿——积压清单(Backlog),里面记下来我们想做但不在改进清单上的想法。大多数人把它称之为「积压清单」,但我更愿称之为「无完成计划清单」。也许你会认为,有个“积压清单”就意味着对产品不足的自我坦诚,还能避免「没事儿,都记在积压清单上了,肯定会搞定」的想法。非也。只要你一直在改进产品,就总会有一些事项出现在积压清单上,挥之不去。


翻译心得

我原以为这篇文章是关于如何平衡取舍产品想法的,但其实它并不是让你 know-how,而是让你 know-why。也许作者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吧。

于我而言,关于产品的(好)想法时而有之,但现实情况往往不能称心如意,比如公司资源不足,无可奈何,有时候还会眼巴巴地看着竞争对手做出了自己的想法;公司资源足了,但想法不在上头的战略方向上,提案搁浅;也有情况是,上头同意了,但因为流程或效率而导致产品胎死腹中。

无论如何,别丧失对产品的激情和动力,因为,我们总要做一个伟大的产品,哪怕只是取悦自己。而做好伟大产品的第一课,应该是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平衡取舍。

本文作者是 Intercom 产品副总裁 Paul Adams ,我也翻译过他的另一篇好文:《「移动优先」原则过时了,何解?》,阅读这篇文章,了解为什么微信、Instagram、Uber 这些移动端起家的公司,也纷纷开始打造桌面端产品。


嘿,我是 Dominic H,一个后知后觉的产品经理。这几天我还发了这几篇文章,你可能也会感兴趣:

  • 《用户体验 VS. 客户体验》
  • 《你会是哪一种产品经理》
  • 《 产品人进阶必看视频 #1》

题图来源:Iheartmrktg.com。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 Roadmap 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