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是怎样炼成的

吃货是怎样炼成的_第1张图片

似乎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太一样,以前,我们理解为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舌头上的味蕾感受能力不一样导致的。在上大学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张叫作“波林图”的味觉地图,认为味蕾对不同味道的感受器官分布在舌头的不同位置,比如舌尖对甜味敏感,舌根对苦味敏感,舌头两侧则对酸味和咸味敏感。有人还因此编纂了一个成人笑话:

大学生物学的课堂中,教授正在讲解精液里含有很高比例的葡萄糖。一个女生举手发问:“如果我理解得没错,你的意思是它应该是甜的?”
“对!”教授回答。
那个女生又举手问:“那为什么它吃起来不是甜的?”
一阵死寂之后,全班爆笑,那个可怜的女生终于理解到自己无意间说了(或暗示了)什么,涨红了脸,走出教室。
不过当她正出门时,教授回答:“它吃起来不是甜的,那是因为感觉甜味的味蕾是在舌尖,不是在后面。”

吃货是怎样炼成的_第2张图片

这个笑话虽然很污,但问题其实不在“污”上面,而是它错误的认为只有舌尖才能感受到甜味。这明显是受味觉地图理论的影响。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品尝的科学》,是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约翰·麦奎德科普作品,这本书不仅有力的驳斥了味觉地图的谬误,而且,还从科学角度上深刻回答了品尝的本质以及意义。

从古至今最关键的五顿饭

吃货是怎样炼成的_第3张图片

孔老夫子曾经把吃和色相提并论为人的基本欲望:

食色性也。

但那毕竟仅仅是描述的人类范畴。一说到从古至今最关键的五顿饭,不由想到历史上各种著名的饭局儿,不过想想著名的几顿饭,吃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吃的,吃完以后做了什么。
比如中国的“鸿门宴”,留下记录的,除了请客的、被请的,陪酒的人以外,关于饭局上吃了什么,留下记录的只有道菜叫“生彘肩”,也就是生猪腿,是刘邦手下将领樊哙在盾牌上切片生吃的。
再比如西方著名的“最后的晚餐”,被达芬奇的生花妙笔定格下来的,是基督和12个门徒的神态表情,餐桌上的食物是什么似乎也很寻常,无非面包和葡萄酒而已(有人说达芬奇还画了橙汁烤鳗鱼,我没有看过高清版的图画,所以没看的清)。
这样的饭局在作者约翰·麦奎德看来,算不得“从古至今最关键的五顿饭”,在他看来,从品尝的角度来看,能列入最关键的五顿饭(局)的,是常人万万无法想象的:

  • 4.8亿年前三叶虫吃蠕虫状猎物。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关于吞食的化石,记录上原始生命开始系统化吞食其他生命。从此,生命可以系统的用嘴“吃”东西了。
  • 4.5亿年前盲鳗吃海洋生物尸体。看起来有些恶心?盲鳗是一种没有视觉器官的食腐生物,但这一餐标志着生命体味觉和嗅觉的分离,盲鳗,只能依靠嗅觉才能感觉到腐败尸体的存在。
  • 5000万年前摩尔根兽捕猎小蜥蜴。摩尔根兽,作为在恐龙时代小心翼翼生存的哺乳动物,他们进化出了只有哺乳动物才拥有的大脑新皮质,这种大脑构造可以记录复杂的气味,并根据气味识别食物和恐龙捕食者的位置,并及时应对。
  • 2300万年前猴子品尝水果。猴子品尝水果有什么了不起?这标志着猴子的大脑已经进化到可以识别绿色丛林中成熟的红色、黄色、紫色果实。让视觉比嗅觉更加善于发现食物,标志着大脑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
  • 100万年前原始人享用熟食。熟食可以极大的降低人类消化器官的负担,从而把能量和进化的机会留给大脑。至此,人方成为人。
吃货是怎样炼成的_第4张图片

至于后世各种各样关于美食美味的描述,尽管数不胜数,毕竟都是人类文明以后的事情了。说到底,当作者强调“从古至今最关键的五顿饭”的时候,他是站在整个生命进化角度上来思考这个话题,得出的结论就显得脑洞大开。

吃货是怎样炼成的_第5张图片

我们品尝的时候究竟在品尝什么

儿子特别挑食,对于有些食物,他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肯下筷子,比如香味浓郁的芒果、酸甜多汁的猕猴桃,或者是蘑菇、甘蓝等等,都是他避之唯恐不及的食物。问及为什么挑食的时候,小家伙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来,只能讷讷的强调:

我不喜欢它们的味道……

似乎每个小孩子都有挑食的习惯,只是等到长大以后,他们有的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变得不那么挑食,有的则坚持到底而已。作者在《品尝的科学》中找到了挑食的进化原理: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成人是没有精力和能力去照看小孩子的,而孩子们天性就是喜欢东摸摸西藏藏,那些什么都吃的孩子,会因为误食了有毒的食物而死掉,久而久之,对颜色和味道有特定偏好的基因就流传了下来,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已经不需要根据食物的颜色味道,而是营养成分制定食谱的时候,这种偏好就被称之为“挑食”。


吃货是怎样炼成的_第6张图片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各种滋味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些接受程度大概就是所谓的口味轻重吧。但对于味觉来说,究竟有哪些基本的滋味呢?《道德经》上说:

五味令人口爽。

这里说的五味就是古人认定的五种基本味道,分别是指 甜、酸、苦、辣、咸。可是,这本《品尝的科学》却指出:辣,其实根本不是一种味觉,而是辣椒素在舌头上灼烧的痛感。
原来如此!辣是一种美食的痛!这也难怪人们在切很辣的辣椒时会感觉手指会痛,若不小心溅到眼睛里面则会特别痛苦啦。作者解释说,因为辣的食物在舌尖上产生一种灼热的刺激,从而让味觉对触觉和温度变化变得敏感,使食物的味道尝起来更加鲜明,令人愉悦。所以,从味觉角度上看,辣算不得味道的一种,但从品尝角度上看,辣是万万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而且算是人类特有的美食,这本书介绍到,科学家培养动物们尝试辣椒这种食物,几乎都失败了(除了两只渐渐养成爱吃辣味饼干的黑猩猩),这让我感觉原来让猫吃辣椒这件事情对猫咪来说是多么的“残忍”!


吃货是怎样炼成的_第7张图片

而对人类来说,辣椒素虽然可以造成灼烧的痛感,但很快又会阻断了痛觉,给人一种过瘾的感觉。这也难怪世界上各国人们都在致力于培养历史上最辣辣椒,目前最辣的辣椒在制作辣椒酱的时候,厨师们甚至不得不穿上防化服以避免吸入辣烟或溅到辣椒的汁液……

如果《品尝的科学》把辣味排除在味觉之外,是否意味着人类的味觉只有酸甜苦咸四种呢?作者约翰·麦奎德在书中,根据人类大脑接收味觉信号的不同,增加了鲜味、油脂味这些蛋白质特有的味道。不管味精还是鸡汤,原来都是可以单独供人们品尝的味道。

做一个合格的吃货有多难

吃货是怎样炼成的_第8张图片

很多人自称自己是“吃货”,这里并不是指特别能吃,而是对品尝各种美食有特别的兴趣。对于品尝来说,涉及的基本元素只有三个——色、香、味。三种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千变万化的美食世界——唯有人类才可以享用。这句话并非盲目自大的人类沙文主义,《品尝的科学》里面揭示一个“秘密”:大多数哺乳动物头部有一块叫“横向推板”的骨头,在咀嚼食物的时候,这块骨头把鼻腔隔开,防止口腔里面咀嚼食物的香味进入鼻子,以便进食的时候也能集中嗅觉警惕周围的气味。
这也解释了我们感冒的时候为什么吃东西不香的原因——我们是同时利用味觉和嗅觉两种器官来品尝食物的。
但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品尝绝不仅仅是味觉和嗅觉两种器官的相互协作这么简单。从舌尖的感受,到胃肠的咕咕叫声,甚至还有视觉的参与。约翰·麦奎德在这本《品尝的科学》中记录了这样的一场实验:

研究人员给测试者展示披萨、羊排等高热量食物的照片,以及青豆等低热量食物的相片,用核磁共振观测测试者的大脑并用电极刺激受试者的舌头。实验结果表明:只要我们眼睛看到好吃的东西,口中就会产生好吃的味道。

看来,品尝,不仅仅是满足填饱肚子,还关系到大脑记忆、味觉、嗅觉、视觉等多种知觉器官的结合。由此可见,想当一名合格的吃货,不仅仅要有一条灵敏的舌头,还需要灵敏的鼻子和善于欣赏的眼睛,以及尝遍天下美味的阅历和勇气。
过去有句话形容当代社会科技发展带给人的便捷:

皇帝没打过手机,宰相没用过空调……

其实,食物也是如此,在工业化社会以前,甜味往往只有甘蔗、甜菜和蜂蜜中榨取,主要热量来自小米或玉米等基本淀粉。而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能获得充足的营养,从上个世纪开始,一场食物与风味的民主运动便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只是,很多食品商家为了赚取利润,不断的利用基因学和认知学的新技术新发现,生产各种刺激人类味蕾的各种食物,操纵消费者的感知和欲望,渐渐的,人们的口味变得越来越重。不管是甜还是咸,它们的摄入量均已经远远超出人们正常需要。

或许,当下被食品企业所操纵的人们,他们的口味和我高中同位给女孩子写过的一首情诗那样:

你是一颗小红辣椒,
我想把你一口吃掉。
虽然,
我知道自己没法把你一口吃掉
可是
我就爱那一口!

吃货是怎样炼成的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吃货是怎样炼成的)